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亩园”里读懂风霜雨雪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2022-06-23



       “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

       “夏至无雨三伏天,处暑难得十日阴”

       这些广为流传的气象谚语,皆是劳动人民在细心观察下探索出的智慧成果。古往今来,万千气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气象始终是人们研究关注的重点。



今天是第62个世界气象日。你是否知道,在西区校园中仍保留有一亩左右面积的气象观测场,可谓“一亩园”。“一亩园”具体位于园艺楼的南侧,在绿树掩映之中成为一处重要的气象科普基地。



学校气象观测场


据说,自20世纪80年代起,气象观测场就一直在此位置多年来,农学、园艺、植保、资环等多院系学生在气象观测场进行农业气象学的教学实习。一批批师生在这里测气温、地温、风向、风速、湿度等,逐步掌握气象科技,练习读懂风霜雨雪,不断涵养气象智慧。


学生在气象观测场开展实验


今年气象日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这个主题的含义是什么? 它对于农业生产又有何影响呢?

中国气象局-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实验室主任、资环学院潘志华教授表示,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极端天气、气候和水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强烈。仅仅依赖天气预报进行“天气预测”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2022年气象日的主题就是在提示公众,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关注预警,做好准备并能够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采取行动,以此拯救生命,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天气气候条件,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波动可高达10%-20%,甚至更高。从长期看,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从中短期看,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主要农作物水分亏缺、生育期缩短、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加大。减轻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科学应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长期气候风险,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和推动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七十年代我校农业气象教师在国家气象局合影



令人自豪的是,我校农业气象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校就发展起了气象观测,20世纪50年代,杨昌业教授在我校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农业气象专业。杨昌业先生于1927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理系气象专业,师承竺可桢教授。当时,专业教材很匮乏,可资借鉴、可供参考的资料很少,因而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都要从零开始。为此,杨先生经过深入的调查、咨询、研究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最终制定了农业气象专业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方案。几十年的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成果,为中国农业气象工作奠定了基础。1956年农业物理气象系成立,并于1992年将其并入资源与环境学院,成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


2021届农业气象系本科毕业生合影


农业气象系建系60多年来,已培养本科生1200多人,硕士研究生250多人,博士研究生40多人,是中国农业气象领域的科研、业务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为我国研究气候变化与推动农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农业气象系师生在前沿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涉及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生物气候模型与信息系统、气候风险评估与减灾、应用气象监测与预测等研究方向,科学研究处于国际前列。教师多人次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会议并参与气候变化相关文件讨论和编写。2000年以来,农业气象系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作为主持和参加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作品


近年来,资环学院成立了“二十四节气工作室”,开展了第一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作品设计大赛”;本科生气象党支部在学院党委的带领下,将党建工作与学科特色结合,在办实事活动中为社区居民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学校获批建设“中国气象局-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成功举办“2021农业系统模拟与农业气象暑期学校”;气象科技在黑土地保护、“科技小院”、服务国家重大灾害应急需求等多方面推广应用;“气候智慧型农业”等做法引起广泛关注。


学生在武川试验站开展实验活动



令人欣喜的是,我校《农业气象学》入选国家级精品教材,气象系教师入选“全国气象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入选“全国气象教学团队”,内蒙古武川试验站孕育了一批科技成果,公益性行业(气象)重点科研专项“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方主要旱地作物的脆弱性及其评价技术研究”顺利通过项目验收,“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智慧型旱地农业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适应”高峰论坛产生积极反响。

未来,相信还会有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农业气象,为努力读懂风霜雨雪、呵护绿水青山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 | 赵竹村 资环学院 农大校友网统筹 | 王澳洋图片 | 赵正清 黄彬香 资环学院 校园网 央视频
编辑 | 陈敏扬
责编 | 于哲 姜萍萍 张黛眉 高云霄 孙泳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