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华网丨天水:守护历史文化瑰宝,传承千年文明薪火
▽
古老遗迹:承载历史的厚重
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的大地湾遗址,犹如一部无声的史书,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如彩陶、骨器、石器等,为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2014年,考古发掘工作取得新成果,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将大地湾遗址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至距今6万年。在遗址周边建设的博物馆和文化展示区,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让游客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大地湾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碗和圆足碗(距今约7800-7300年)。新华网发(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郭林玉 摄)
10月19日拍摄的麦积山。新华网发(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郭林玉 摄)
民间艺术:绽放独特的魅力
天水不仅拥有着古老的文化遗迹,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雕漆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为了保护和传承天水雕漆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天水市政府加大了对雕漆工艺的扶持力度,鼓励工匠们传承和创新雕漆工艺。同时,通过举办雕漆艺术展览、文化节等活动,提高了天水雕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秦安小曲,以其婉转悠扬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情感世界。秦安小曲在民间广泛流传,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为了保护和传承秦安小曲,当地政府积极组织小曲艺人进行演出和交流活动,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小曲传承人。同时,将秦安小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喜爱这一民间艺术。
10月16日,秦安县集贤村文化活动室内,集贤文艺剧社的社员们正在排练演唱新编秦安小曲。新华网发(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郭林玉 摄)
10月17日,武山羊皮鼓制作非遗传承人赵元军向记者展示武山旋鼓制作过程。新华网发(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郭林玉 摄)
近年来戴磨村围绕“富有特色、文化浓厚民风淳朴、汇聚人气”的思路在本村建成了非遗文化传承馆组建了“鼓韵遗风”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以“产、学、研、展、赛”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融入文明实践全过程
10月17日,武山县滩歌镇戴磨村村民表演武山旋鼓舞。新华网 任钰 摄
传承保护:凝聚众人的力量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天水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制定出台了《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管理办法》《天水市武山旋鼓舞保护传承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资金投入,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同时,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开发文化旅游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天水的文化遗产。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来。民间文化团体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宣传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志愿者们纷纷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中,为保护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企业也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通过投资建设文化旅游项目等方式,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广大市民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他们对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天水,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如参观文化遗迹、学习民间艺术等,表达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同时,市民也积极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贡献自己的智慧。
展望未来,天水市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力度。通过创新保护方式、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措施,让天水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新华网 任钰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郭林玉)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