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方”就是那股不可忽视的“第三种力量”,对抗不止红蓝双方!

△ 蒲海洋摄

说起实兵对抗中的“红军”和“蓝军”,大家并不陌生,甚至是耳熟能详。但谈论起 “红方”和“蓝方”之外的“绿方”,估计有很多人会感到陌生。


“绿方”虽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业内人士对此并没有一个像“红军”和“蓝军”一样比较清晰的界定;“绿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就目前来说,也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准编制。不过,这并不妨碍“绿方”团队在实战化训练中所进行的实践,以及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和思考。


昨天,我们走进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一睹搏击在辽阔大洋的海军“蓝军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点击查看详情)


虽然这个基地组建的历史并不长,但他们在十多年的组训实践中,不仅担任组织和保障实兵对抗的工作,还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绿方”的角色。他们并没有纠结于“绿方”的 “名分”,更注重于为实兵对抗提供一个尽可能贴近实战的演兵环境。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里,一探“绿方”团队的重要!



“绿方”:

不可忽视的“第三种力量”

■ 解放军报记者 范江怀 通讯员 吴永华


△ 周启青摄


站在联合训练基地的导调大厅,透过巨大的显示屏,远在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大洋深处,一艘艘舰艇、一架架战机、一条条潜艇轮番上演的潜舰机海上大战,尽收眼底。


当然,我们从屏幕上看到的并不是海军实兵对抗的全部。在惊心动魄的对抗中,还有一种我们看不到的但能左右演练对抗进程和胜负的第三方力量——与红蓝双方同场角逐的“绿方”。


多年来,联合训练基地非常懂得取他人之长为己所用,创建“小核心、大外围”的实兵对抗构建模式。如果说,在掌握部队实战化训练核心需求的基础上,借力科研院所和院校“思想库”、“智囊团”的智力和技术优势,合力构建更加贴近实战的现代“蓝军”,积极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服务是开放式思维,那么构建一个贴近现代战争的战场环境,打造一支小规模的“绿方”团队,便是联合训练基地的又一个重要使命。


设计现代战争

——培塑强健的“大脑”团队

△ 吴永华摄


在训练基地办公楼前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七个金色的大字:从这里走向战场。


谁从这里都可以走向战场,关键是走向战场后能不能打仗?回答是肯定的。一代代训练基地的官兵,都在为把基地建设成信息化条件下的“准战场”、新型作战力量的“淬火炉”、战斗力提升的“加工厂”、实战化演兵的“大舞台”不懈地努力着。


模拟和复制一个“假想敌”,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要把实兵对抗练到极致,没有一个贴近实战的战场环境,就很难使训练达到实战的目的。也就是说,“淬火炉”能炼出好钢也会淬出废铁,战场环境构设得不对,对抗的次数再多,也不能为赢得未来战争积累胜算


基地司令员沈一兵,有一个比较强烈的忧患意识:基地必须为前来进行实兵对抗的部队,提供一个贴近现代战争的战场环境。如果在“这里”的战场感知错了,走向实战就要吃败仗。


在一次实兵对抗的总结讲评会上,担任红方指挥员的某支队领导很是遗憾地说:“到基地参加演习,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短板,了解了‘假想敌’的优长,尝到了信息化条件下先进训练系统的‘甜头’,但还不是很过瘾,主要是缺少对未来战场的感知!”


临时组建一支“蓝军”重要,构建一个贴近实战的环境更重要。能量机动理论的创始人约翰·伯伊德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总结出了“感知、判断、决策、行动”的基本循环理论(称之为OODA循环)。任何军事行动中,感知是第一重要的,如果感知错了,后面所有的战斗行动都有可能会误入歧途。


“如果受训部队在我们这里不能感知未来战场,那我们还怎么让部队信心百倍地‘从这里走向战场’?!”基地党委“一班人”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不仅要加强“蓝军”的建设,还迫切需要一个强健的“绿方”“大脑”团队。


三流的军队尾随战争,二流的军队应对战争,一流的军队设计战争。训练基地要给参训的部队发出一个正确的感知信息,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了一个对战争进行顶层设计的问题。扮演“绿方”角色,实际上做的是演习的生态工作。训练基地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对抗双方提供一个“明天的战争”的样本和生态。


联合训练基地政治委员胡天明清醒地认识到:有了设计战争的理念,还得有设计战争的团队。这些年,训练基地为了培养设计战场的“小核心”团队,费了不少心,使了不少力。除了“请进来送出去”外,善用“外脑”为我所用也是很重要的一招。多渠道磨砺,全方位培养,基地终于涌现出了被誉为“海战导调师”的导调评估中心负责人刘校然、享誉全海军的“演习导播专家”冯刚高级工程师等一批顶用人才。


基地领导常常拿着一本本厚厚的外文资料,与演习设计团队商量交流如何构建现代战争环境。每年那些院校的专家教授们,都会给基地带来最新的现代战争研究成果和最新的战法和理念,基地也希望有更多的水面舰艇舰长、潜艇艇长、航空兵飞行员等兵种的人才,都加入到“绿方”的设计团队中来,使基地的战场环境构建更加贴近未来战争的需要。


构设战场环境

——与现代战场同频共振

△ 吴永华摄


有了美好的设计蓝图,谁来落实变现?


