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馆,中国农大人永远的骄傲!
编者按
巍峨屹立的建筑、神韵悠远的雕塑、生机勃勃的草木,它们不只是无声的景观,更是凝固的史诗。自1905年办学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已历经近120次四季更迭,这光辉岁月铭记于每一个中国农大人的心中,也凝结于这校园中的一砖一瓦、一花一叶。它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才俊的成长,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科研成果的产出,更见证了中国农大人为贯彻"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所做出的不懈奋斗。喜迎"双甲子",不忘来时路,官微陆续推出这些校园景观背后的故事,让那一代代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记忆与温暖故事,再一次被触碰,被唤醒,被感知。
东区校园里有座体育馆,是农大人永远的骄傲。
体育馆,为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所赐,曾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曾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纷至沓来相聚于此,曾让无数有志者尽情尽力书写精彩的人生于此。
众所周知,第29届奥运会的一大创新是将部分比赛场馆迁入大学校园,却鲜有人知这一富有创意的亮点源自于农大、源自于农大人的爱校情怀。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8月22日,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北京开幕。邻校因设有大运会训练场馆,不仅声名远扬,而且校园建设得到了实质性改观。这让农大很多老师看在眼里,艳羡在心。
在全面规划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在几位老师的提议下,那个曾经全校师生的企盼——将北京奥运会部分比赛场馆建在大学校园的想法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2002年7月,我校正式向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提出申请,请求将部分奥运场馆建在大学校园里。理由有三:首先,赛后的比赛场馆就作为大学的体育馆,赛后利用问题迎刃而解;其次,比赛场馆建在大学校园,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直接参与;第三,能够更有效地推进我国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也正值此时,国际奥组委提出奥运场馆建设规模“瘦身”的要求。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北京奥组委决定将4个比赛项目的场馆从奥运村撤出。
此时,我校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志在必得!
2002年11月7日,国务院召开总理办公会议,同意在中国农业大学等四所高校新建奥运比赛馆。
北京奥组委最后确定,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新建奥运摔跤和乒乓球比赛馆,在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分别新建柔道、跆拳道和羽毛球比赛馆。
这个消息传到学校后,在场的一千多名师生欢呼、雀跃,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一天,农大人奔走相告,议论纷纷,上上下下沉浸在欢腾之中。
农大人实现了与奥运零距离同行的梦想,拥有一座体育馆的心愿也将变成现实。
向来都是在奥运村进行的摔跤项目且在北京申奥时也是规划在奥运村建设的摔跤比赛场馆,将迁移到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园里,这很难让国际摔跤联合会接受,其副主席兼北京奥运会技术代表马里奥·萨勒特尼格甚至明确表示了不满。同时,其他几个被决定迁出奥运村的比赛项目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
怎样才能让这几个项目的国际联合会认为北京奥组委作出的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决定?怎样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北京奥组委决定让各个项目的所在高校直接来说服他们,农大被安排为首个陈述:
“摔跤是一项非常有魅力的运动,遗憾的是,在中国还不被太多的人所了解,想要让更多的人去喜爱它、传播它,毫无疑问,应该从年轻人最集中的地方开始……”
马里奥先生紧绷的神情一点点舒展开来。最后,他站起身走上前面带笑容地说:“Good!从现在开始,我期待着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进行的奥运摔跤比赛!”
