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晨 2018-06-04


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特稿

回望“5.12”,再次触摸生命的温度

作者:鲁晨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


国之大殇已过去整整10年,今天,我们该回顾这次灾难之后的哪些棱镜呢?



当然,任何一次重大灾难,都是一次人类心灵的洗礼和震撼,都是一次人生意义的探索与翻晒。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国内外媒体也好,国际互联网上也罢,关注民生的专家,街谈巷议的百姓,眼光挑剔的政客,玩世不恭的愤青,各色人等,都在关注中国,都在思索中国,都在品咂中国。


——中国变了!


中国变了。地震袭来,大灾面前,中国,把“生命至上”浓浓烈烈书写在了巴蜀大地上,真真切切铭刻在了整个人类的心灵深处。


△ 2008年5月,北川县城,震后的北川中学新校区遗址。


还生命以该有的尊严,给人性以崇高的礼遇,让每一个公民都感悟到一个站立的自己。在抗震救灾各个时刻,各个地点,各个环节,“人”字都被大写着,其内涵都得以充分的体现与展示


生民之痛,国家之殇。


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这一天,是汶川震后的“头七”之时,中国各地国旗半降,汽笛呜咽,举国同悲。


这是何其悲壮的3分钟呀!


3分钟里,多少古往今来,多少沧海桑田,多少云散风疏,多少山流河转;3分钟里,我们以心的哭泣,以情的汇融,秉承着对生命应得尊严的呵护,咀嚼着对“生命至上”文明法则的期求,体验着对“以人为本”政治伦理真切的追寻。


△ 2008年5月19-21日,为哀悼汶川地震遇难者,天安门广场第一次为普通公民降旗致哀


1998年洪灾过后多次在媒体公开提出“国旗为谁而降”的郭光东先生,当时闻讯感慨:只有此刻,中国国旗才算真正第一次为普通公民而降!


以国家意志和最高礼仪抒怀志哀,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体味到: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是人的生命的尊严;俯下的是头颅,昂起的是人性永恒的精神!


也许,对比历史,我们更能感受到生命至上的政治价值。


△ 资料图: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重要工业城市唐山发生强烈地震。然而,随后几天《人民日报》关于抗震救灾的重要报道,标题是:《抗震救灾的现场也是批邓的战场:红九连和唐山郊区人民一起以批邓为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深入批邓是战胜震灾的强大动力》。后来,一份中央级刊物,还居然以“地转实为新地兆,天旋永立新天朝”这种“山崩地裂若等闲”的“伟大气魄”,来隐喻“文革”造就的是一个有天道合法性的新世界、新时代。


这其中,有荒唐,有政治,却无平民,无生命!


32年后的汶川大地震,媒体、网络的报道之及时、之充分,超过以往;过去最为敏感的死亡人数,这次全部实时滚动报道;电视、视频传出的那一幅幅或惨烈或动人的画面,更为直观地将真实情况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前所未有的信息公开,是对人民的信任,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崇尚。


△ 2008年5月14日,北川县城,救援人员带着幸存者穿过废墟。


一场气壮山河的大营救,在中国大西南拉开雄壮的大幕。


解放军来了,武警来了,公安干警来了,医疗队来了,志愿者来了。不分南北,无论老幼,全国上下紧急动员,以最快的速度集结最大的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救人,救人,救人!


只要能让我们的人民减少生命的损失,我们的政府用了这样几个字:举全国之力!何其动人,何其恢宏!


我们的媒体,我们的网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绪,都在聚焦着两个字:生命!


生命,成了这个时期我们心中最沉重,却也最温暖的生活主题。


△ 2008年5月13日,都江堰市聚源中学,一名幸存儿童被救出


人性之凄美,人性之悲壮,人性之高尚,人性之至纯,都因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呵护,变得如此波澜壮阔,如此荡气回肠!


国土内外,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再次集结。灾情虽然悲惨,但所有中国人都看到了一个更有希望的中国。“人”字被大写,生命、人心、人性都得以高举,这才是真正最可宝贵的财富。


开路,救人,抢险,捐助,救灾的力量势如喷涌,一如滔滔不绝的长河激流。


回家休假的川籍官兵们主动赶到灾区参加救援,一位警察对着被埋在废墟下的儿子大声喊道:“儿子,你要坚强。”说完就转头执行抢救任务去了。这一回头啊,竟是他跟儿子的永诀!还有,那用身体保护学生却献出自己生命的谭千秋老师,那为了生存信念而守候党和军队来救援的一个个生命奇迹……


△ 2008年5月14日,北川县城,武警战士正奔向废墟抢救伤员


给每一个生命以尊严,还体现在对每一具遇难者遗体的关爱上。原济南军区总医院不满18岁的女卫生员王华,对自己负责的每一具遗体都清理得那么细致。这个第一次面对死亡面孔的小女孩说:“我要让每一个熄灭的生命有尊严地远去!”


