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主楼,这个名字谁起的?



【编者按】

巍峨屹立的建筑、神韵悠远的雕塑、生机勃勃的草木,它们不只是无声的景观,更是凝固的史诗。自1905年办学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已历经近120次四季更迭,这光辉岁月铭记于每一个中国农大人的心中,也凝结于这校园中的一砖一瓦、一花一叶。它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才俊的成长,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科研成果的产出,更见证了中国农大人为贯彻"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所做出的不懈奋斗。喜迎"双甲子",不忘来时路,官微陆续推出这些校园景观背后的故事,让那一代代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记忆与温暖故事,再一次被触碰,被唤醒,被感知。

暮春,是校园最美的季节。穿行在绿荫如画、槐花飘香的校园中,上个世纪的古老建筑无不让人体味着这座古朴的高等学府散发出的韵味。在东南门旁,静静地矗立着一座老楼,青灰色的墙、凸起的岩块、独特的造型,既让人感到沉稳而庄重,又能引人无限遐想。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民主楼

民主楼是东区校园的第一代建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曾在北京高校中创造了多个“之最”:北京高校中最长的学生宿舍、最富创意的设计风格、最节俭的建筑等。在落日的余晖中,老楼缩在旁边高楼的暗影中,像个佝偻的老人。或许,不是老楼变矮了,而是我们的城市长高了。六十余年的时光流转,让老楼逐渐淹没在一片片楼海之间,成为历史的守望者,微笑着应对纷纷扰扰的世事变迁。

1952年,全国进行高校院系大调整。北京由此多出了著名的“八大学院”,分布在一条马路的两侧,而这条路也就成了著名的学院路。当时,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学校成立当年便开始了招生,由于没有校舍,首届学生安排在朝阳区的双桥农场上课、住宿。老校长翁之馨回忆,当时他还是学生,上课期间,师生们得空便会跑过来参加学校的建设。为了节省材料和时间,保证楼的质量,师生们参与了宿舍楼的设计工作,师生亲自采购建筑材料。说到采购,建设用的砖块不得不提。当年为了节约资金,所买的砖块都是烧坏了的,俗称“琉璃砖”,这种砖通常因为烧过了头,表面凸凹不平,一般都作为次品淘汰。翁之馨说,这种砖的优点是结实、便宜。当然,选这种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节约成本。师生和建筑工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巧妙地把这些砖利用得恰到好处,平整的一头砌墙用,带琉璃头的部分凸出在墙外,既不浪费,又美化了墙体,给人错落有致的美感。这种墙面不仅在北京高校,即便是在全国的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他说,工程力学的师生测试过,这种砖的抗压、耐压性能要比普通砖好得多、结实得多,完全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民主楼建成时并不叫民主楼,而是被喊成普通的男、女生宿舍。1953年,该楼和西楼(现第二教学楼)同时建成,师生从双桥农场搬了回来。学校原党委书记艾荫谦说,这个楼是当时北京高校中设备最好的学生宿舍之一,每层配有两个卫生间、两个浴室,24小时提供热水。同学们早上打完球后,就可以洗个热水澡,然后去吃饭、上课。当年学校招生规模不大,这又是学校的第一个学生宿舍,所以男女学生全部入住在这一栋楼内。一、二层住男生,三层住女生。其中,部分教师也住在这里。

什么时候开始叫民主楼的呢?民主楼这个名字又是怎么得来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充分发扬和体现民主的故事呢。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当时发起整风运动的目的,旨在倡导“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充分发扬民主,反对官僚主义等。5月初,整风运动也席卷了高校。当时,有学生提出,这个楼叫男生宿舍、女生宿舍不好听,没有文化氛围,像北大有五四楼、红楼,清华有工字厅等,我们学校为什么就不能有呢?于是,同学们便开始张罗着为学校的楼命名,叫什么好呢?当时正是整风运动期间,说要充分发扬民主,于是有学生便提出,不如就叫民主楼吧,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赞同。同学们便把这个想法向时任学校党委委员、校团委书记的艾荫谦作了汇报。艾荫谦便把同学们的意见收集起来,写成一份提案提交给学校党委会。

党委对同学们的意见很重视,为此还召开了党委会专门研究这个意见。党委会认为,同学们的这个提议,很有意义,应该给学校的建筑物命一个有文化氛围、有特色的名字,就一致通过了这个提议。1957年5月,学校党委正式决定将男、女生宿舍楼命名为“民主楼”。学生提意见,党委采纳,表现出了当时校园的民主氛围。在随后的几年中,学校又陆续建了几栋宿舍楼,分别命名为“共青楼”、“五四楼”、“南楼”、“北楼”等,这也是校园民主氛围的传承。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民主楼也随着时事的动荡而不断地变迁,在变迁中见证着学校的发展。

年复一年。民主楼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焕发出青春的光彩。送走一批批的学生,又迎来一批批的新面孔。1979年,随着学校的回迁,民主楼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担负着越来越多的重任。

1998年,“筒子楼改造工程”让民主楼获得一次新生。在东侧扩建了一排房间,就是现在看到的被刷成粉色的墙的那部分。尽管现在被师生看来是有点煞风景或是画蛇添足的改造,但在当年却着实解决了不少学校的难题。

改造之后,民主楼的南半部分设成了招待所,都是标准间,超级便宜,住一天才40元。北半部分为青年教师的宿舍,解决了一部分教师的住宿问题。招待所还能为学校带来创收盈利。2000年,学校响应国家扩招政策,学生大规模增加。民主楼北半部分又重新改回宿舍楼。当时叫“学苑2”,为女生宿舍楼。南半部分仍为招待所。2002年,南半部分的招待所被撤掉,改回学生宿舍。如今,被装修一新的民主楼又变成了人发学院的教学场所。

一座楼的变迁,折射着学校发展的缩影。

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与民主楼同龄的两排洋槐树再次爆出新的嫩芽,荫庇着这历经苍桑的老楼。


绿荫下,几个年轻的学生在楼前指指点点,望着墙面上错落有致地凸起的砖块遐想,猜测着她的用途。或许他们无法想到,这些凸起来的砖块,正是当年的师兄师姐们亲自设计的一种风格呢。





来源 | 《校园记忆》欧阳永志

编辑 | 沈丽娟

责编 | 范晨辉 姜萍萍 吴笑含 张舒然 杨雨睿 



设为星标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往期回顾

RECENTLY RELEASED


他将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园艺事业!


他把家从北京“搬”到边陲小镇!

农大文创上新,即将开奖!

喜报!国奖10项!

中国农业大学(ID:iCAU1905)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点赞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业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