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6-07

汶川,十年了

我们挂念着的那些人

仍然会引起我们心头的震颤

2008年5月12日这天

有些人停下了他们的脚步

而其他人一路向前


十年前,我们或许还在上小学或初中。那时,我们捐出自己存钱罐里的零花钱送往汶川。而地处重庆的西政,又是什么样的?


地震发生后的校园


现在已经是我校行政法学院老师的张静,那个时候还是在西政就读的学生。

“当时我和室友正在午睡,感觉到房屋突然剧烈晃动,桌上的课本一直往下掉,我们意识到地震了,跑出来以后,发现北苑空地上坐满了同学,大家都在与家人联系,因为电话太多,通信系统瘫痪,电话打不通。”


西园,地震发生的下午


“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拿着大喇叭告知同学们不要慌乱,在空地上耐心等待,暂时不要回宿舍。来自藏族的同学格桑央吉有些害怕,老师安慰她说,不要怕,晚上在操场住宿。


夜晚,同学们在室外有序避震


蒋莉那个时候还是民商法学院的辅导员。

她说:“那天民商法学院2006级正在举行模拟庭审大赛,和200余名学生在一起,大约14:30,我感到有点眩晕,以为是当时怀孕的自己身体不适,出来之后发现司法鉴定中心这栋楼都在轻微摇摆,马上意识到,地震发生了。我立即回去叫出当时的学习总班长范鑫,让同学们有序离开。

同学们非常有序地走出了法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个班的'法官'还敲了法槌,对大家说:现在发生了地震,我们立即休庭,大家要有序撤离!

“学校的课暂时停上,同学们自己带着书在自习。学校发起了捐款的倡议,每个同学都参加了捐款,还有很多人捐献物资。大家都非常积极,我们1班的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生活费捐了1000元。”


同学们在打包救灾物资

祈愿墙前的西政学子


王野谦当时是新闻传播学院大一年级的总班长,“地震后的几天,大家无法安稳休息,每个人都非常疲惫,再加上一次次余震和谣言的冲击,大家有些隐隐担忧,情绪开始逐渐发酵。”他说。

“一部分同学甚至开始恐惧或悲伤,坚持不回寝室;另一部分同学则表现得消极、任性,坚持不出寝室。在当时的情况下,两种心态都能被理解。我跟老师商议后,将年级所有学生干部分为两组,一组在寝室楼道内轮流守夜,另一组在寝室外组织巡查,并且每晚点名汇总,尽可能保证两端同学安稳休息。至此平稳度过,直到余震消失,校园生活恢复正常。”


同学们在操场上默哀


地震发生后,我校法学院学生黄叔磊的家化为一片废墟,他的父亲也被地震夺去了生命。


黄叔磊清理自家倒塌的废墟


他说:“回想那段岁月,心如撕裂般疼痛,不吃不喝也不知道饿。在最难过的时候,我也收获最珍贵的帮助和关爱。忘不了时任校长陈彬教授的亲切关心,忘不了辅导员老师、同班同学、全校师生的援助之情,忘不了寝室兄弟的日夜陪伴……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这些珍贵的感情给了我巨大的勇气和能量。”


时任校领导慰问受灾学生

学校师生为汶川遇难同胞集体默哀

现在黄叔磊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璧山支行工作


抗震救灾中的西政人



徒手救援的消防兵


陈伟,四川绵阳人,1985年7月出生,2007年7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侦查学专业,同年9月入伍。现任武警四川省消防总队绵阳支队法制科科长。


身着学士服的陈伟

那时,四川平武县灾情严重,陈伟就一直战斗在抢险救援前线。他曾不顾余震的危险,和救援人员一起徒手挖掘钢筋混凝土,就为了南坝小学学生的一线希望;他也曾在废墟上研究救援方案,又历时两个多小时的艰苦救援,将一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成功解救。

陈伟(左起第四位)正在赶往救援路上


他是一名毕业于西政的刑侦学子,更是一名消防警官。他在国徽下唱过《人民警察之歌》,并一直用行动践行使命。他始终牢记“献身消防、建功立业”。


陈伟(右起第二位)


十年前,作为西政学子中的一员,我左脚踏出校门,右脚踏入营门,同学们分赴祖国各地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5·12”汶川特大地震,成为我们民族记忆里永远难以磨灭的一页。我和许许多多人一样带着滚烫温度的真情爱心,帮助灾区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回望过去的十年,感恩、感动、感慨。在西政求学的四年,使我深受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西政校训熏陶。今天,我更加坚信,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希望下一个十年,我们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陈伟(第一排右一)和舍友合照 