为了人的需求,数万心理服务人员聚集灾区,一所所帐篷学校紧急开课,每一个受灾群众都得到真诚关爱……


△ 灾后,心理支援队为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


不抛弃,不放弃。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这句台词,成为汶川大地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流行语。营救每一条生命,演绎出多少生命赞歌,激发出多少生命奇迹!


营救每一个人,就是营救共和国的每一滴血液;关爱每一个人,就是关爱共和国的每一个细胞。


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一场场为营救生命而展开的战斗进行着,持续着。


都江堰战斗打响了,北川战斗打响了,绵阳战斗打响了。震中汶川,山崩地裂,通讯瘫痪,道路堵塞,人民的子弟兵这样说:徒步也要尽快进入汶川!


这支人民的军队,开始了又一个徒步的长征。数万人马,肩扛镐头和铁锹,多路出击,昼夜兼程,从理县、茂县、都江堰等方向出发,想方设法挺进汶川。一位将军率领一支30人的先遣队,冒着余震频频、山体滑坡的危险,于大雨中突入汶川;某红军师师长杨剑率领1800名官兵,背着干粮迂回挺进地震中心映秀镇。


△ 中国军人奋战在汶川。谭超摄影


为了救人,党中央、中央军委从全国向灾区调派了10多万人的救援队伍,调动了100多架直升机,组织了大批专业力量,形成了救治合力,救出了大批掩埋在废墟中的生命和大量被困群众。


救人,成为这场战役贯穿始终的主旋律,成为举国关注核心中的核心。


在救援队伍进入所有乡镇的基础上,各路救援力量快速进入所有村庄,排查每一处倒塌房屋,竭尽全力搜救每一位被困群众。


某装甲团团长杨新军带领200余名官兵组成突击队,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徒步行军30多公里,打通了外界通向平武县响岩镇最后一个村庄——同心村的通道,成功搜救群众210名。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支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下服务人民烙印的武装力量,以自己最果敢、最坚决的行动,执行着中央“能走水路的走水路,能走陆路的走陆路,没路的地方就靠腿”的指示,把党对人民的关爱,把子弟兵对生命的呵护,把军队能打硬仗、恶仗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致。

△ 救援官兵身背行囊向震区一线挺进


我们行进着的,是一条生命之旅;我们为之搏击的,是生与死的关口;我们自身所面对的,不同样是一条死神当道的救援之途吗?


刚入伍半年的荆利杰双手磨破了,来不及包扎;脚底被钢筋刺破了,全然不顾。在一次较大余震后,消防指挥部下令:所有人员暂时撤出。就在这时,人们突然发现废墟中有一个男孩在呼救。这时,荆利杰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双膝跪倒,哭着大声喊道:“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这一场面真是惊天动地、感人肺腑!


各部回家休假的川籍官兵,获知地震后,几乎全部放弃休假,有的主动找到救援部队参与救援行动,有的不顾个人危险多次钻进废墟中抢救受伤群众,有的自发组织突击队主动抢险,有的加入志愿者队伍贡献力量。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哪来的力量?


△ 2008年5月20日,汶川县映秀镇,一位营救人员衣服背面上写着:决不放弃一条生命。


为了生命,为了救人,为了那句“不放弃,不抛弃”的诺言,年轻的官兵们,在践行着以人为本的追求,在领悟着奉献人民的真谛!


正是因为有了对生命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一个又一个奇迹出现了——在废墟中被埋70多个小时的女孩刘乐会获救了;被埋120多个小时的蒋雨航活下来了;被困200多个小时的女工,也坚强地等到了救援人员赶来,存活了下来……


生命给予我们的感动,远非挽歌。


为每一个生命而战斗,为每一个希望而努力。这是举国人民的心之所聚,力之所聚,物之所聚!坚持,坚持,坚持!正是在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坚持中,各路救援大军从废墟中抢救出8万多幸存者的生命,这是世界救灾史的空前奇迹!


