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行|亚洲之最!全国罕见!这项工程堪称“人工天河”
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渭河行”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报道㉑清水长流润秦东
灌溉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位于八百里秦川最宽阔地带的陕西省渭南市,是西北地区优越的农业生态区,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素有“陕西粮仓”之称。千百年来,悠久的农耕历史创造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汩汩清水滋润了广袤良田,也滋养着一代代秦东百姓。
洛河,为渭河的一级支流,全长680千米。它发源于陕北白于山,流经渭南市的澄城、蒲城、大荔等地,注入渭河。
古时候,洛河水虽在不远处,但由于没有引水工程,沿岸百姓只能看着河水白白流走。当地先民为了改变区域缺水的困境,从2100多年前就开启了引洛灌溉的历史。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刘彻征发士卒万余人,在洛河下游开渠引水。因施工时挖出恐龙化石,故名“龙首渠”。
“当年引洛南下,必须穿越商颜山,就是现在的铁镰山。为了穿凿长3500米的引水隧洞,古人创造出充满智慧的‘井渠法’。”11月27日,“渭河行”采访团驱车来到位于渭南市蒲城县永丰镇河城村的龙首渠井渠遗址,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副主任师万强站在高约10米的土塬崖壁前,指着两根直径约1米的土柱讲解道,“井渠法”就是在隧洞施工中,均匀布设竖井,把长距离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个分部工程,然后相向开挖,以减少误差。布设的竖井,既是务工通道,又可弃土弃渣,兼顾通风采光,一举三得。
“尽管当时因地质灾害、战乱等原因,西汉龙首渠未能持久地发挥作用,但在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师万强说,据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中考证,“井渠法”沿着丝绸之路先后传到新疆及中亚等地,发展成为今天举世闻名的“坎儿井”。
此后,先贤们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历代引洛灌溉的智慧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1929年,陕西关中大旱,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邀请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筹划建设洛惠渠。经过勘测,洛惠渠的线路布设、灌域控制,与其前身——西汉龙首渠不谋而合。洛惠渠施工,也需横穿铁镰山。
“经过十多载艰辛付出,在1947年,洛惠渠骨干工程——‘一坝、二槽、五洞’终于建成。工程以巨大代价,终于将历代不同的引洛灌溉方式重新整合,继续进行灌区的扩灌,形成了现在的灌区。”师万强说,开灌70余年来,洛惠渠灌区渠首累计引水21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06亿亩次,农业增产效益121亿多元,引用洪水淤改盐碱地15.8万亩,为保障灌区农业丰产增收、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12月8日,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申遗的成功,对于更好地保护利用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灌溉工程体系、挖掘和宣传古代农业灌溉发展史、学习古人可持续水利发展的智慧,意义极为深远。
在渭南市的合阳县,还有一处堪称“人工天河”的水利典范,一项改写渭北贫瘠旱地的伟大工程。
1975年,渭南地区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合阳、大荔、澄城等县13万民工万众一心,建成了陕西省扬程最高、流量最大的电力提灌工程——东雷抽黄工程。截至2024年11月17日,该工程通水运行灌溉整整45年。
当记者走进位于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枢纽一级站内的东雷抽黄工程展览馆时,VR全景技术将时光一下子拉回到了近半个世纪前。那时候,“关中东部抽黄指挥部”正式成立,30多公里的黄河滩,一下子成为数十万人奋战13年改天换地的大战场。伴着一曲激荡人心的《黄河魂》,“天当被、地当床、田梳头、雨洗脸,水不上塬不回家”的东雷抽黄工程建设艰辛历程历历在目。
“东雷抽黄工程建设开全国高扬程大型水利工程之先河。共建各级抽水站28座,最多9级提水,累计最高扬程311米,加权平均扬程214米,全国罕见。尤其是东雷二级站单机设计流量2.24立方米/秒,扬程225米,至今仍为亚洲同类工程之最。”渭南市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刘军平自豪地说。
低徊吟唱的黄河水,在这里蓄积着力量,缓缓爬过约莫111层楼的高度,一路向西,奔上旱塬,流向桑田果园……经过45年的配套建设,行走在今日的渭北旱塬,良田纵横阡陌,渠系四通八达,粮果郁郁葱葱,东雷抽黄灌区已阔步迈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示范灌区。
“受益于东雷抽黄工程,原来靠天吃饭变为水旱从人,单一小麦种植一年一熟,变为小麦、玉米双料种植,一年两熟。灌区粮食年均亩产由原来的120公斤增加到1280公斤,翻了十倍多。”指着展览馆里一幅幅照片,刘军平动情地介绍道,45年来,东雷抽黄工程累计斗口引水25.67亿立方米,灌溉农田3453万亩次,创造社会效益226亿元。昔日贫瘠的“渭北旱腰带”,成为陕西省重要的粮、果、蔬、渔生产基地。
一渠清水上高塬,千回百转润秦东。渭南市抢抓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机遇,深入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及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洛惠渠、东雷抽黄、东雷二期抽黄等工程的“领头羊”作用,在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上下功夫,在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上深研究,全力加快“可控、可视、动态”的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灌区建设。截至目前,渭南市建成大型灌区8个、中型灌区44个,灌溉总面积55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49万亩,年用水量11亿立方米,为保障全市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利兴则仓廪实。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秦东大地涌现出白水苹果、大荔冬枣、蒲城酥梨、澄城樱桃、临渭葡萄、高石脆瓜、吊篮西瓜等众多“金字招牌”,粮食、水果和蔬菜瓜类总产分别占到全省的20%以上、35%左右和30%以上,被誉为“陕西现代设施农业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