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天的40件大事,哪些你印象最深

太空团队 中国军视网 2019-04-06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抉择。


▲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会议公报


40年来,改革开放为中国航天注入“推进剂”,中国航天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加快腾飞。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在祖国和人民的托举下,几代航天人拼搏奋斗,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一次次创造中国奇迹。我们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天的40件大事,有哪些大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首次发射东风五号洲际导弹


▲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资料图


1980年5月18日,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向太平洋预定海域首次发射成功,新华社发布新闻公告,人民大会堂召开庆祝大会。这是中国导弹研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表明中国的国防实力有了新的提高和加强。


中国成为联合国外空委成员


▲ 2011年6月1日,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在维也纳隆重举行纪念载人航天暨外空委成立50周年活动,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的杨利伟参加了这一活动。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官方网站


1980年11月,联合国大会第50次全体会议同意接受中国为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成员。中国积极参与制定、协商国际外空规则和重大事务,与联合国外空委的合作不断扩大深化。2010年6月,中国与联合国签署灾害管理与应急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相关协议,该办公室是联合国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致力于外空领域国际合作的分支机构。


首次“一箭三星”发射成功


▲“风暴一号”运载火箭资料图


1981年9月20日,我国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三颗科学实验卫星,这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一箭三星”标志着我国发射技术、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多星在轨运行管理技术的突破。


首次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首个对外开放的发射中心


▲ 1984年4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卫星定点消息


1984年4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二号第二颗试验通信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4月17日,卫星成功开通通信、电视传输。此次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先进低温火箭技术的国家。

同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2月1日,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在该中心成功发射,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航天人获我国第一个专利申请号


▲ 198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开始实施。当天上午8时,在北京的中国专利局受理处门前,已有数百人等候申请专利。新华社记者巫加都 摄


1985年12月,航天207所胡国华拿到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号为“85100001.0”的证书,成为中国“第一号专利”发明人。专利名称为“可变光学滤波实时假彩色显示方法和装置”,即把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黑白图片根据某种特征变成彩色图像,从而看到更多信息。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落成典礼。来源:中科院遥感地球所


1986年12月20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成并投入运行,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站名。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国际资源卫星地面站网成员,目前存有1986年以来的各类卫星数据资料,是我国时间最长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历史档案库,具有覆盖我国全部领土和亚洲70%陆地区域的卫星数据实时接收能力。


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 1988年9月7日,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一号卫星


1988年9月7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新研制的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送入预定轨道。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中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从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这也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名称对外公开。


我国首次成功发射外星



▲ 亚洲一号成功发射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欢庆的场景。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网


1990年4月7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卫星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这是自1985年10月26日我国宣布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长征三号运载进入国际市场后,承揽的首次商业发射服务。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国际航天商业发射领域的国家。

我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发射成功


▲ 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来源: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1990年7月16日,我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一颗模拟星和一颗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二号E低轨运载能力达到9.2吨,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4.8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 中国载人航天立项26周年海报。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官方微信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中央审议批准实施,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


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首飞成功



▲ 2011年4月10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1994年2月8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获得成功,将实践四号科学实验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大幅提升了我国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2007年6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获得“金牌火箭”称号。截至目前,“长征三号甲”系列的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均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质量管理措施助力中国航天走向辉煌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飞行失利


1997年3月8日,面对中国航天连续出现各类质量问题的严峻形势,航天工业总公司颁发《强化航天科研生产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简称72条),提出了解决航天深层次问题的政策和办法。此后,又先后颁发《强化型号质量管理的若干要求》(简称28条),制定了质量问题归零的“双五条”标准。这一系列系统、加严的质量管理措施,为后续中国航天的连续成功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11月,航天质量问题归零的“双五条”标准成为国际标准(ISO18238),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


国家表彰“两弹一星”元勋,提出“两弹一星”精神


▲ “两弹一星”元勋油画《请历史记住他们》。作者:汪诚一、郑毓敏、胡申得、施绍辰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表彰曾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等16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7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首次提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南南合作”典范——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发射成功



▲ 1999年10月14日,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一号发射升空。来源: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1999年10月14日,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和一颗巴西小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资源一号卫星是我国主导研制的第一颗高速传输型对地遥感卫星。它的发射成功,开创了发展中国家航天高科技领域技术合作的先例,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回收


▲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新华社发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入轨。11月21日,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这是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试验。此后,中国又先后发射了神舟二号、三号、四号飞船,完成了所有预定的试验内容。


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


▲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摄


2000年10月31日凌晨,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同年12月21日,另1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2003年,成功发射第三颗北斗卫星,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建成,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如今,北斗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我国首次发布航天白皮书


▲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来源:中国网


2000年1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向国内外介绍了中国政府发展航天的宗旨、原则、现状、目标和国际合作等内容,被誉为“揭开了中国航天神秘的面纱”。白皮书展示了未来十五年中国航天的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大航天”概念,涵盖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此后,又先后发布了《2006中国的航天》《2011中国的航天》和《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成功发射首颗海洋探测卫星



▲ 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A”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来源:装备科技


2002年5月15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和我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送入预定轨道,结束了中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此后,又先后发射了多颗海洋卫星。海洋系列卫星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资源开发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在轨飞行21小时后,于10月16日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双星探测计划”顺利实施



