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的回顾是一次精神洗礼。现在全国已有500多个科技小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卫峰教授先后参与了8个科技小院的建设和运行工作,见证了70多名研究生先后从这些小院毕业,他带着学生在小院写出了动人故事。以下是他讲述的十年故事。
科技小院是我们的学生、农民、教师,还有政府、企业人员共同成长的辉煌见证。我今天想分享一个主题,如何通过破解小农户发展难题,提升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今天聚焦的小农户是全球关注的重点。为什么要关注小农户?科技小院的工作开始于小农户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小农户可简单定义为经营规模小于两公顷的农户,按照中国的“亩”来说就是30亩地。以此标准界定,全世界80%的农业生产者都是小农户,这些小农户所拥有的土地资源大概只占20%,另一个更让我们吃惊的数字是全球80%的贫困人口都是小农户。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困境。在我们国家是什么样的情况?中国98%都是小农户,他们经营着70%的土地。虽然经过国家的持续努力,目前小农户都脱贫了,但是以小农户为主的农村收入水平和城镇居民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简单来说,农村人相对还是比较穷一点,这就是现状。因此解决小农户的生存发展问题,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第一方面是内在制约,首先表现为“小”。小农户经营规模很小,而且很“散”,一家一户的经营没有形成组织。其次他们还面临着劳动力不足、不懂管理经营、不了解新知识、不知怎样有效获取信息、找不到资金投入、难以扩大规模、没法多样化、扛不住风险等问题。第二方面就是外在因素。小农户本身的特点使得外部供应体系也很难配套,例如农产品的市场波动对农户影响很大,制度和政策跟不上。就是常说的种粮难,卖粮更难。其次很多小农户的地块土壤水平不高,这点在我国尤其突出,同时还有灌溉条件跟不上,道路不配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决定了在气候变化、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快速变化时,小农户最容易受到冲击,因此他们很容易变成贫困人口,这可以说是他们的贫困根源。我国已经花了大量的力气来改善外部因素,比如在制度和政策的保障上,2002年以后我们取消了农业税,不断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业大量的补贴,建设高标准农田,修路通电,给农民上保险。很多外部条件不断在完善,农民应该说很幸福,实际上也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全面脱贫。以上这些外在设施建设,也是目前非洲地区正在经历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机构的援助下,非洲地区正在不断完善它的基础设施和教育体系等等。这些都叫输血式支持,这些建设可能会让小农户勉强维持生存,而要让其脱贫奔小康以及持续发展是不够的。非洲的实际发展情况也恰恰如此,对于援助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但发展一直很慢。中国现在虽然较之发展水平高一些,但想要再进一步、上一个大台阶,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还要破解内因。前面提及小农户发展的困境是内在因素、外部因素共同决定的,那么怎么破解?缺钱、缺人、缺知识、缺技术,什么都缺,我们怎么破解?从2008年我参与曲周、梨树、建三江科技小院开始,就不断在思考如何让中国的农户奔小康大发展,这个过程跟其他的研究不同,做法也完全不同,所以今天我们才会广泛地受到关注。
2009年,河北曲周科技小院刚刚建立,虽然当时我们比非洲强很多,粮食够吃,大家不会饿肚子,但是同学住在农民家里发现吃的也就是一个馒头一个咸菜,营养极不均衡,肉菜不足。房子里基本没有像样的家具,很多村里是土路,仍然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农村都是老年人,没有青年人,农村怎么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年人不知道要去做什么才能得到发展。没有信息,也没有更大的志向,但是大家内心要小康、要发展的这种小火苗还是一直存在,我们怎么帮他们去发展?