随后,国际摔跤联合会主席马丁内蒂致电北京奥组委,欣然表示同意将第29届奥运会摔跤比赛馆移至中国农业大学。
体育馆,为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所赐,开创了奥运比赛馆移师大学校园的先河,点燃了我国普及现代体育从青年学子开始的火炬,探索出场馆赛后再利用的新模式,被国际奥组委主席罗格誉为奥运会“真正的遗产”。
2004年3月14日,北京奥运摔跤比赛馆建筑设计方案以竞赛的形式面向全球招标;2005年6月28日,作为北京奥运会4个新建在大学校园的比赛场馆,农大摔跤馆首个开工建设;2007年8月18日,奥运摔跤馆按计划顺利竣工。
体育馆,坐落在东区校园的学生生活区,正面向西,背对运动场,依次被三座高大而红白相间的学生公寓半圆形围绕。其占地约3公顷,南北向长度约200米,东西向长度约150米,高30米,总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奥运会期间拥有1万个座位,其中6000个是永久坐席,还有4000个临时坐席。
体育馆,采用了门式钢架结构,建筑整体强化自然通风、采光、吸声、保温的特点,环保又节能。当年一位新华社记者曾对其外观做过这样的描述:灰蓝色充满质感的建筑外墙、层层叠叠酷似老式相机镜头的顶部设计以及宽敞开阔的馆前小广场,使农大体育馆看上去既低调内敛,同其他校园建筑自然融为一体,又在造型上显得别致精巧、新颖大气、富有个性。
眼看着一个与奥运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建筑物在校园里一天天长大,眼看着古朴、大气而不乏时尚的奥运比赛摔跤馆在身边落成,农大人无不沉浸在骄傲和荣耀之中。
2005年4月20日,借迎接百年校庆的机会,学校发布奥运摔跤馆座椅认捐公告。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人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个人到家庭到集体,从师生员工到校友到社会,从内地到香港到海外,谱写出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今天,当你走进体育馆的时候,只要稍加留意,仍然可以看到1177个座椅靠背的后面赫然镌刻着1059位个人和173个集体的名字。
2007年8月21日,体育馆以承办世界青年摔跤锦标赛亮相于世。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150名国际体育官员莅临赛场,360名国内外媒体记者云集中国农大。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摔跤比赛前的一次重要测试赛,也是在高校新建奥运场馆中举行的首项赛事,更是对场馆属地——中国农业大学的一次全方位实战检验。
历时6天,世青摔跤锦标赛取得圆满成功。马丁内蒂主席高度评价为“一场漂亮的演出”;美国摔跤协会执行委员帕瑞先生说,在这样美丽的校园里搞比赛,我的感觉好极了!也让我和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了这所学校和这座比赛场馆。
经过世青摔跤锦标赛的洗礼,农大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办好2008北京奥运摔跤比赛更加充满信心。
2008年7月,北京奥组委赠送农大场馆一组象征力量和顽强拼搏的灰黑色现代艺术塑像,为北京奥运会摔跤比赛和北京残奥会坐式排球比赛的标志,被安放在体育馆正前方的广场中央。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拉开大幕。8月21日,奥运会摔跤项目在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鸣枪开赛: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经过10天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72枚奖牌,11个国家分享了18枚金牌。曾被新华社誉为“北京奥运会的‘首金大户’,为多个国家打开了奥运会奖牌大门”。
从场馆设施到组织管理,从比赛关怀到志愿者服务,从观众规模到现场氛围,摔跤联合会的官员们频频伸出称赞的大拇指。
马丁内蒂主席更是喜出望外,禁不住坦言:当初北京组委会决定在大学校园里举办摔跤比赛时他们曾有很多顾虑。他耸了耸肩,满面笑容地说:“现在看来,所有顾虑都是多余的”。
农大场馆让摔跤比赛以无与伦比的精彩载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史册,同时告诉世界:北京奥委会作出的那个创新性决定是多么的正确与高明。
与此同时,奥运会也将农大直接推到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地带。在摔跤比赛的10天里,包括国际奥组委主席罗格、十余位国家元首和总统级人士在内的国际贵宾1800多人次莅临农大;来访中外记者近2000人次,中外观众近7万人次;59面参赛国家的国旗在体育馆内高高悬挂,现代化新闻传播手段将摔跤比赛现场呈现在全世界的观众、读者和网民面前。一时间,“中国农业大学”六个字频频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媒体上。
奥运会为农大提供了一个空前的、千金难求的注意力资源,同时也为农大提供了一个世界性的超级“大秀场”。
北京奥运会圆满结束,农大校园里拥有了一座实实在在的体育馆。
从此,体育馆成了学校各种大型集会的场所;从此,学生上乒乓球课不再遭受风雨的干扰,上舞蹈课也避免了阳光的射晒,体育馆成了学校室内体育、艺术教学与活动的主要课堂和场地;从此,学生不再为他们的社团没有开展活动的地方而抱怨,体育馆成了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中心;也从此,师生足不出校园就可以欣赏到高雅的文化艺术,体育馆南门入口处奥运期间曾是文字记者的工作间,早已被改建成了文化艺术馆…… 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了十六年,体育馆却从来没有闲置过。
罗格主席在新闻发布会上曾这样说过,建在大学里的奥运比赛场馆不仅仅为国际重大赛事所用,日后也会投入日常使用,“我认为这是一笔真正的遗产”。
遥想当年,农大提出了一个奥运会史上前所未有的创新建议;如今,农大人尽情享受北京奥运会留下来的这份遗产。体育馆,默默铭记着农大人的奥运情怀;硕大的五环,永远彰显着奥林匹克精神。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点赞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