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里高空卫星“发烧”,他却要求再调5度……

漫 步 中国军视网 2019-04-06

今天是“人类月球日”

让我们把时光倒流到11年前

中国人探索月球的起点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

在万众瞩目中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发射升空

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

电视镜头捕捉到了这么一个镜头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

人们欢呼跳跃,拥抱握手

一位老人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

悄悄地背过身子

掏出手绢偷偷擦眼泪

而这张截图经网友反复传播

已然“画质感人”

没错,他就是孙家栋

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在此之前,他还担任过:

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总设计师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

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

……

孙家栋担任“实践一号”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

从1967年,

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

直到2007年嫦娥一号奔月梦圆

这个老人已经专业造星40年

1951年孙家栋留学苏联前夕,时任空军俄文翻译。

在那个特殊的大环境下

卫星研制工作遭遇重重阻力

先后三名卫星总体负责人被打倒

时年38岁的孙家栋偏偏凭着一股闯劲儿

在钱学森的支持下,接手卫星总体设计

↓↓电视剧《国家命运》片段,孙家栋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工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728ac75jr&width=500&height=375&auto=0当时的孙家栋就已展露出擅长总体协调的能力

他选定的来自不同单位的18名技术人员

他们成为后来中国卫星发展史上著名的

航天十八勇士

钱学森在协调卫星技术工作

随后他重新制定了“东方红一号”的总体技术方案

当方案需要有人拍板时

孙家栋找到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刘华清上将

直率而恳切地说

“你懂也得管,不懂也得管。你们定了,拍个板。我们就可以往前走。”

1970年4月24日,卫星发射上天并成功入轨

听到了传自九天之上的《东方红》乐曲,举国欢腾

“几分钟内,天安门广场就挤满了欢庆的人群!”孙家栋激动地说

2009年4月15日零时16分

我国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器

其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

足足占了三分之一

“航天发展到现在,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活动。任何一件事不管搞过几次,在自己手上都是从零开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往往带有灾难性的后果。”孙家栋曾这样说。

面对如此高的风险

作为34颗卫星的设计负责人

乐于担当 敢于担当 善于担当

孙家栋将“负责”这两个字诠释到了极致

1974年11月5日,我国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由于火箭上一个极其简单的导线质量问题,导致点火飞行后的火箭随同卫星一起爆炸,几年心血顿时化为灰烬。

夕阳之下,茫茫戈壁成为一片火海

刺骨的寒风中,几百人边掉着眼泪

边在孙家栋的带领下一块一块捡残骸

他鼓励大家

不要灰心、不能丧气,不能被失败吓倒。

1975年11月26日

真正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终于冲出大气层

又平安返回预定着陆点

人们喜气洋洋地从一片水稻田

把卫星抬上了汽车

中国人终于掌握了这项在

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和最尖端技术

从这一天开始

中国航天沿用了几十年的

严格质量体系和制度开始建立

1984年4月8日,我国首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

1984年,刚发射不久的

我国首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

在36000公里高空突然“发热”

当时如不“退烧”,整个卫星将彻底失效

孙家栋提出建议,对卫星姿态调整5度

现场操作人员慎重起见,临时拿来白纸写下字据:

“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

孙家栋毅然签下自己的名字
卫星最终化险为夷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5个

能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2007年,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

已是78岁高龄

而这次的风险又是前所未有

很多人认为,这个工程一旦出现问题,

会有损已是“两弹一星”元勋的孙家栋几十年来的声誉

可作为整个中国航天发展史的见证人

他是怀着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满腔热情而来

终于我国首颗月球卫星“嫦娥一号”不辱使命,

“零窗口”发射并成功进入月球轨道。

40年

可以让这位翩翩少年双鬓斑白

但他心中执着的飞天梦想

一如40年前踌躇满志的模样

始终不改


再次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场景

怎能不被这位老人动容

时间来到“超级2018”

新时代的中国航天人

交出上半年18次成功发射的满分答卷背后

依旧有孙老在背后的默默支持

2018年6月5日深夜

“风云二号H”气象卫星发射升空

记者在欢庆的人群中

找到了默默为之鼓掌的孙老

记者问道

“风云卫星已成功发射多次,

这次您为何还要亲临现场坐镇指挥?”

孙家栋笑着说:

“任何一次卫星发射,都存在风险。

我作为风云二号卫星的工程总师,

还是要到一线来。这是我应当去干的事。”

亲历、见证、参与中国航天

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全过程

作为一部行走的中国航天发展史

孙老曾动情地说

“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猜你喜欢


声明:来源于我们的太空,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吕炳宏

责编:张力洋

投稿邮箱:js7tvwxwb@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