我认为我们最大的不同在于自下而上的一种破解办法,我们不是拿着文献去读,说这个问题影响那个问题,看完文献后发现一堆问题没法入手。我们是住在农村,行在地里,下到田里,想着农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去找每一个地方破解困局的钥匙,在破解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在下小院时,带着一个最简单的思想就是抓主导产业,这是科技小院一直以来的一个思维,我们很难直接去解决道路问题,那就先解决主导产业问题。这个地方主导产业就是小麦玉米。在文献中,小麦产量可以一亩地达到600公斤,但是当我们到了曲周之后,发现曲周农民就是400公斤,这200公斤产量差是怎么产生的?经过在地里边天天看,跟农民天天聊,还有科学测定,我们能发现一堆问题在影响产量,这一堆问题不解决,那200公斤是上不来的。看文献找问题往往会陷入困局,而在生产里边找问题会很简单。比如氮肥过量施用,张福锁院士跟我们在全国推动大家认识氮肥过量的问题,从90年代末就在推动,很多年了,但是2000年到我们下科技小院之前,全国还在争论,无数个大专家都在说,你们整天在这胡说八道,我们现在的肥料一点都不多,你刚刚吃饱肚子就说用多了。但是当你在地里去看时,这个问题是不用争论的,氮肥过量导致小麦倒伏,它已经成为产量不增长的一个负面因素了,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张卫峰教授(左三)与科技小院学生在曲周田间了解玉米生长情况
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农户肥料会用多,在文献中也有无数个研究,而我们下去之后发现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肥料袋子上印的氮磷钾的含量,农民根本不认识,调研发现只有1/3的农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即便知道是什么,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这个东西怎么对应到庄稼和地里去,这就是一个大问题。
化肥在我国已经用了50年,结果农民根本不知道化肥里边装的是什么,他们需要很多这样的知识培训,我们在学校里可能并不觉得这是个大事,但是当你发现到了生产中,它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破解。如何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我们的作物品种换了,但是农民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种,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技术发展和应用之间的脱节,需要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那么为什么农民不认识?有一个重要的瓶颈是我国是全世界肥料生产量最大的国家,化肥种类也是最多的。市场上光小麦肥就有几十种,农民根本无法判断。当我们的同学发现农民用嘴用舌头来鉴定肥料的真假时,我们的同学大受震撼,说学校里有这么先进的仪器,国家这么强大,为什么没有人帮农民来鉴别肥料的真假,还要用伤害身体的方式去鉴别,学生们产生了很强烈的为农民解决问题的情怀。
第三方面就是我们一直在推荐好的技术,说要抓准时机适时播种,但是发现农民没法做到适时播种。
我们过去一直坚持跟农民反复强调,农民就是不听。经过同学们4点多钟起床到地里边去看的时候才看明白,这个村里边就那么几口井,每一家得排着队等着浇地,那么全村浇一遍的话就是一个月,所以注定有一部分农民是没法在推荐的适播期内播种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同学还像在学校里一样睡到9:00起床,早饭都来不及吃,这样的问题是永远不会被发现的,所以我们要把农民当成自己人才能真的体会生产的问题到底在哪里。还有就是反复强调的“小”的问题。在我国,我们觉得每家几亩地这是一个体制问题,是无法触碰的。很多自然科学研究者,还有一些社会经济学者都认为这个障碍很大,没法解决。河北曲周的农田地块也很小,同学们深入下去一看之后发现它确实很影响机械化。深翻机械4米宽,这个地只有6米,跑一圈耕不完,跑两圈又划不来,但这个问题如果就此打住,那永远没法进步,如果我们怕触碰这个问题的话,也是没法进步的,所以得想办法。
这些问题的思考让大家开始觉得破解农业问题能找到一些诀窍,而这些诀窍不是在书本上可以看得到的,不是在学校里聊天就能找到的,必须到下面去。下去之后真正帮助农民转变仍然很难,因为看到农户这些问题,我们都有相应的对策,这些对策从同学讲给农民,讲给他的邻居,再讲给全村人,然后再变成全乡镇全县的人都能用的一个技术。这个传播的过程叫做“最后一公里”问题,它也是世界难题。“最后一公里”困扰我们多少年了,也发现它确实很难,为什么?这不是简单的我跟你说,你再跟他说的一个过程,里边有些人根本就不感兴趣,有些人讲了他就不理解,有些人跟他讲了当时理解了但干的时候不会干,这一系列的题都决定了信息传递过程随时可能腰斩。那么科技小院的同学们怎么去逐一解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陪伴式服务。过去写一张明白纸,把技术写在纸上发下去就能看,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必须换位思考,有些农户年龄大了眼睛花了,有些农户小学水平看不懂,你给他写了一堆字,他根本就不理解,所以我们当时创建了科技长廊,让你随时看,上面都是以图为主,也用科技日历等方式随时提醒。
