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23张面孔,请每一位国人铭记!


  54年前的今天,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西北戈壁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小平曾说,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未曾忘记,也不敢忘记。向奇迹背后的“两弹一星”元勋及无名英雄致敬!




以身 • 许国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于敏、王大珩(héng)、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chí)、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gàn)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目前,获得这一殊荣且健在的老前辈仅余5人,分别是于敏、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程开甲。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23张面孔!

王淦昌(1907——1998)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

赵九章(1907——1968)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


郭永怀(1909——1968)空气动力学家,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钱学森(1911—— 2009)中国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钱三强(1913——1992)原子核物理学家,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王大珩(1915——2011)光学专家,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

彭桓武(1915——2007)理论物理学家,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任新民(1915——2017)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

陈芳允(1916——2000)无线电电子学家,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

黄纬禄(1916—— 2011)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

屠守锷(1917——2012)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


吴自良(1917——2008)材料学家,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钱骥(1917——1983)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



程开甲(1918)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

杨嘉墀(1919——2006)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

王希季(1921)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姚桐斌(1922——1968)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

陈能宽(1923——201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邓稼先(1924——1986)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朱光亚(1924——2011)核物理学家,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出任首任院长。


于敏(1926)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201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孙家栋(1929)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周光召(1929)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不负 • 重托


离去的

不是陨落

而是升起

化作我们头顶一颗颗明亮的启明星

那熠熠生辉的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

今日中国,是否如您所愿

 

留下的

耄耋老矣

却不曾停歇

依旧把热情安放在未开垦的秘境

那执着足以打动今日挥斥方遒的青年

如您所盼,我辈奋起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

祖国,永远铭记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致敬!大国元勋


猜你喜欢


声明:内容来源于央视新闻、央视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张凯

投稿邮箱:js7tvwxwb@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