△ 5月17日17时12分,被压在废墟下近125小时后,20岁的小伙子蒋雨航被搜救队员从映秀镇都汶公路收费站宿舍的废墟中救出


生命至上,成为全国抗震救灾工作中人们遵守的一条铁律,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粘合剂。让全世界中国人在历经磨难而持续升华的时代文明中,手相牵,心相连


灾难面前,生命的奇迹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与震撼;总是以人性的完美和淳厚,引领我们去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以其特有的环境和时间,让我们尽情分享以人为本理念在这个国家所孕育的伟大成果!


当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自发组织,含泪高呼“坚强中国”、“汶川不哭”时,当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一起潮涌般运向灾区时,当各地各种形式的捐款数字飞速膨胀时,当一双双充满忧郁的眼睛满含关切地盯着汶川时,你能说,在中国,只有汶川那个地方有战斗吗?你能说,那战斗在汶川的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背后,不正挺立着一个伟大的民族吗?


△ 2008年5月19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一名哀悼者为灾区受难人民加油。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时期,一个国家的所有细胞和力量,所有群体和个体,如此万众一心,如此精诚团结。


生命至上,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让每一个中华儿女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泱泱华夏,受灾者也好,救灾者也罢,人们都在以自身的行为,诠释着生命的奇迹和伟大,又以这奇迹和伟大,传递着这如同民族粘合剂一样的璀璨文明。


于是,那与士兵并肩战斗在灾区的80多位将军感动了我们,那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迷彩大军感动了我们……


△ 中国军人奋战在汶川。李明供图


人性,与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如此完美地汇融着,如此和谐地凝聚着!


那些佩戴着黄丝带、红丝带、绿丝带,出现在城市、乡村、救援现场、安置点、医院的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学生、有教师、有农民、有企业家、有退伍军人、有退休职工、还有电影明星……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没有谁强求他们,没有谁为他们的付出埋单,但他们就这样义无反顾地来了。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已超过20万人。


△ 2008年5月19日,救援人员和吊车仍然在废墟上搜寻。


全球华人在行动:美国华人社团行动起来了,澳洲上百华人团体行动起来了,日本留学生行动起来了。全球华人们的爱国之举,曾出现在几个月前中国南方遭遇雨雪冰冻灾害中,曾出现在肩扛五星红旗在各国义务保护奥运圣火的征途上,而今,他们又聚集一起,为遭受灾难的同胞奉献大爱。


重重的“中国”印记,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


“天下最好的老百姓在中国”,“来世还要做中国人”,不论是那些把学生搂在怀里的教师,还是走在人群最后的官员;不论是冒死空降的解放军官兵,还是顾不上抚平自己的伤痛而奋战在救灾前线的基层干部,都在完成着“舍己为人”的人性升华。

△ 2008年5月15日,13位来自不同岗位的工作者帮助救援队运送伤者。


北川县有这样一位村支书,家人几乎全在地震中身亡,而他自己仍然战斗在抢救生命第一线。他满眼含泪告诉来访的记者,村里死了500多人,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妻子,还有两个孩子……


看罢这篇报道,美国一位网民这样惊叹:“难以置信甚至令人感觉有些虚幻……你能在世界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13亿人吗?”


其实,在灾区,不知有多少这样感人的场景在衍生着,继续着。


一家国外媒体这样报道:一个能够出动10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 2008年5月19日14点28分,成都天府广场万余群众自发聚集对地震中的死难者表示哀悼。


一个人性的中国、真实的中国、以人为本的中国,都在告诉世人,我们从来都是经得起检验的责任大国。


涓涓小溪,终究汇流成河。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古代哲人一直追求由骨肉亲情所衍生的“亲亲”、追求由仁民之爱而推广的众生之爱,在完美地延续着。


马克思说过,人类的本性是这样确定的: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革命家秋瑾如是说:“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你的心,我的心,万众一心;你的爱,我的爱,天下大爱。中国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显示的强大能量,就是每个人朴素之爱的大集合。在这场大地震中,我们正是在生与死之间,看到了人性由“个爱”到“爱群”的转变,看到了在以人为本理念之下,民族精神完成着“自我完善”的崇高追求。


△ 2008年5月14日,排着长队争相献血的市民


有人说,10年前的这场地震是一场大考,考出了80后和90后年轻官兵的担当,考出了一个大国的综合实力,考出了中华文化纯正的基因传承,考出了那支人民军队从未失传的优秀品质!


向生命致敬,向中国致敬!



军媒推荐

央视军事(CCTV-7_Junshi)

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官方发布平台


猜你喜欢


声明:内容来源于中国军视网,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鲁晨

责编:罗立

投稿邮箱:js7tvwxwb@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