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报告会|光明日报重庆记者站站长张国圣:高校的文化思维和媒体思维

报告会现场


6月4日下午,以“繁荣西政学术 勇担时代使命”为主题的西南政法大学办学70周年系列报告会第二场暨“大学习大落实”讲堂2020年第二讲在毓才楼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光明日报重庆记者站站长、我校文化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国圣作题为“高校的文化思维和媒体思维”的报告。全体在家校领导、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全体正处级干部参加会议。报告会由党委副书记吴钰鸿主持。


张国圣


报告会上,张国圣站长从文化和媒体两个维度,通过其亲历亲证的真实案例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强调“文化思维”与“媒体思维”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师生带来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当年我因为工作,机缘巧合进入西政校园。我的潜意识里已经感觉到,我在这个校园里见到的人和事应该和我过去三年见到的完全不一样。”张国圣说起自己和西政的缘分,娓娓道来。这位西政的老朋友,于2003年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解读“西政现象”》。这是“西政现象”一词首次在国家级主流权威媒体出现,并得到广泛传播。

张国圣表示,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与20多年前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一个重要的差别就是现在文化无处不在,信息传播无处不在。正因为这两个“无处不在”,所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需要有基本的文化思维和媒体思维。


光明日报关于西政的报道


光明日报关于西政的报道


“疫情期间,我用西南政法大学文化传播研究院的相关名义发了一个决策建议,建议报道和总结疫情防控中用到的不恰当的字词用语,因为我发现了不少的报道标题有不恰当的地方。”张国圣站长说道。


西南政法大学文化传播研究院揭牌成立

(右一为张国圣)


疫情期间的特殊时期,尤其是疫情严重的早期,全国人民千家万户都在家自我隔离,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都可能通过网络刷屏,迅速地流传,甚至引发各种信息舆论。张国圣认为,应对这样的情况,第一是要有文化思维,要充分理解特殊时期、特殊状态、特殊的文化心理。决策者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第二就是要有媒体思维,要让信息传播成为安全决策重要的力量和依据。这次疫情中,新闻媒体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挥了媒体查漏补缺的作用。


光明日报关于西政的报道


“高校讲文化建设,首先要内化于心,再到外化于行。这样才能避免将文化讲成没文化的尴尬。”张国圣站长结合“某高校汉服毕业典礼”等社会热点事件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生动解释了“将文化讲到没文化”的含义,同时也点出了媒体思维是高校实现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做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他说,在做决策的时候,既要有文化思维,也要有媒体思维,要多从传播的角度想一想,多重视一下宣传部门的意见建议,这非常重要。


张国圣部分代表作


关于文化思维方面,张国圣认为,不管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所高校,文化都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一个高校的文化境界决定它的发展的境界。与此相应,文化的问题也是最深刻最重大的问题,其他问题的最终根源,都是文化的问题。因此,高校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是文化认同、文化引领、文化自省和警示的问题。

在文化认同方面,他特别强调高度的文化认同实际上就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正向激励;在文化引领方面,他认为文化的境界决定发展的境界,而不强化事物差别,找其中的共同点,更容易实现文化上的超越;文化自省和警示方面,他提出要特别注意碎片化和娱乐化的问题。


张国圣


“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在改变传统媒体格局的同时,也通过提供更多的传播渠道和平台,让高校的文化建设和信息传播有了更多的主动权自主权,所以现在正是我们争取更加大有作为的时期。”在讲座的最后,张国圣站长希望高校发挥好文化旗帜和文化凝聚力的作用,并将其作为一项长远的工作。




★ 讲座精彩回放 ★


01


现在的传播格局,主动发布或者被动传递出来的每一条信息,都像将一块肉丢进有很多食人鱼的大河里。只要被关注到了就会被迅速切割、加工,按所有可能的方式被撕扯吞噬,有些人有些单位可能会觉得很委屈,说我本来不是这个意思,怎么一传出去就全部变了味儿了。很遗憾的是,在秒速传播的全媒体时代,初次传播的印象一旦形成,再通过反复解释扭转过来简直难上加难。


02


特殊时期千家万户居家自我隔离,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都可能通过“满城刷屏”迅速流传甚至引发不理性行为。城市管理者必须识风起于青萍之末,见微知著,见几而作。怎么识风起于青萍之末?怎么见微知著?第一是要有文化思维,要充分理解特殊时期特殊状态下特殊的文化心理,决策要有同情心同理心;第二要有媒体思维,要让信息传播不仅成为宣传工具而且成为决策动员和决策依据。


03


我理解一所高校,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文化、思想和人。学校的文化,办学的理念,特定的文化和理念熏陶成长起来的学者和学生,是学校声名远播、流传久远的核心竞争力。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对如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了深刻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候,特别指出这是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的重大工程。把文化的重要性上升到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样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是对文化在引领和促进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所能发挥的作用、所应该发挥的作用的最深刻认识。我始终认为,文化的境界决定发展的境界,一所学校、一个地方、一个国家,最终的竞争力还是文化的竞争力。


04


常言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我认为真正的衣锦还乡并不是一定要回到自己曾经穿过开裆裤的老家,而是回到能够产生、形成趋同感和认同感的特定文化氛围之中。衣锦还乡,本质上是精神和文化上的衣锦还乡。高校是青春飞扬的地方,是一个可以当作笑话来讲的故事最多的地方,也可能是人生中最后一段可以完全向周围的人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的时光。这才是我们的校友们精神和文化上的故乡。这些年乡村变化太大,很多人都在感叹自己回不去的故乡,而高校始终是校友们随时回得来的故乡。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我们就能帮助在外打拼的校友们在精神上“衣锦还乡”——不管他们已经功成名就还是仍然在勉力坚持,母校都是能接纳他们回归心灵和文化的故乡。


05


不纠缠于一城一池,讲文化、讲情怀,用文化的大气象超越磕磕绊绊的细枝末节。不要强化差别,要找共同点,实现文化上的超越。



推荐阅读



1.光明网直播预告!来听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讲民法典啦


2.@西政人,1314……你能找到这密码吗?

文字:林柳萍

图片:光明日报 荆仁科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