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3岁抗战女军人的最后心愿:儿啊,今生我还能不能见你一面

张剑 朱浙萍​ 中国军视网 2019-11-23



88年前的9月18日,日军对沈阳北大营中国驻军突然发起进攻的枪声点燃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战火。国难当头,无数同胞舍家弃子奋起抗争,展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为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


在无数抗战老兵中,有这样一对伉俪,为征战四方,他们挥泪把几个月大的儿子寄养在一个农户家,转身奔赴抗日战场。抗战胜利后,她们无数次寻子无果。如今抗战女兵林希韫已经103岁了。她每天叫着儿子的名字,抱着一个布娃娃不放。她希望今生还能见到儿子一面。


今年是中国抗战胜利74周年,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动员全社会去关注关爱每一个还活着的抗战老兵。今天,我们把抗战女兵林希韫的故事告诉大家,希望能为这位老人尽一点绵薄之力——


林希韫老人敬军礼


9月17日,当我们和林希韫老人的二儿子陈仲濂打通电话的时候,老陈告诉说,母亲这些日子时常发呆,她总是抱着儿子买给她的布娃娃,轻声地喊:“福星,你在哪里啊?”老人还不时把吃的喝的往布娃娃嘴里塞。儿女实在看不下去,最近他们已经和中央电视台“等着你”栏目组联系,希望能帮到103岁的老母亲。


林希韫老人家住金华市旌孝街道,怕发出去的无数个寻人广告地址变化,她坚持不搬家。81年前,已经加入抗战队伍一年多的林希韫、陈士傑夫妇,把未满周岁的儿子陈福星,寄养在浙江丽水一农户家里,毅然决然地奔向抗日最前线。未曾想,战火平息之后,当他们找遍了丽水大小街道和乡村之后,却始终未能得到儿子的半点音讯。


陈仲濂告诉我们,现在高龄的母亲已无法完整地讲清儿子遗失的详细过程了,也不可能再去丽水走一走找一找,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母亲对儿子的思念越发强烈。他说:“一提到哥哥的名字,母亲的眼泪就会流下来!”


遗失长子成了这对抗战军医夫妻一生最大的遗憾。


儿子在战火中出生

他的名字叫陈福星


林希韫,出身书香门第,爷爷是清朝的贡生,父亲是浙江省文史科员。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那一年,父亲从省城寄来一封信,信里夹着巴掌大的一块剪报,上面刊发有面向全省招收抗战军医的信息。


这一张剪报改变了林希韫的一生。


几天后,林希韫报名参加了浙江省抗日自卫总司令部军医训练班。那时前线战事正激,伤员无数,军医奇缺。


▲林希韫和爱人陈士傑的合影

就是在这个训练班里,她认识了来自杭州的陈士傑。不久,这两位积极申请去前线的年轻人就成了夫妻,他们一同被编入抗战医疗队,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工作中。


林希韫的爱人陈士傑出身于杭州的医学世家,父亲陈勤黎是杭州笕桥一带颇有名气的医师,母亲亦从医。在前线,陈士傑主要负责开刀取子弹或弹片,战地医院药品供应不上时,他就用父亲常用的中医土方为伤员消毒伤口、用针灸给伤员麻醉。那时,林希韫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姑娘,刚上前线救护,看到血肉模糊的伤员,她吓得体温计都能抖碎。


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战友给他起名叫福星,希望他的到来给抗战受伤的官兵带来好运气。


无数次寻找毫无音讯

儿啊,你到哪儿去了


儿子的出生给林希韫、陈士傑带来了喜悦,也给战火中的这对年轻的父母带来无法克服的麻烦和困惑。


作为军医,他们必须随时跟随部队四处奔波。每天都有新伤员源源不断送来,每天都要在敌人的炮火中东奔西藏。抗战一线他们无力拉扯一个襁褓中的孩子。




无奈之下。1938年冬天,夫妻俩含泪通过一位叫吴述民的后勤兵,把孩子寄养到了浙江丽水莲都区碧湖镇的一农户家里。他们想,抗战一结束就把孩子接回来。


林希韫后来回忆说,由于战事在即,孩子被抱走的十分仓促,甚至都没来得及问清楚收养人的信息。


他们知道战友吴述民是丽水人,今后可以通过他找到儿子。


谁知,这场战争一打就是八年,他们随着部队北上南下去了很多地方。兵荒马乱,一转眼,连战友吴述民也找不到了,他们四处打听也没找到,不知道是牺牲了还是怎么了。


抗战胜利后,林希韫夫妇离开部队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丽水湖碧湖镇寻找儿子。可是,战争使镇子早已变了样,寻子之路一下子变得渺茫。


之后的很多年,这对抗战夫妻曾无数次往返丽水,但始终音讯全无。


十几年前,丈夫陈士傑抱憾去世。



不让战友“死无全尸”曾是她最大努力

寻子不得恐成抗战老兵难以弥补的遗憾


如今,百岁老人林希韫对当年烽火岁月的点点滴滴记忆已不是那么真切了,但只要提到陈福星的名字或无意间说到丽水两个字,老人的眼睛就会瞬间放亮,然后潸然落泪。


我们有机会看到前些年老人记下的 “抗战回忆录”。从这本手写的册子中,可以看见当年战争的惨烈和老人的努力——


▲林希韫抗战时期照片


回忆录写道,在金华、义乌、宁波、舟山、温州、丽水等地抢救伤员,哪里战事最激烈、伤员最多,就往哪里赶,根本顾不害怕。她一个女孩家看到血肉模糊的伤员,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体温计都摔碎了好几个,有的伤员全身是血,体温计根本不知道往哪儿放。不过在枪林弹雨中呆长了就习惯了。到后来,手术、包扎、看护都已麻木,来不及思考和伤感,只能尽自己所能循环着没日没夜的救治状态。


林希韫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抢救队在一堆牺牲的战士尸体中,听到了微弱的“啊啊!”的声音,她们几个女战士赶紧搬开尸体,把一个还有一点气息的伤员找出来。伤员抬出来一看,大家傻了眼,他半边肢体都已经被炮弹炸掉了。林希韫同几个救护员去找他被炸飞的手和脚,脚在不远处的路边找到了,手臂呢,最后竟发现挂在一棵树的树梢上。林希韫只得壮着胆子爬上树,小心地把血淋淋的手臂取下来……其实,这个伤员没救了,但她不能让他“死无全尸”。


这之后,每次救护,把死去的战友的尸首收拾整齐就成了林希韫最挂在心头上的事。


我们还注意到,和这本“抗战回忆录”放在一起的,是一本差不多厚薄的“寻子手记”。林希韫在上面清楚地记录了她和丈夫寻找儿子的全过程。


陈仲濂告诉我们,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儿女都想再努力一下,帮老母亲实现最后的心愿。



目前他们掌握的线索有如下几点:


1. 地点:当时寄养的农户家在丽水市莲湖区碧湖镇;2. 时间:1938年冬天被抱走,若在世,陈福星应该81岁了;3. 特征:林希韫一家人偏瘦。陈福星有明显的兔唇;4. 相关:经手人是吴述民,当时是后勤兵,丽水人。找到他或他的家可能有助找到陈福星。



如果您有相关线索

请拨打18072472305

与陈仲濂联系



猜你喜欢

声明:内容来源于中国军视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张剑 朱浙萍

编辑:赵瑞交

投稿邮箱:js7tvwxwb@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