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3年前“东方巨响”震惊世界,今天让我们致敬“两弹一星”元勋

1967年6月17日,

空军一架轰炸机

在茫茫戈壁中投下

我国第一枚氢弹并成功引爆,

330万吨当量足以

将世界上任何一个超大城市夷为平地,

这一刻起,

我们有了自己的实用化核武器,

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53年前的今天,东方巨响,震惊世界。经历了百年屈辱和苦难的中华民族,向世界发出了怒吼: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




一群人

挺立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钱三强找到于敏,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

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核物理学家于敏

  氢弹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核大国对技术绝对保密,我国科研人员身背千斤重担。
  一次核试验前的讨论会上,压力、紧张充斥整个屋子。这时,只听到——“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敏和陈能宽两位科学家,忽然你一句我一句地将诸葛亮《出师表》背诵到底。
  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

大批科技工作者进入西北戈壁滩

不只是于敏,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从北京的科研院所、东北的军工企业奔赴西北荒原。在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即将从事的事业关乎国家机密。但是,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中,始终都在遵守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该问的不要问,知道的也不要说”。

工程技术人员在日夜奋战

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狂风、沙暴和饥寒,充斥着休克、便血和失眠,更充斥着坚守、奋战和奉献。他们凭着满腔忠诚的热血拼搏鏖战,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挺立起新中国不屈的脊梁;他们隐姓埋名,甘当一块块无名砖、一片片无名瓦,默默筑起祖国国防事业的钢铁长城!

以身 • 许国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于敏、王大珩(héng)、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chí)、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gàn)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半个世纪过去了,氢弹试爆的烟云早已散去,两弹一星元勋的背影也一个接一个渐行渐远;而那些伟大的名字,必将不朽。


  于敏  

  (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程开甲  

  (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 )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



  任新民  

  (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曾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与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 “中国航天四老”。



  陈能宽  

  (1923年5月13日—2016年5月27日)  


陈能宽(1923年5月13日-2016年5月27日)金属物理学家、爆轰物理学家。



  屠守锷  

  (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导弹和火箭专家,开创中国洲际液体弹道式导弹先河。



  黄纬禄  

  (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



  王大珩  

  (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 - 2011年7月21日)光学专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朱光亚  

  (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 2011年2月26日)被誉为中国科技“众帅之帅”,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物理学家、火箭专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吴自良  

  (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  


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物理冶金学家。


  彭桓武  

  (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中国理论物理学、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理论奠基人之一。



  杨嘉墀  

  (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  


杨嘉墀(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



  陈芳允  

  (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工程专家,我国卫星测量和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王淦昌  

  (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中国核物理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专家组领导成员之一。



  钱三强  

  (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  

  (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方案设计者



  钱骥  

  (1917年12月27日—1983年8月18日)  


钱骥(1917年12月27日-1983年8月18日)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郭永怀  

  (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



  赵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人造卫星之父”。



  姚桐斌  

  (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冶金学和导弹、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当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

目前尚健在的老前辈仅余3人

分别是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王希季(1921)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孙家栋(1929)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周光召(1929)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今天,让我们

一起缅怀那些逝去的功勋

一起祝福那些健在的前辈


猜你喜欢


声明:内容来源中国军视网,综合于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我们的太空,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张凯

投稿邮箱:js7tvwxwb@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