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农大唱起“苹果香”?
近日,一首“苹果香”火遍全网
一句“如今往事远了,模糊了
我却忘不了苹果香”
引得人人传唱
而在中国农大
信电学院张昭教授、工学院张文强教授
与他们团队的师生
正在距离校园700公里外的山东烟台
利用苹果收获与田间分级一体机关键技术
让田间地头飘起浓浓的“苹果香”
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来看看
机械化苹果采摘破解困局
“作为苹果生产大国,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在2019年就已经占到了世界一半以上。然而多年来,我国的苹果采摘大多还在依靠人力进行,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低。”早在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读博期间,张昭就对苹果采摘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正是在那时,张昭与导师共同研究这一技术,并获得了苹果收获分级一体机的专利。
回国后,张昭针对国内农村苹果采摘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研。“回国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我走访了新疆、宁夏、山东等地,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从事苹果采摘或生产的人员基本上都在60岁以上,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张昭回忆到,“我们发现采摘苹果一天的成本在新疆达到300元,山东达到200元,宁夏也特别高,甚至有时候有钱都可能招不到人,而苹果又必须马上采摘,否则会导致腐烂在树上,影响农民收益。”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张昭与张文强带领学生,启动了“苹果收获与田间分级一体机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机械化采摘分级一体技术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极大减轻农民的负担并提升收入。”此项目最终也成为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一部分。
田间分级一体机
关键技术提升效率
针对这一难题,项目团队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识别技术,在采摘前对苹果质量进行识别评估,并“指导”机械在进行针对性采摘的同时完成苹果分级。“简而言之,就是识别——采摘——分级在一个机械中完成,这样不仅提高了采摘效率,而且同时完成了分级,一石二鸟,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
“学科交叉发挥出大优势”
张文强(左)张昭(右)
“我们团队的一个特点,就是既有机械方面的人才,又有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团队的互补性很强,所以项目推进得很快。”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张昭及其学生团队主要负责信息获取工作,包括视觉识别、缺陷检测等苹果识别任务;而张文强及其学生团队则专注于机械设计,负责装备研制、机器人运动学建模等采摘机器的研发工作。“两方各有所长,同时保持密切合作,显著提高了项目研发的效率。”“学科交叉在苹果收获与田间分级项目中发挥了巨大优势,不同学科各自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思路,为研究提供创新的视角,并且帮助解决复杂问题,促进新技术的产生。”
参与这样一次独一无二的学科交叉项目,研究团队的同学们也有极大的收获。项目中负责田间分级装备开发的余江帆同学提到:“要想将农机设备广泛应用到田间地头,光靠我们在工程方面不断优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农艺上的规范化种植,培养出能适应农机工作的种植园,这样的设想离不开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也需要更多的学科参与其中,共同完成机械一体化。”
刘晓航同学也表示:“项目最大的感受是能够从多方面给自己充电,让自己跳出科研的舒适圈,迎接不同的科研挑战”。
“还有不少难题等着我们破解”
科研路上充满风风雨雨,项目的推进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唯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肯做肯干的决心,互帮互助的品质,才能迈过一道道坎。”
怎样精准识别苹果种类,对机器来说还是一个难题,“我们吃的苹果有很多种,比如金元帅、红富士,我们识别红色比较准,识别金元帅或其他品种却不太准确,光影和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机器识别的准确性,为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带来挑战。”
“你知道吗?苹果带梗和不带梗的价格大不一样,机械可不太温柔,无法保障每一个都有梗,我们正在积极攻克这个技术难关。”
“北京周边并没有合适的果园可以作为科研基地,我们常年奔走在烟台与北京两地之间,只为了让试验成果能够得到更好的检验。”
“这里靠近海边经常下雨,每天晚上要给设备盖上防雨布,搬石头压住;每天早上要搬石头,掀开雨布,这真的很麻烦,但为了设备,必须去做。”
……
“还有不少难题等着我们破解”,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研究探索路上的“故事”。同学们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互帮互助,共同解决难题,也让这些“故事”成为了最珍贵的回忆。
文字 | 图尔荪阿依·亚森 潘亭旭
编辑 | 袁锦艳
音乐 | 来自网络
责编 | 范晨辉 姜萍萍 孟祥慈 吴笑含 张舒然 杨雨睿 赵敬涵 卢邵媛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四六级“通关密码”来了!
中国农业大学(ID:iCAU1905)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