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点赞的“植物医生”,获奖了!
何梁何利基金
素有“中国诺贝尔奖”的美称
日前
中国农大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病理学系王琦教授
获得2023年何梁何利基金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央视亲切地赞誉道
“植物医生”王琦团队守护的
不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一方土地
更是百姓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琦教授的故事
“工作之后,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
1989年从北京农业大学本科毕业之后,王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在工作中,他不禁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自己所学离生产需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也是在这时候,他强烈地感受到了知识研究和实地实践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方面,需要认真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真正解决技术难题,像一些卡脖子的问题,还需要展开深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办法,找到答案。”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工作两年后,王琦考入了中国农大植物保护学院,从此和生物防治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踏入科研领域起,王琦一直耕耘于生物防治。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依赖化学类制剂,虽然见效快,但是长期使用,不仅会影响土壤肥力,还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新型微生物制剂,在保证产量相当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土壤肥力,实现高效轮作,也不会破坏环境,有利于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因此开发新产品、在生产一线推广生防产品,是王琦团队的重点工作。
“知道科研的意义,学习就有动力”
“植物医生”具体怎样诊病治疗?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前期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当地情况,同时设计实验;
然后划定试验田,进行种植示范;
最后调查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效果。
解决一个地方的问题,需要团队研究人员多次回访调查。而常年在田间地头的奔波,也让王琦团队对各种作物都积累了治病经验。
尽管推广之路上时有阻力,王琦表示,每次看见田间的丰收,农户们喜悦的笑容,他就知道自己科研的意义正在于此。而明确了意义,做研究、下田野就会更加有动力。
“生物防治与国家战略是相辅相成的”
修复土壤,让土壤焕发活力,微生物制剂能有如此的魔力,其背后离不开王琦及其团队在无数日夜在实验田里搞调研、根据数据搞科研的艰辛和努力。农业绿色发展每每迈出新的步伐,其背后都会有无数的农业科研从事者进行创新性的绿色科研,会有无数“新农人”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争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王琦及其团队正是其中的重要一分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推进绿色农业发展。
“获奖是认可,更是一种鞭策”
“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新兴领域”
人物简介:
王琦,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系教授,长期致力于植物微生态制剂与新型高效生物杀菌剂的研制与应用,基于“植物微生态学”理论建立了生防微生物菌种的高通量精准快速筛选体系,创建了国内最大的微生态系资源库,并深入解析生防微生物菌种的作用机理,为有效提升生防微生物制剂防病效果的稳定性奠定理论基础。
曾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获得18项科技成果奖励,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农业农村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等;授权专利37件;发表论文235篇,其中SCI67篇;出版专著19部,其中主编6部;获评神农领军英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士等荣誉称号。
在田间地头搞科研
农民的欣喜
让研究者的汗水闪闪发光
让科研落实实践
从实践发展科研
推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作为中国农大学子
我们一直在路上!
文字 | 吴梦涵 李懿展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李懿展
责编 | 范晨辉 姜萍萍 勾琳萱 郑诗盈 宋梦洁 吴笑含 姜承希 姜明慧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和“兰朋友”的故事!来听~
2024年,要这样干!
“贡”你参考,“菜”菜分明
中国农业大学(ID:iCAU1905)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点赞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