首先站出来的是基地环境构设兵力群。别看他们的作战平台是一个个电子方舱,但这些无腿的“方舱”在岸上能 “快跑”,在海上能 “游走”,威力更令人刮目相看。只要导调需要,他们便能听令模拟出虚拟的电子舰艇编队和空中作战机群,让参加实兵对抗的红蓝双方,在超视距的作战环境中,感受到来自海上、水下和空中的“攻击”。


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硬抗击必不可少,隐形的软对抗则是无处不在,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成了交战双方的标配,甚至有“无干扰不开战”之说。建设一个能构设各种电磁环境的兵力群,是落实好设计现代化战场的重中之重。


回想前些年的实兵对抗,指挥员翁志刚跟记者介绍说,刚开始参演的部队对硬对抗比较重视,对电磁方面的软对抗重视不够。经过多波次的对抗之后,不管哪支部队都发现,不属于正面对手的第三方力量——“绿方”,给自己制造出了很大的麻烦。在“绿方”强大的电磁干扰面前,不少参演部队有点招架不住了,吃到了“重硬轻软”的苦头。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不少走下演兵场的参训部队,主动找上门来,与基地环境构设兵力群“面对面”地交流,一对一地讨教,总结抗干扰处置方法上的不足,研究应对高招。


不属于“红方”也不属于“蓝方”的“绿方”,一时间成了参演部队眼中的“香饽饽”。很多部队主动找到训练基地,要求“送训上门”,与环境构设兵力群进行一对一的“对手练”。在一段时间里,基地环境构设兵力群的“陪练档期”排不开了,不少部队还“打上门来”,要求跟着别的部队后面“蹭训”。


基地某处处长王合新介绍说,我们也不是刻意在实兵对抗中给哪支参演部队“难堪”,目的是使大家能在参演中感知到信息化战争的复杂性、混沌性、不可预知性。近些年来,环境构设兵力群开展了“送训上门”的活动,尽心尽力为部队提高战斗力服务。一般在演练开始前,基地都会分批次、分阶段组织数十套环境构设装设备,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展复杂电磁环境技战术基础训练,高强度的干扰对抗有效地提高了各舰艇战位职手的过硬素质。


王合新对记者再三解释说,环境构设兵力群的任务不完全是破网、断链、打关键节点,还得整合各种资源,根据战争设计的需要,依据对手的战法构设一个战术背景不断变化的现代战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不断提高参训部队打赢能力的“绿方”兵力群。


树立实战靶标

——打造最有鉴别力的试金石

△ 吴永华摄


训练基地的“绿方”团队并不像有些人所说尽是“玩虚的”,他们“玩实的”的时候更加让人瞠目结舌。


在海上实兵对抗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莫过于实际武器使用。可以说,实弹射击是实兵对抗中最不能省略的“致命一击”。不论是“红军”还是“蓝军”,最后都得通过打实弹来鉴别攻击能力和防守技能有多强。


虽说联合训练基地没有专职的实体“蓝军”队伍,却有一个供参演部队打击的非常专业的“靶子”——为大家树立“靶子”的就是联合训练基地的靶标保障大队。


“仗怎么打,靶机就怎么飞!”话好说,可这活并不好干。副大队长王汉录带着记者“检阅”他的“靶机”时,道了出自己的苦衷。


△ 吴永华摄


“活靶子”,意思是毫无反抗能力的目标,在军演中多少是一个贬义词。王汉录介绍说,早年供大家攻击的靶子,就是废弃的船艇,也没有动力,只是漂浮在海面上让大家攻击。这样的靶子连“活靶子”都不算,只能说是“死靶子”,很难检验参演部队的实际攻击能力和战术水平。后来的靶船有了动力,但离实战还是有一段距离。


王汉录欣喜地告诉记者,近年来,在许多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的支持帮助下所打造的新型靶船,越来越接近一艘有“思维”的现代化战舰。


在最近的一次实弹攻击中,一位多次参加实弹射击的某舰舰长就非常有感触地说:“智能化的靶机和靶船不再是‘活靶子’,越来越没有‘套路’,逼着我们也要创新更多战法予以应对,否则就会失去胜算。”


