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受到国家卫生部嘉奖!
编者按
百余年来,中国农业大学涌现出众多优秀教师,他们以“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创造了一批又一批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人才。他们对事业有着“心百折而无悔,身尽瘁而不惜”的执着追求,对国家对人民、对学校对学生有着厚重的责任和深沉的挚爱。喜迎“双甲子”校庆,营造尊师重道氛围,官微陆续推出优秀教师立德树人的动人故事,讲述榜样事迹、深化师德教育,引领广大教师学榜样、立师德、铸师魂。
沈其益(1909.12─2006.5),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和卓越的科技组织者,棉花病理学的奠基人。
沈其益1933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37年赴英国留学,1939年获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又赴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工作进修,被聘为该校名誉研究员。1940年回国先后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教务长、副校长、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等职。
沈其益
治学严谨 爱国奉献
沈其益早年主要从事棉花病害及综合防治的研究工作,后扩展到小麦条锈病和真菌分类学的研究。1936年他出版了中国最早的有关棉花病害的专著《中国棉作病害》,1972年他牵头组织了全国性的棉花枯、黄萎病协作组,研究和防治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他先后建立了植物病理生理研究室和药理研究室。在植物病理生理方面,他对植物的抗病性机理研究有较高的水平;在药理学方面,他则着重研究与开发多种种衣剂的配方和应用。他在防治多种作物病虫害和促进增产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其研究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奖项。他曾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
沈其益教授热心科学团体活动,长期致力于团结科学界、普及科学知识和提高科技水平,以救国救民。解放前他接受党中央和东北人民政府的任务,积极动员大批专家、学者赴东北解放区工作,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誉。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担任中国反对美帝细菌战调查团副秘书长,以事实揭露了美帝国主义细菌战的罪行,受到国家卫生部嘉奖。
在逆境中为学校发展竭尽全力
1969 年,农大搬迁到陕北延安甘泉县的清泉沟。当时的清泉沟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沈其益心急如焚。他得知王震同志在西安,就想亲自找王震同志反映情况 。王震向沈其益表示:“我到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北京农大迁回华北。”1973年1月13日,周恩来总理在重病期间正式批准国务院科教组《关于北京农业大学改为华北农业大学并迁到河北涿县的请示》。
1977年8月4日沈其益作为农业科技界的代表之一,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的为期一周的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座谈会。沈其益在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办好农业大学,为农业大上快上服务》的书面汇报并作了口头发言,向小平同志汇报了农大几次搬迁的情况,说明农大的艰难处境,恳请中央批准农大迁回北京办学,以利于充分利用已有条件,为农业现代化培养科技人才,为超越世界先进水平贡献力量。小平同志听取了沈其益的发言和学校转呈的报告后,于8月9日作了批示:“华主席、先念、登奎同志阅。在座谈时,他们谈得很激动,建议国务院派专人调查和处理。”随即批示由农业部、教育部派专员到河北涿县调查了解情况。这次会上的发言与汇报为北京农业大学迁回北京办学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投身农业教育事业 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
沈其益始终把教书育人视为人民教师的天职。他立足本校、胸怀祖国、面向世界,以"科学、求实、创新、兢业"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沈其益长期担任农业大学的校领导,出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仅自己主管的教学、科研部门的工作做得很好,而且对于其他工作诸如新校址、实验站、实验农场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新学科、研究生院的建立和发展也同样关心出力。他认为,在办学方面,既应发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科学与学术水平高的优势,又应发扬解放区华北大学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优良教育传统。他曾向学校提出 "农耕学习"的建议,得到校领导和多数教师的支持,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潜心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制度、教学内容等方面开展全面系统的改革,首次在本校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教学管理体系。他为本校实习农场和科学实验站的建设付出了很大的心血。20世纪60年代初,他向中央提出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建议,得到中央的重视批准本校试办研究院,并由他亲自负责筹建。“文化大革命”后,复校工作更是倾尽全力、费尽心血。由于学校无法开展工作,也是他鼓励、推动教师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农村建点,去承担国家重点科研课题,为国家作贡献。及至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又是他尽力争取建立国际校际合作,面向世界,改变学校长期与国外断绝学术交往的封闭情况,他曾多次率团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外事活动,为推动中外科学文化和农业科技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沈其益把毕生精力献给我国农业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功勋卓著。在他70余年的教育与科技工作生涯中,彰显了一位老科学家的崇高品质与风范。他辛勤耕耘,严格治学,谦虚谨慎,坦荡做人,心系祖国,无私奉献,是一位深受广大师生与同行爱戴和尊崇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来源 | 党委教师工作部编辑 | 张舒然责编 | 范晨辉 姜萍萍 吴笑含 宋梦洁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