血肉抵挡泥石流的法官


谢冬泉在震区


谢冬泉,西南政法学院经济法专科1990级校友,现任四川平武县平武法院刑庭长,审委会委员。


休息时间,谢冬泉在临时搭建的住所边看书

“5·12”地震发生后,四川平武县人民法院立即组织了一支“抗震救灾小分队”,一行16人不顾道路塌方,桥梁断裂,破损的道路上危险重重。谢冬泉总是走在最前面,他用手搬开拦路的石头,他用脚试试有没有下沉的危险,他站在最危险的地方保护着同事们一个个地通过一道道险关,他用他的血肉身躯挡住了泥石,挡住了危险。即使谢冬泉惦记着自己家人,他也毅然踏上了救灾的道路,奔赴一线。


谢冬泉(中间灰色上衣戴口罩背向镜头)在南坝小学


他心里挂念担心着徒步回家照顾儿子的妻子,埋怨自己没有在这种困难时刻给予家人关心照顾。但他却坚毅地埋藏起这种情绪,继续着他的工作,做着一名人民法官应该做的事情,为着“大家”的事情,默默地舍弃了“小家”的安危。


谢冬泉(后排右起第四位)与同事的合影

谢冬泉(灰色上衣)与同事开会讨论

如何安抚伤亡者家属

谢东泉表示,回想十年前的自己,还未挺起啤酒肚,也未花白鬓角,在八级地震突然来袭的时候,第二日凌晨就昂扬着斗志跟着大部队徒步去了重灾区南坝,开始营救埋在废墟里的灾民。此后的一年多里,更是一直深入在灾区,参与灾后重建工作,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劳动,作为人民法官,积极参与调解地震期间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努力使得人心归向,大家众志成城,齐心重建美好家园。


谢冬泉在灾区生活


“都说从前的日子很慢,十年却是转瞬即逝。十年来,家乡在废墟里重建一座座高楼,地震里失去亲人的人们重拾生活的信心,而作为西政学子的我,一直不忘初心,秉承母校‘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坚守作为人民法官的职责与道德,努力化解人民矛盾、惩治违法犯罪,不断努力在守护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和谐的基层工作岗位上。

对下一个十年,真诚地许下心愿,希望曾经的灾难永不再来,希望家乡人民幸福圆满,希望西政所有的老师同学们万事顺意,希望母校再创历史与辉煌,希望大家不忘初心、永远坚守法律人的职责与信仰。”


尽力做好救灾工作


于欢欢,四川绵阳安县人。1986年1月出生, 2007年7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同年9月在四川平武县人民检察院参加工作。现为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


汶川地震发生后,于欢欢主动报名加入距离四川平武县城最远、灾情最为严重的平通镇的救灾队伍当中。在山体道路严重受到阻碍的情况下,他和其他同事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绵绵细雨,不时躲避着落石,翻山越岭,历尽艰险步行近100公里终于及时到达平通镇,第一时间加入到救援工作中。根据指挥部的安排部署,于欢欢被编入卫生防疫组,负责遇难者登记和遗体处理。看到灾区的伤亡惨状,他强忍住心中的悲痛,和武警战士一起投入到挖掘工作中。


于欢欢(左一)正在运送物资 


事实上,于欢欢的家也在震区。然而,在家中房屋坍塌,甚至是家人音信全无的情况下,他也没有离开重灾乡镇的抗震救灾工作岗位。怀着对家人深深的担忧,他化身为战士,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于欢欢(白色上衣)送部队离开


于欢欢表示,十年过去了,很多记忆都变得模糊不清,但总有那么一些仍历历在目,乃至于十年后的今天想起,仍会不觉泪湿双目。所剩不多的记忆里,无论是历难之时身边的滚滚落石,还是救援路上相扶相持不离不弃的耄耋老人,还有一排一排整整齐齐安安静静躺在操场的如花少年们,都在诉说着灾难的惨烈。一辆辆满载子弟兵的绿色军卡,红旗下不知疲倦的武警战士,医护人员,志愿者们,一道筑起了与灾区人民共赴时艰的大爱长城。

“于今日回想,灾难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可能有对生命美好而脆弱的感概,有对亲情平凡而伟大的认识,有对生活平静和幸福的向往。这一切似乎唾手可得却都可能转瞬即逝。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宁的时代,惟愿大家珍惜当下,幸福长远。”



十年前,大地的颤抖变成如今的欣欣向荣

十年前的我们懵懂无知,如今风华正茂

弹指一挥间

我们知道了责任的重量

十年,废墟上生出希望之花

十年,树木抽出新芽


回望十年

请在评论区留言

留下你的体验、思考和感悟


推荐阅读


1.昨夜,西政人自强不“熄”


2.May,I love you


采访:汪佳

资料整理:卜彩妮

文字:王英杰、江坤、陈骁宇

编辑:孙佳、李猛、江坤

执编:李冠寰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