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军视时评|国家公祭日,那些该铭记的以及该唤醒的

鲁晨 中国军视网 2019-04-06

国之殇,民之哀,人间之地狱,万世之悲歌!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惨案81周年,是第5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天,我们再一次以国家的名义,祭奠30万死难同胞。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这一骇人听闻的罪行,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80多年过去,侵略者的枪声早已淹没在历史尘埃里,但中华门城墙上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南京城的不绝哀号已随风逝去,但“万人坑”的累累白骨还在。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否认。

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决定》指出,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自此,共和国年复一年的国家公祭,向历史,向未来,更向世人宣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篡改历史的立场坚定不移,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国人民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意志坚定不移。

国家公祭之日,我们该当铭记,那些非人的暴行,那些冤死的生灵,那些至今仍被粉饰的谎言,那些一定要被不停翻晒的历史。

铭记,不为复述民族的悲怆,更当有民族复兴的砥砺;公祭,不为唤醒心底的仇恨,却必须转化为强国强军的号角。

2018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像实录。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李响、季春鹏 摄

是的,在这个日子,在我们公祭那些逝去灵魂的时候,还有一些必须要唤醒的民族精神,理当作为对未来的提示,以昭家国。

我们该当把历史的触角延展到1931年9月18日的东北三省,我们该当把耻辱的记忆拉长至1894年的甲午战争……

于是,我们发现,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无关地盘,无关财富,甚至无关人丁与传承,却总是必须坚定地有一个清晰的标志:军队。

只是,甲午战争,中国大清军人以最接近对手的实力,全军覆没;东北沦陷,数十万大军一枪不放,仓皇出关,置苍生黎民于不顾。

而与此同时,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引领下,全民族各种积极力量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最终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其中,人民自己的军队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种游击队和地方武装,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展现的是高昂的民族头颅,张扬的是不屈的民族意志。

这支从南昌城走来的军队,是一支被命运唤醒的青春力量,担当着自此之后这个地球上最庞大民族的家国安危,岁月静好。人民军队,让人们在平安与和平的世界里,几乎忘却了硝烟与战火,杀戮与暴行。

然而,这个世界,无论汇聚着哪些好听的口号与理论,无论张扬着哪些普世的价值与学说,维系和平的,都不会是一种公德式的诉求与辩解。

从甲午战争到南京30万生灵之殇,从伊拉克到利比亚再到今天的叙利亚,都让人们愈发清醒地看到,和平从不曾来源于软弱与让步,眼泪与哀求。当真理的距离取决于大炮的射程,当理念携着那些伪善的借口引发硝烟,留下的,从来都是弱者的躯体与血泪。

伴随中国国防和军队深化改革的隆隆足音,中国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崭新形象与现代气质,越发清晰地走向世界军事前台,越发清晰地成为维系世界和平的中坚。从来没有哪个时期,让我们对军队建设的创新需求如此强烈,让我们对国防力量的立体企盼如此热切,让我们对强军梦想的实现如此接近,让我们对和平发展的追求如此强劲。

是的,国家公祭日,在这个需要对历史苦难深刻铭记的日子,也让我们真诚唤醒军人永不生锈的警惕,唤醒民族安危的忧患,唤醒对强国梦强军梦的追求!


猜你喜欢


声明:内容来源于中国军视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鲁晨

责编:张凯

投稿邮箱:js7tvwxwb@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