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种子上太空!


 4月26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京完成开舱。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搭载的作物种子顺利出舱


      “这次通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我们搭载的种子是紫花苜蓿种子。”苜蓿育种专家、生物学院教授王涛表示。

      对航天诱变育种而言,搭载航天器“上天”只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更重要的是结束太空之旅后返回地面的选育试验

      我国自1987年首次开展水稻等农作物种子返回式卫星空间搭载至今已有35年。

      “航天育种具有其他手段无法获得的三个独特优势:提供原创、安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材料和种质基因源,获得罕见的具有突破性的优异新种质,较快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王涛指出。


      多年来,航天诱变育种在中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等诸多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培育的农作物、蔬菜、林草、花卉等植物新品种累计种植推广面积超过240万公顷,据估算,航天诱变育种创造直接经济规模超过2000亿元。

      “比如,紫花苜蓿有高蛋白、高产、抗逆等特点,对我国畜牧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苜蓿生产也是我国农业产业的短板。目前,我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苜蓿干草130万吨—150万吨。与航天工程合作搭载苜蓿种子,对加快我国苜蓿育种进程大有益处。”王涛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在航天育种领域开展着多项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2年4月,“神舟”三号宇宙飞船搭载了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杨宁教授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太空乌鸡的培育”项目试验。经过七天太空遨游,9只受精乌鸡蛋绕地球飞行108圈后毫发无损的返回地面,我国首批3只“太空鸡”在中国农大诞生,标志着我国太空生命实验获得重大突破。

      2003年11月,学校进行空间诱变育种的17个牧草品种采用DZ2型专用搭载盒搭载,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的第18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尖兵4号)发射升空,在太空中遨游18天后返回地面。

       2005年8月,我国第22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搭载学校管花肉苁蓉等13种药材种子进入太空,开始“航天育种研究,这是学校科学家通过航天环境诱变,开展濒危药用植物遗传改良新途径研究的有益探索。

      2005年10月,学校进行科学试验的鸡蛋、蚕卵等随着“神舟”六号升空,研究其基因变异的可能性。


       2015年9月,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系种子病理与杀菌剂药理学研究室/学校种子健康中心(种子病害检验与防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技术依托单位)的李健强教授、罗来鑫博士被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聘任为“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植物培养专家组成员,担负为项目提供种子健康检测服务、种苗预防保健处理、种苗保护质量管理程序文件审核等方面的指导。


      2016年,“天宫二号实验蚕”(学校选育的6只“秋丰白玉”实验蚕)在太空生活了33天后随宇航员返回地球。这6只蚕是从4批、9种共约4000只蚕中筛选出来的。这是我国自己培育的新蚕种,也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平顶山教授工作站”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任店镇后营村的韭菜科技园建站。在韭菜科技园的航天育种试验区内,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平顶山教授工作站负责人王宇欣说:“希望以特色韭菜种植业为主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引领韭菜产业发展,扩大平顶山和中国农业大学在韭菜产业中的影响力。”


      2020年12月,在嫦娥五号搭载物品交接仪式上,移交了学校搭载的紫花苜蓿种子及证书。

       ……



中国是农业大国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振兴民族种业需要有更多更高效的育种技术你还知道哪些“神秘”的种子上过太空下方留言告诉我们吧!




来源 | 科技日报 人民网 央视网 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 中国农大校报

编辑 | 陈敏扬

责编 | 于哲 姜萍萍 赵效北 孙泳琳 张黛眉 高云霄


           

往期回顾

RECENTLY RELEASED



他们,用青春守护国旗!

10人10集体!

7人入选!

这个地方,你了解多少?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