曲周农民在科技长廊驻足学习(左)领到科技日历后认真查看(右)
在服务过程中,很重要的是同学们开始换位思考,我们这些年也在做电子信息服务,发现很多问题。有些农户用的老年机,想给他发微信根本收不到,有些农户根本就不会用微信,所以现代科技跟农民对接有很大差距,必须换位思考。第二要解决农户兴趣问题,眼见为实,农户不相信外来人说的话,你讲的我听不懂,那么要让一些科技农民现身说法,我们通过竞赛评选优秀农民来打动其他人,因为农户很多时候种地是个面子问题,他种地就是为了让大家赞誉他的。当然还要和农户一起玩,一起玩才能真的让他对你产生信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同学不仅要做好科学,做好技术,还要多才多艺会组织。有些同学可能原来没有在很多人面前唱过歌跳过舞,现在他也学会了,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009年高产竞赛获奖农民颁奖仪式(左),科技小院组织,村民积极参与的中秋节晚会(右)
还有很多知识性的东西,是现在小农户发展最大的瓶颈。农民不认识不知道,所以我们组织高强度培训,同学去培训农户,还选一部分农民建立田间学校,这些农民都培养成为科技带头人。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校里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内容,叫做学生要参与教学,但要实话说,99%的在校博士生不具备教学能力,因为他没有实践场所,而到了科技小院之后,每一个硕士都掌握了非常强大的教学能力,因为天天在练。
当然最终有一些农户听懂了,但是当苗子真的变黄了不绿了的时候,他还是不知道怎么办,有时是忘记了小院同学培训的技术。所以我们要给他提供随时的提醒服务,村头广播、科技小车这种方式都是我们各个小院里一直在做的。做这些事情,更重要的是一种追求,一种精神,要想着农户的事,还要想他想不到或者忘了的事,当他着急的时候要能找到你,要与农民心贴心,急农民之所急,这是同学们在科技小院发生的重要转变。
科技小院学生开着科技小车在村庄提醒农民进行田间管理(左),科技小院里的科技喇叭(右)
在小农户的转变中,科技小院还发挥了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平台,更是个纽带。
科技小院更多的相当于一个自行车轴承,在带动几个轮子的转变,轮子就是更多社会大众政府企业等等,所以我们一直通过科技小院在拉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因为有很多事情是科技小院办不了的,当然也有很多事情是政府和企业办不了的,那么这个平台把大家拉在一起,每个人出自己的力,做自己能做的事,这就是科技小院形成的体系。这个体系其实就是在全球很多国家,包括现在发达国家所追求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以曲周为例,政府有时候想给农户干事儿,但是他不了解农户,也不知道政策怎么设计,有时候手足无措,而我们在曲周做的工作就是把现代技术展示给政府,政府很快明白,立即对这些技术给予了专项的资金支持,解决农民买不起农机的问题,买不到好肥料的问题等等。曲周县也配套了很多农技服务人员,让他们像科技小院同学一样去为农户做服务。
曲周县长白钢在核心方向参加全省玉米高产现场会的88个重点县县长作经验汇报
另一个案例就是农资企业。农资企业也想做好产品,但说实话他也不知道每个地方需要什么产品,他也想给农民做服务,但是也不知道怎么服务农户,所以在科技小院来了之后,我们一块设计肥料配方,一块开展测土培训等,肥料企业学会了,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动好产品好技术的应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曲周现在道路、房屋的漂亮程度跟过去完全不一样,曲周已经焕然一新。原因是通过科技提升主导产业、带动农民、政府和企业自主发展。可以看到过去十多年,曲周粮食大幅度增产,农民的收入翻番增加,科技起了一个很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我们从农业入手,然后带动农民政府企业的共同发展,推动农民自内向外的突破瓶颈,实现大发展。
张卫峰教授(左三)带领外国来访学者参观曲周德众葡萄科技小院
这个模式就特别适合非洲,我们已经有了非洲的专硕班。到目前为止已经招了48个非洲学生,今年第一批学生已经毕业,这些学生来自于很多个国家。很高兴的是我们看到有些学生虽然没来中国,但是在他们的国家也采用科技小院的模式开展工作,希望来中国学习的同学,回去之后能够开展工作。这些非洲学生在中国这两年从内到外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很满意、很兴奋。其中我指导的一名非洲学生在毕业论文通过,发表了两篇文章,又掌握了玉米生产和花生生产技术之后,发自内心地给我写了好多感谢的微信,这是我非常骄傲的事情。
第一批毕业的非洲科技小院合照(左),毕业后的非洲学生回国后开展工作(右)
我们走出的道路是让小农户从勉强生存到获得发展这一阶段的转变,破解的是它核心的问题,即农户的内生能力,让它能与外部条件对接。而破解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得到了很好的成长,这就是科技小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本质。
来源 | 资环学院
编辑 | 李乐晨
责编|赵竹村 于哲 姜萍萍 李默菲
支持 | “双一流”文化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