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航天日,带你一起去追“星”!


今天,是4月24日,

——中国航天日,

让我们一起回望一些人,

他们的身上有光芒璀璨的标签,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火箭之王”……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中国航天人!


赵九章


赵九章(中)

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者。


赵九章(1907-1968)

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他没能亲眼看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但这并不妨碍其对航天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郭永怀


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郭永怀(1909-1968)

在面对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与祖国需要何去何从的时候,郭永怀携妻挈女义无反顾路上归途。为了避免美国政府制造麻烦,他毅然将自己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所有书稿统统付之一炬。


1965年9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1970年4月24日,在郭永怀牺牲一年多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钱学森


“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


钱学森(1911-2009)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漫漫归国路,为回国,他被拒,被软禁,一封求助信辗转了大半个地球到达北京,中国政府提前释放11名被俘美军战俘,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才同意钱学森回国。周恩来后来评价,换回来一个钱学森,也值!


任新民


“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任新民(1915-2017)

中国“航天四老”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7年,任新民病逝,至此,“航天四老”全部辞世


他和钱学森一起从零起步“干航天”,把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一生呕心沥血带中国航天“上台阶”,晚年推动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有人说,任新民的一生波澜壮阔,但他自己却说:“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梁守槃


胸怀科技救国志


梁守槃(1916-2009)

中国海防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1939年,年仅23岁的梁守槃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本可以在美继续深造或工作,但他选择放弃了舒适、优裕的学习、工作环境,回到了祖国怀抱。


黄纬禄


“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黄纬禄(1916-2011)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屠守锷


“为啥改行,国家需要啊!”


屠守锷(1917-2012)

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


钱骥




钱骥(1917-1983)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东方红卫星和返回型卫星总体负责人 。钱骥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杨嘉墀


悠悠岁月献航天。


杨嘉墀(1919-2006)

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他领导和参加了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


谢光选


阅读谢光选的人生经历,就如同阅读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谢光选(1922-2016)

中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主要开创者之一。  谢光选,一生致力于我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开拓和发展,为中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梁思礼


赤子铸箭不辱家门。


梁思礼(1924-2016)

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之一。


虽然在他还不到5岁时,父亲便离世,但梁启超生前所言“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对他影响颇深。梁思礼曾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

1956年,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成为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以此为起点,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国导弹与火箭事业的发展之中。


王希季


“航天技术也是一种威慑力量,这跟我们国家的和平非常有关系!”


王希季(1921-)

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9年10月,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王希季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


孙家栋



钱学森当年十分欣赏的年轻人,如今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


孙家栋(1929-)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


他们就是国家的巨星,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国之栋梁,
我们的国家才挺起了脊梁。
或许,
我们无法像他们一样,
为祖国、为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记住他们。
致敬,中国航天人!


猜你喜欢


声明:内容来源于中国军视网,综合于新华网、人民网、我们的太空,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张凯

投稿邮箱:js7tvwxwb@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