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先生,他一切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百折不挠
1948年,裘先生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取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在美工作机会,毅然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当时我国学界对植物病毒的认识还较少,更别说对植物病毒的系统科学的研究手段。当时的农大还不具备深入开展研究的条件和设备。在种种困难下,他先抓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并新建了具有喷水降温设备及提高温室内相对湿度的设施以及三排玻璃温室。为植物病毒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50 年代起,他先后完成对白菜孤丁病、甜菜黄化病毒病等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
裘先生作为我国植物病理学科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也参与了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的创建和发展。在其担任秘书长期间,他身体力行,从对全国会员的调查、发展会员,到组织学术讨论会、编辑出版刊物,他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最好。90 年代,他促成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成为中国科协下属国家一级学会。后来他又克服种种困难,引领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加入国际植物病理学会。
育人育才,教学楷模
20 世纪,裘先生便前瞻性地提出“学科交叉”。他认为,植保学科的学生除了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具备非自然学科的知识,比如语言、文学、历史、地理和社会科学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更有创造力的自然科学工作者,才能有更深入的思维能力、逻辑体系和自我表达能力。秉持着这一理念,他教导的学生,本科二年级时就可以阅读文献并且书写综述类的小论文。本科三年级即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学会调查田间病虫害并能提出防治建议。本科四年级就能在京郊农村生产队成为独立的助手。
除了大学教育外,裘先生还很看重大中小教育的衔接性。特别是在培养生命科学的后继人才上,他付出了很多努力。他在北师大中科院生物学部调研会上,提出了“加强中学生生物学教育”,并带头组织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咨询组,提出“我国中学生生物学教育急待加强”的报告。除了知识层面,他还十分看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他建议高中的生物学科课程加大实验设备投入,使学生掌握生物实验中必要的现代操作技术。“勤学、乐学、好学”,裘先生更看重的便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他主张实行启迪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大量阅读参考书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裘先生的研究生段若兰回忆和裘先生的点点滴滴时,说到,裘先生不仅培养我的专业成长,还给予我克服困难的精神鼓舞。当时北京农业大学刚从河北涿县迁回北京原校址,多数实验设备还带包装堆放着,我要先准备试验条件,工作辛苦一点;加上我需要补学较多的专业基础课有些吃力,可能面带倦色。裘先生开导我说,人总是要很努力辛苦一段时间的,过去了就好了;还叮嘱我抓紧时间、见缝插针地学好英文,也学些拉丁文。裘先生及时入微的体察和鼓舞是我当时的精神支柱,激励我坚定信念,刻苦工作,走向学业完成。
裘先生一生潜心科研
严谨治学、勤奋求索、培育人才
他上下求索、踏实肯干
甘于奉献的精神
也将永远激励着莘莘学子
往期回顾
RECENTLY RELEASED
当教师节遇上中秋节
第38个教师节,我们这样庆祝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