如今,靶标保障大队不仅能为红蓝双方提供非常逼真的假想舰艇,还能提供假想来袭导弹、假想突防战机。靶标保障大队既不属于“红方”,也不属于“蓝方”;攻击可以从空中来,也可以从水下来。部队的反导能力、突击能力和饱和打击能力,都能在靶标面前得到贴近实战的检验。


什么是试金石?靶标保障大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实兵对抗中,做出了他们的回答。


对于目前所取得的成绩,王汉录并没有陶醉其中。他对记者说,很快大家就能在海上实兵对抗中,看到越来越难打击的智能化靶标、越来越难防守的靶机靶弹。


展望不久的将来,王汉录很兴奋地说,我们将与基地的环境构设兵力群一道,为参演的部队提供一个“软硬兼备”的攻防目标,为检验参训部队的实战能力和战斗力水平构建更贴近实战的战场环境。 



练兵没有一定之规 

对抗不止红蓝双方

■ 范江怀


海上实兵对抗演练,不能不决出胜负,否则就离实战化练兵差一点意思。可在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进行的实兵联合演练,有时真的很难论胜负——不是不可能,而是不容易。


与其他军种的红蓝实兵对抗相比,海军的实兵对抗常常是五大兵种齐上阵,其复杂和混沌程度是其他军种联合作战难以比拟的。他们所进行的潜舰机海上大战,多种情况下是超视距的,光统计硬毁伤就是一件非常麻烦、需要时间认真谨慎对待的事情。


所以,你要去打听“红军”胜多、还是“蓝军”负少,没有人能给出绝对的答案。但这并不是说,海军的实兵对抗就不重视胜负了。海军的演练大多是战役背景下的联合体系对抗,攻防行动叠加并行,战术对抗敌我交融,这样一来就给判定胜负造成了相当的难度。一场实兵对抗的胜负,需要几十名专家根据采集的海量数据经过数周上月的复盘评估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判定。


海军实兵对抗的胜负标准似乎与其他军种不同,不是以毁伤的多少来判定的。大连舰艇学院某系主任姜宁是专家组的组长,参加海军实兵对抗演练的筹划、导调和评估工作已经有十多年的经历。他说,我们对双方胜负的判定,首先是要看你在实兵对抗中是否达到了战略战役目的,其次才是对抗双方的战损程度。


除了对胜负的“淡泊”,不以胜负论英雄,海军的实兵对抗对各自的“身份”也不太“在意”。在演练的上半段,你可能是“红军”,到了演练的下半段你就有可能变成了“蓝军”。如果你没有红蓝兼备、攻防兼备和神形兼备的本事,在海军的实兵对抗演练中还真的很难有胜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参演部队对在演练中的身份转换都很受用。某基地副司令员张文诗在参与实兵对抗演练后,对这种换位对抗的做法大加赞赏。熟悉研究对手是大家共同的责任,“蓝军”把对手研究深了才能把“假想敌”扮得像,“红军”也只有把对手吃透了才能在对抗中把握胜算。在实兵对抗中再进行换位思考和演练,又能把“拿敌练兵”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


对于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都比较高的海军来说,一次实兵对抗演练,投入兵力多,出动各类武器装备多,费用也高。在实战化练兵中实时实地进行红蓝身份的转换,另一个明显好处是极大地提高了军事训练的效费比。


在实兵对抗中,“红军”和“蓝军”显然是演练场上的主角,“绿方”则是一个配角。别看这个“绿方”虽然不直接参与正面对抗,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对这个有时是“敌人”,有时又是“队友”的角色,各参演部队都是爱恨交织。经过多次实兵对抗演练之后,各支参演部队都有了一个很深刻的“教训”:要想赢得对抗,先得战胜“绿方”。


“绿方”不仅“毫不留情”,爱憎也是分明的。在实兵对抗中,“绿方”构建的各种战场态势,经常让参演部队“眼瞎耳聋”,一筹莫展。即使大家“叫苦连天”,“绿方”也绝不手软,相反还“变本加厉”。不过,当大家走下演兵场后,训练基地的“绿方”则一同参加检讨式总结,并给参演的部队提供相关数据,共同分析对抗中的经验教训。


不论是《孙子兵法》,还是《三十六计》,都对战场的“势”有着精辟的论述。现代战争的“势”,与古代战场的 “势”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空间的拓展和复杂的程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在现代战争中,要想战胜对手,必须先要战胜“绿方”这样的战场“造势者”。在实兵对抗中,训练基地的“绿方”也在朝着“比蓝军更蓝”的方向,努力打造一个更加贴近实战的“假想环境”。



猜你喜欢


声明:内容来源于中国军网、解放军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范江怀 吴永华

责编:张凯

投稿邮箱:js7tvwxwb@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