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西政人|余弦:到基层去,我的青春更闪亮!
“基层是什么样的?我想去看看,看看我能做些什么、学些什么。”——余弦
我校推荐的毕业生余弦入选2020年全国第三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创新创业人物。自该评选开始以来,他是我校首位入选到全国的典型人物。余弦主动放弃了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循着心中坚定的理想信念,毅然决然地选择投身基层,做一颗无怨无悔的螺丝钉奉献基层。
余弦,2016级法律硕士,西南政法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重庆市优秀学生干部,2019年度重庆市优秀毕业研究生,现为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纪委委员、纪检专干、人大专干,兼任富家村驻村干部、塔棚村(贫困村)支书助理。
2015年的夏天,余弦作为西南政法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被选派到重庆市巫溪县家尖山中学校成为一名初中教师,支教一年,不短不长,在开展教学与公益活动中厚植了对大山的热爱。
记忆深刻的是支教那年冬天,一个孩子端着一碗白开水坐在家门口。房子十分破旧,阳光照在他皴红的脸上,热气也扑腾腾地冒上来扑打在他的脸上。“当时我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心里就感到十分难受,我觉得我们应该为他们做点事情。”谈论到自己去走访贫困学生的经历,余弦的话语中带着些许无奈。
支教活动合影留念
在支教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候,余弦和县团委书记去看望了另外一个孩子。那个孩子的家住在半山腰,家里只有两间卧室和厨房,屋子的地满是坑坑洼洼,孩子的床上也没有床单和被套,只有发黄变硬的棉絮,厨房也只剩下一个电饭煲内胆。他们平时只能吃南瓜和红薯,连米饭都很少吃到。他的家里共有五个孩子,但是他们的父亲失踪了,母亲也丢下他们独自离开了。哥哥经常在外惹事,从来不管弟弟,其他的几姊妹也都被领养走了。“为什么没有人领养我呢?”当孩子向余弦问出这句话时,他的眼眶湿润了。
在这一年里,那些孩子皴红的脸和直白的问话,让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正是因为曾支教的经历,余弦才萌生了到基层工作的想法。
足履实地,服务基层
转眼到了2019年,作为一名重庆市优秀毕业生,他有诸多选择的机会。“虽然哪里都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但也许基层更需要我,”秉承这样的理念,他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投身基层,发挥青年党员的担当与作为,去到广阔的基层奉献自己、磨砺自己。
2019年8月他到重庆市云阳县委组织部报道,自主选岗后来到南溪镇任职。南溪镇下辖5个社区、29个行政村,是云阳县面积最大且经济靠前的乡镇,境内以山地为主,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贫困人口、三峡库区移民人口在全县排名前列。他知道这里便是新的起点,从此头顶烈日,挥洒汗水,穿梭在田间地头,游走于吊山院坝,在扶贫一线上践行他的初心。
在基层,走访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富家村四处都是山,有时候一户到另一户之间就隔了半个山头。而余弦就是这样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走到村民家里,跟他们拉家常并了解情况,无论冬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走访时,余弦便负责把每家每户的那本经念好,医保、低保、助学……有的连片贫困户聚集地,因吃水问题发生矛盾,他与村支书第一时间调处矛盾,争取政策支持采购储水罐,把吃水问题解决到位。
余弦和村民在一起
“今天下午走了6户,想把政策给村民讲清楚,只讲究速度是行不通的。很多时候,一个贫困户坐在你面前哭天喊地,你也只能先耐心地听他发泄完自己的情绪,再继续跟他们讲政策。”富家村现在有108户人家,余弦担任驻村书记一年,几乎对每一家的情况都有所了解。
余弦和村民在一起
村民不清楚脱贫不脱政策的情况。余弦只能点对点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地跟他们讲解。先是大家聚起来一起开会,然后他又一家一家地走访,再给他们讲一遍。面对难以沟通的贫困户,余弦有时候会和村支书打配合,支书唱红脸,他唱白脸,实际上这也是为了能让村民切实了解相关政策。
余弦和村民在一起
2020年的冬有些寒冷和漫长,但他却很“暖”。大年三十武汉封城,疫情肆虐,云阳紧挨湖北,大批湖北务工人员春节返回家中,疫情隐患较为严重。“我是基层公务员,更是一名党员!我必须参与到防疫工作中去!”不顾家人的担忧,大年初一午饭都来不及吃,第一时间返回单位参加防疫工作,不退缩,敢担当。全镇疫情需要排查,他带领村内排查小组和村干部分3班,2天内 完成全村在家户近1000余人排查工作,同时积极发动村组人员,动态搜集返乡人员信息,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提升群众防疫意识,做好防疫宣传,让村干部行动起来、村民紧张起来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他便主动承担宣传、录音广播工作,利用午休、晚间紧急录制30余条广播音频供全镇所有村(社区)播放,实地走访并撰写防疫民生新闻宣传稿3篇。疫情防控管住人,关键在社区,镇内确诊3例病患后,他去到人口密集的社区,协助社区工作者做好检疫排查、服务留观人员、监督交通要道等工作,与闯卡群众“吵架”是每日都会上演的,但他却跟同事自嘲道这是“必修课”。从每一个清晨到日暮、从一户户村民家中到交通卡点,他的身影忙碌而充满力量,黎明到来之前总有阴影笼罩,但总有如他这般的逆行者们为群众点亮“凌晨”的路灯,他坚信冰雪消融后,必是繁春!
余弦和村民在一起
向上生长,难忘师恩
在处理基层工作的问题时,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但正在在西政的所学,以西政力量为榜样,余弦在基层工作中总是对每个人尊重和善意。
“做科研课题,最好的选题一定是围绕我们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的。”这是人权研究院李娟老师给余弦的建议。
课堂上,李娟偶然提起了未成年人的话题,彼时余弦刚支教回校不久,和几位同学对这个话题都起了兴趣,下课后便都围在讲桌旁对困境儿童和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也因此和李娟老师结下了缘分。
围绕困境儿童和未成年人的监护话题,余弦和同学们在人权研究院李娟老师的帮助下一起做了科研课题,并且两次回到巫溪进行调查研究,把每一份问卷送到家长和监护人手中。尽管中途陆续有同学退出,科研小组从当初的8个人到了最后的4个人,但余弦一直没有放弃。“遇到疑惑时,李娟老师往往能够给我们拨开迷雾。遇到有争执的地方,我们也能‘吵’得热火朝天。”在李娟老师身上,余弦学会了钻研和坚持。
提到辅导员穆静老师,余弦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她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并且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如此。在制作综合测评准则时,辅导员会征集每个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在和班委讨论具体细则时,她也会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始终把为学生服务放在第一位。和辅导员相处三年下来,余弦学到了尊重他人和与人为善。
带着西政精神去基层,带着认真和坚持去岗位,赤诚奉献,冲锋陷阵,善作善成;作为新时代青年人、法律人、党员,他在基层愿为“渡人舟”,乐做“嫁衣裳”,甘当“铺路石”。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既然已经来到了基层,便要在这里扎根。”谈到未来的安排,余弦如是说。
推荐阅读
素材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就业指导服务办公室、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公众号
文字:崔冬赟
编辑:朱曼玮 周远山 李康宁 江依婷
执编:冯阳森
素材校核:余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