▲ 2015年12月17日,中国首颗暗物质卫星“悟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解放军报记者  王瑶 摄


2003年12月30日、2004年7月25日,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两颗卫星顺利发射,与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的四颗卫星形成人类对地球空间的第一次六点探测。双星计划是我国航天领域第一个空间科学计划,带动了我国科学卫星系列的发展。此后,我国成功发射暗物质卫星、返回式微重力和生命科学实验卫星等多颗科学卫星。


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在轨飞行



▲ 2005年10月17日,费俊龙、聂海胜在四子王旗着陆场返回出舱。来源:新华社


2005年10月1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将搭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10月17日,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神舟六号任务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并开展了空间科学实验活动。


中国卫星整星出口实现突破



▲ 尼日利亚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尼日利亚工作人员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欢呼。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2007年5月14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研制的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尼日利亚一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并实现在轨交付。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也是中国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首次实践。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 嫦娥四号月球车资料图


2007年10月24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探月工程2004年1月23日立项,分“绕、落、回”三步实施,除嫦娥一号外,还圆满完成了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嫦娥四号“鹊桥”中继星等任务,计划在今年底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


我国成功发射首颗中继卫星



▲ 2016年11月22日,我国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4星。这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的第100次航天发射任务。 杜材  摄


2008年4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送入预定轨道。天链一号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测控覆盖率由原来的12%大幅提高到60%左右。2011年、2012年,天链一号02星、03星先后成功发射升空,实现全球组网运行,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中继卫星系统三星组网、全球覆盖的国家。

2016年,我国又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4星。


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 翟志刚出舱后挥动五星红旗资料图


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任务。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中国倡议并牵头成立亚太空间合作组织



▲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立仪式


2008年12月,中国作为东道国倡议并牵头成立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积极推动成员国之间空间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多边合作。这是第三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合作组织。2015年10月27日,由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与中国国家航天局共同主办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通过《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北京宣言》,提出了亚太地区空间能力发展与合作的新愿景。


“天眼工程”高分专项启动实施



▲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贯通,此图为高分一号卫星于2017年9月拍摄的影像图。


2010年5月12日,作为国家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全面启动实施。高分专项采用“天、空、地”一体化设计,统筹建设地面系统、应用系统,已发射成功并投入使用多颗卫星,初步实现了全天候、全天时、全球对地观测。


载人航天突破掌握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 神舟八号发射、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动图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踏上与此前发射升空的天宫一号的“赴约之旅”。经过两天的追逐和5次变轨,神舟八号在11月3日凌晨,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飞向太空



▲ 2012年6月15日,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景海鹏(中)、刘旺(右)和刘洋与记者见面。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搭载着景海鹏、刘旺和我国第一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飞向太空。这一次,美丽亮相的中国女航天员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2012年6月24日,刘旺操作飞船取得了首次手控交会对接的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在太空中飞行13天后,神舟九号于6月29日返回地面。


王亚平成为我国首位“太空教师”



▲ 2013年6月20日,我国首次太空授课。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搭载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先后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手控交会对接、绕飞交会等技术试验,并进行了面向全国青少年的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6月26日8时07分,在经过15天太空飞行后,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3名航天员健康出舱。


我国首个“互联网+智能制造”平台航天云网上线



▲ 2018年11月初,航天云网参加进博会。来源:航天云网官网


2015年6月,我国首个“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上线。该平台是致力于打通制造业资源(包括数据资源)多维度协同共享通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涉及智能设备、工业制造、军工、互联网、环保技术、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批准实施



▲ 着陆、巡视组合体效果图。来源: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经中央批准,2016年3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立项研制,计划于2020年7月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的目标。探测器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开展为期2年的环绕探测,在火星表面着陆区附近开展3个月的巡视探测。


国家批复设立“中国航天日”,奏响建设航天强国号角





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文昌航天发射场首秀



▲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资料图


2016年6月25日,我国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使我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到9吨提升到近14吨,提高了我国进入空间能力。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也是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秀之战。


新一代远洋测量船远望七号入列



▲ 2016年7月12日,我国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七号入列。亓创  摄


2016年7月12日,我国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七号,正式加入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远望号”测量船队。我国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队远望1号、2号船分别在1977年8月、10月建成下水,之后,远望3、4、5、6号船陆续下水,2013年,远望21号、22号火箭运输船相继入列,远望7号的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航天远洋测控和火箭海上运输能力持续提升。


我国成功发射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 2017年6月15日,在乌鲁木齐南山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载人航天实现中期在轨驻留



▲ 2016年11月18日晚,圆满完成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乘坐专机从内蒙古平安飞抵北京。 新华社发(杨志远 摄)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下,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乘坐神舟十一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入太空。在轨飞行期间,神舟十一号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并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2016年11月18日晚,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圆满完成任务,平安飞抵北京。

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资料图


2016年11月3日,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长征五号首飞前,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命名。

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成功


▲ 2017年4月20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成功,与天宫二号实现交会对接、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


2017年4月20日,搭载着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同年9月22日,在与天宫二号实现交会对接、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等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及后续拓展试验后受控离轨,再入大气层。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党的十九大把建设航天强国写入政治工作报告


▲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建设航天强国写入政治报告,开启了中国航天由大向强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声明:内容来源于我们的太空,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张力洋

投稿邮箱:js7tvwxwb@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