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零”突破!

不断突破的 中国农业大学 2023-09-29

日前,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正式授予中国农业大学特别咨商地位,实现我国高校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获得该地位的机构可获得联合国通行证、作为观察员出席联合国各类公开会议、组织相关边会等,这为学校新兴学科专业的培育,贡献全球发展治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渠道。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发源地,近年来通过设立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等系列新机制、新平台,积极参与联合国会议和活动,推动学校在全球治理、国际事务、区域国别与国际发展等新兴领域学科,尤其涉及农业农村发展与减贫等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智库咨询与议程设置,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筚路蓝缕探索多元机制,传递中农声音

参与全球发展治理,开展国际发展合作,中国农大一直在行动的路上。时间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德两国政府合作框架下,学校建立了中德综合农业发展中心/国际农村发展中心(CIAD),该中心参与了当时很多多边、双边,及民间各类国际组织在华的农村发展援助项目,对国际组织和国际发展项目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运行机制相对熟悉,成为圈内的“金字招牌”,培养了大量深懂国际发展组织和国际发展合作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行业专家。

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中国农业大学不仅培养了大量注重发展、侧重农业农村发展与减贫等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发展合作师资队伍,还出版了国际发展项目管理等系列著作,并开始探索“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从国内学生到国际留学生”、专注国际组织和发展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与联合国、各国际组织和发展项目广泛建立合作关系,与英国国际发展研究院(IDS)、中德可持续发展中心(IDOS)、盖茨基金会、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等多家国际机构建立了长期伙伴关系。

同时,我校还通过发起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CIDRN)为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专业公共品,举办公共讲座40余次,支持研究课题30余项,为中国国际发展学者的学术研究与交流能力建设做出贡献。


          从智库报告到议程设置

积极参与全球发展治理,贡献中农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上的讲话时强调,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在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农业大学责无旁贷担起时代的使命,将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成果优势转化为服务于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社会发展的智库建设。

2018年,全球学院起草的《助力国际发展合作:南南合作评估框架的新探索》报告在联合国总部发布。

2020年,李小云教授团队编写了《消除绝对贫困:中国的实践》,作为中国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联合国高级别会议上发布,次年外交部发言人还援引这份报告指出中国减贫成就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重要贡献。

2019至2020年,连续两年起草《亚洲减贫报告》,并在博鳌亚洲论坛发布。

在联合国总部发布南南合作评估框架

《助力国际发展合作:南南合作评估框架的新探索》

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2018年度优秀成果

《消除绝对贫困:中国的实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学校注重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合作的链接,参与国际重大会议议程设置和开展决策咨询工作均等受到国际相关部门关注和肯定。学校为我国更好参与2022年G20峰会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讨论,形成多期政策简报,并对G20峰会前期准备文件中事关我国重要利益关切的事项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判,很多成果被纳入谈判文件和相关材料。另外,受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委托,学校提供了关于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GPEDC)的相关材料及2022年GPEDC日内瓦峰会的相关背景和重要议程,并就中国参会的具体模式和讨论议题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建议。

我校全球学院作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核心智库,2023年7月10日承办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首次高级别会议的第一平行论坛。此外,我校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在第二届联合国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BAPA+40)上举办边会的机构,同时,在合作伙伴的支持下,定期承办国家中非发展和减贫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减贫与农业合作对话、参与中国与拉丁美洲减贫对话等聚焦不同区域国别的中国减贫经验分享和农业发展政策对话等。

我校全球学院承办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

首次高级别会议的第一平行论坛

此外,学校多位专家受邀参与联合国层面有关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全球公共品、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上的政策咨询,贡献专业力量。李小云教授受邀担任20国智库(T20)工作组联合主席。


    从扎根实践到人才培养探索

孕育新兴学科专业,提供中农方案

“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种植密度不够。”李小云教授在坦桑尼亚实地调研后总结出当地玉米产量低的原因,他决心带着团队改变现状。“我就在想,能不能考虑到实际条件,采用那些最简易、最朴素、最容易被当地农民接受的经验和技术。”李小云教授称之为“平行经验”,“无需资本投入,只需用点‘小技术’,农民也能获得‘大丰收’”。为着这一决定,李小云教授团队沉潜非洲十多年,将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业技术及中国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在坦桑尼亚进行示范推广。2018年该项目升级至在10村千户万亩进行示范的“小技术大丰收”项目。项目两次获得联合国南南合作最佳案例,项目视频在第二届联合国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上发布,也被纳入到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九项工程”中的“减贫惠农工程”。该项目多次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网、外交部官网和一带一路官网等转发。

自2021年开始,在非洲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小技术大丰收”项目升级为“小豆子大营养”,通过玉米大豆套种,在提高当地玉米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大豆产量,并通过大豆加工成豆浆,极大提高了当地妇女儿童的植物蛋白营养水平,并延长了玉米和大豆的产业链,深受当地政府和百姓的欢迎,多次获得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报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国农业大学着力解决全球粮农和减贫治理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中国参与全球发展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尤其通过实践育人,不断夯实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育根基。学校通过设立国际发展、全球治理与发展、国际发展政策与治理、国际组织与社会组织管理等新学科方向与新专业,通过国际留学生项目、援外培训项目、以及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国际胜任力培训等相关机制,不断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校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新型国际化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等。

基于上述研究、实践与人才培养基础上,学校积极搭建高层次、多区域中外友好学术交流平台,组织中美专家减贫对话、中欧国际发展知识创新对话、中国东北亚国家国际发展合作对话、中国与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南南合作对话、中非发展与减贫经验分享对话等活动,为国家建设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并不断拓宽全球与区域层次的合作伙伴社群。




来源 | 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
编辑 | 冯丹宁 宋梦洁
责编 | 武慧媛 姜萍萍 勾琳萱 吴笑含 冷若嘉

设为星标

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这个团队,火“上天”!

这身迷彩绿,蜕变!

隆重表彰!

宣言发布!中国农大人再出发

中国农业大学(ID:iCAU1905)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