查看原文
其他

91007,注意安全,准备抛桶。“烈火雄鹰”浴火奋战遇气流……

2017-07-04 中国军视网 中国军视网

烈火雄鹰

  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林海碧空中活跃着一只“烈火雄鹰”,它应运而生、茁壮成长,它就是武警森林指挥部的直升机支队

2016年5月19日,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持续干旱少雨,雷击火频发,支队3架驻防直升机在呼源林场、白银纳林场、富克山林场等5个火场,先后实施吊桶灭火,总计飞行23小时6分钟,实施吊桶灭火16次,洒水38吨,有效遏制了火势蔓延。

  此战,多机跟进吊桶灭火战法首次在原始林区实战中获得检验,标志着支队实现了从“支援保障型”向“灭火作战型”的转变。

  目前,该支队已具备集运输、护林、灭火、侦察、救援、联合作战于一体的空中防火灭火能力,被纳入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而在如此成果的背后,一路走来也是一路坎坷。

 

 羽翼丰满,直上九重

     在世界军队建设历史上,曾经有“五十年空军,一百年海军”说法,它阐明了空海装备形成战斗力需要艰难和漫长的过程。支队组建之初,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飞行骨干缺乏、人才培养难度大,直接阻滞着装备战斗力生成的步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0个月时间,森林指挥部先后从陆航、海航、空军选调了120余名航空骨干,从地方大学中直招了12名专业技术士官,形成以3名特级和6名一级飞行员、11名空中机械师为主体的人才方队,为部队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雏形有了,人才如何培养?这个问题是航空兵部队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航空兵部队所需人才种类多、人才培养周期长、难度大,培养一名全天候的飞行员需要10年,培养一名空勤机械师需要5至6年。

  然而,时间不等人,装备不等人。支队在严峻的现状下,紧急组织人员,研究制定近期、中期、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建立起了“专业的外部选调、通用的内部调整”选人用人原则,有计划、有重点的选拔稀缺人才。

  在此基础上,他们积极探索走出依靠两条腿走路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酵母作用,自我培养、滚动发展;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他们主动向陆航部队学习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与各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密切联系,选派年轻骨干参加教学观摩、参与重大任务和重点课题攻关等活动。很快,一批专业技术精、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许多困扰飞行训练的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雄鹰振翅,一飞冲天

2011年8月,上级组织了森林部队要素最全、规模最大的实兵演习。在征求支队能否参演时,有人说,这才刚开始训练,若参演无法完成任务,丢了脸可不好。

  “这时不练何时练,去,不仅去,还要当打火头的主攻手。平时怕丢脸,火场要丢命,大火不会等你准备好了才燃烧。我国的空军就是在朝鲜战场实战中学会飞行的。”王兴坤掷地有声地说。

  “近年发生在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希腊的扑灭森林打火案例说明,吊桶洒水是航空灭火最有效的方式,担当主攻手就要使用吊桶灭火。”王兴坤给机组人员说着。

悬挂硕大吊桶的直升机首次升空,飞行不到半小时,王兴坤就感觉直升机突然抖了起来。“不好,有气流。”他立刻一边命令副驾驶观察机载设备,一边让机械师协助观察吊桶摆动情况。“摆幅5度、10度……”在巨大惯性作用下,机身明显跟着晃动。

  “91007,注意安全,准备抛桶。”按照处置预案,抛桶保机条件完全具备。首次训练就要抛掉50余万元装备,这代价也太大了。“飞出吊桶特情技战参数是我的责任。”王兴坤“疯”劲上来了。用双手紧握操纵杆控制机身,降低摆幅,用最大功率向上“拔”。10分钟后,直升机慢慢恢复平静,怒吼着冲出气流。王兴坤得来了演习中的第一手资料,成为吊桶训练活教材

  探索没有止境。实战表明,火头超过10米,以水灭火,量小即雾化,反而助推火势。怎么办?王兴坤建议:“改单机吊桶洒水为4机跟进洒水,用量变达到质变。”

  难题随之而来:编队跟进密度多少?航速多少?洒水时机如何掌控?

  “练为战,不能练为看。”王兴坤的回答斩钉截铁。推演、试飞……历经三个月3000余架次高强度训练,难题逐一被攻破。演习这天,王兴坤驾机率先升空,以间隔30米密集编队开进。林业灭火专家看后,称赞“四机跟进吊桶洒水”的战法,填补了航空森林灭火空白。


鹰击长空,一击必中

现代化装备的广泛运用,大幅提高了森林草原火作战效能。目前,武警森林部队灭火作战24小时扑灭率达到90%以上。然而在这一场场战斗中,又有些“意外”让人后怕。

  在2012年6月2日,大兴安岭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生森林大火,支队迅速派出四架直升机实施组建后首次灭火作战。时任飞行大队大队长王兴坤率先驾机,克服发动机“缺氧”、空中能见度低等因素影响,将灭火队员机降至火场最近处实施快速灭火。直升机4小时往返1500余公里,机降11架次,空地结合不到11小时就将大火扑灭,开创短时间内扑灭较大森林火灾的成功战例。

一次,直升机搭载灭火队员执行滑降时,一名灭火队员由于拉绳索用力过度,致使索控器卡死,身体悬停在机身下方。危急时刻,飞行员李海东沉着应对,全力稳住操纵杆,灵活运用低空飞行技术,把遇险队员安全平稳地投放到地面。像这样的经历,在他们的飞行生涯中已习以为常。  

火场上,天气复杂多变,气流忽大忽小,浓烟黑压压一片,火场上的惊险瞬间随处可见。5年前,时任副支队长的林红日向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新林林业局塔源林场火点机降灭火队员归航时,加格达奇机场周围突然被浓积云包围,直升机无法着陆,而飞行了三个多小时的直升机,燃油已剩不多,如果不尽快着陆,将会十分危险。此时,林红日从直升机上观察,仅在机场东南方有一条云缝,面对这一紧急突发情况,他依据气象雷达的指示判明云逢的准确位置,驾驶直升机离地面仅200到300米的低空向加格达奇机场东南侧山区绕飞20多公里,最后安全降落在加格达奇机场。

  为完成空中灭火任务,官兵冒险进行了数百次飞行探索,积累了3000多个火场航线数据,成功打开了“火场飞行禁飞区”。组建以来,支队共完成飞行训练7811余小时,29185余架次。执行火场勘察、机降灭火等任务飞行177余小时,165余架次,运送灭火队员1151余人次,航程139587余公里。


砥砺前行

这只雄鹰一路走来可以说是砥砺前行,以5年为一个阶段,他们有着惊人的成绩和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于身在其中的官兵们有着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1320qe5cns&width=500&height=375&auto=0

  瞄准中心,才能不偏航;突出中心,才有战斗力。砥砺前行中,我们看到了成绩与不易。然而,强军梦仍在继续,所以,这只雄鹰仍需丰满羽翼。强军路上,林海碧空有你们的广阔舞台!


猜你喜欢


声明:内容来源于中国军视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视频作者:莫倩如 黎伟 于洪江 韩兴华

责编:许荣

投稿邮箱:dongyu@js7tv.cn、luoli@js7tv.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