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中医用药小常识,快快收藏起来吧!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特有的药物,在全世界也越来越受认可。与西药相比,中药力求从根本上治疗疾病,讲究因人施药,因此使用上也需要注意更多。
来自“养生主”
辨证分型,减少不良反应
使用中药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只有在专业中医的引导下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发挥中药的作用。比如,单就感冒来说,中医就可划分为多种病证,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类型的病证要按不同处方用药,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反之,不按中医理论使用中药,千人一方,大多数不会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了解些中医用药的知识,有助于把中药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一是辨证用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将疾病辨证分型,合理调配用药。如果辨证有误则药不对证,会使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致病情更严重。如羚羊清肺丸有清热泻肺、止咳化痰的功效,治疗肺热咳嗽效果好,用于外感风寒者则会加重病情,而通宣理肺丸治疗风寒咳嗽效果好,用于肺热咳嗽则加重病情。
二是合理配伍。配伍是指在掌握配伍禁忌、用药禁忌、剂量和服法后,按照病情、药性和治疗要求来正确使用中药。合理的配伍有益于治疗,但应注意,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以用药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问一问药物配伍是否合理,与某些西药同时使用会不会有不良反应,在饮食上有何禁忌等。
三是要按照病情决定用量。有些中药的活性与用量有关,如红花量小养血益气,量大活血化淤;麦芽小剂量消食化积、疏肝解郁而催乳,大剂量则消散力强,耗散气血而回乳。
了解一定的中药术语
中药治病是靠药性的“四气”和药味的“五味”与药物的升、降、浮、沉的作用,以及药物的归属脏腑经络来去除风、寒、暑、湿、燥、火和各种病邪,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作用。
“四气”是指药物的性质,即寒、热、温、凉。寒性、凉性药物有清热、去火、解毒等作用,如:黄连性寒,能治疗心、胃有热、有火引起的口舌生疮、失眠等病证。温性、热性的药物有祛除阴寒,温补阳气的作用,如:附子性热,能治疗阳气虚衰引起的四肢冰冷、冷汗虚脱等病证。
“五味”即辛、酸、甘、苦、咸,是指药物的味道。酸味药物有收敛作用,能治疗汗出不止,久泻不止的病证,如:乌梅味酸,能治久痢脱肛。苦味有解毒和泻下等作用,能治疗热性病证和大小便不利的病证,如:黄连味苦,能清胃热、治口舌生疮;大黄味苦,能清胃肠的实热、通利大便;板蓝根味苦,能清热解毒,治时疫温毒引起的烂喉斑疹。
中药的“升、降、浮、沉”说明的是中药的另一类性能。升,是指药物的提升作用;降,是指药物的下降作用;浮,是指药物的发散作用;沉:是指药物的泻利作用。
“归经”是中药归属于脏腑和经络的意思。不同中药所作用的脏腑和经络有所不同,可作用在身体的不同位置。例如:杏仁走肺经和大肠经,所以它能治肺经的咳嗽和大肠经的便秘;生姜走肺、脾、胃三经,所以能治肺经的咳嗽,脾经的多痰,胃经的呕吐等。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中医药常识了,关注养乐堂健康管理,了解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