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西政人 | 王磊:援藏三年,用脚步丈量边疆
海拔四千多米,
离我们几千公里,
对于“高冷”又遥远的它,
你是否有很多疑问?
那里海拔很高,
踮一踮脚,
是不是就能碰到星星?
......
身入边疆,
心入边疆,
经历之后,
才有答案。
2022年7月底,中组部第九批援藏干部将结束援藏工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庆总站的王磊就是其中一员。
王磊,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2级本科生、2006级硕士研究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记者。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中国记协)、首届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国家广电总局)、重庆新闻奖一等奖、西藏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
不行不至
基层疗法真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接到援藏任务后,王磊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2019年7月,他离开刚满一岁的龙凤胎,赴西藏广播电视台担任电视新闻中心副主任。
刚落地西藏,王磊精力十足,还与送自己进藏的飞机留影。没想到,才到驻地就开始剧烈头痛,早晨流鼻血,晚上睡不着,饱受高原反应的困扰。
王磊进藏后发布的第一条朋友圈
三年!不是三天,也不是三个月,如果身体一直难以适应,三年的光阴该如何度过?王磊逆向思考,也许去到海拔更高的地方,再回拉萨就没有“高反”了呢!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王磊决定迈开腿,一边用脚步丈量,一边适应这片土地。20多天里,他带队深入昌都7个县进行采访,完成6集“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系列报道,涉及生态保护、脱贫攻坚、民生保障、非遗传承等主题。
火热的“走基层”疗法果然奏效,从川藏线到滇藏线一路颠簸,海拔起起伏伏间,王磊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采访结束后,即使是爬海拔4500米的红拉山,也不再像刚到拉萨时那样头疼难耐。
王磊在昌都市多县展开采访
脚沾泥土
以熟悉唤起共鸣
三年里,王磊最难忘的,是带着记者到珠峰脚下蹲点近一个月,记录全国自强模范旦增欧珠带领残疾人致富的故事。
不到一米五的个子,脊背还有些弯曲,又没上过什么学,是什么让他成长为一个内心强大的致富带头人?王磊说,要讲好旦增的故事,需要跟着他重走珠峰脚下的创业路。旦增说,当他快要放弃的时候,会一个人静静地凝视一会儿珠峰。珠峰是他的陪伴,给了他力量和信心。
创业之初,他借钱买了一辆面包车,起早贪黑地接送游客去珠峰旅游,还当起了免费导游。王磊和记者多次陪旦增重走那条通往海拔5200米珠峰大本营的路。在与采访团队的同行中,信任逐渐建立。在珠峰大本营,王磊和旦增聊了几个小时,在最熟悉的地方,旦增卸下防备,真情流露,采访中最经典的几句话就此产生。王磊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其实人心最大的阻碍不是自然,也不是外在万物,而是自己的内心的恐惧和未知。”采访也一样,没有捷径,只要我们敢于下“笨功夫”,肯花时间,投入情感,走近采访对象的内心,就一定能听到他掏心窝子的话,最终打动观众,找到情感共鸣。
和王磊一起采访的女记者说,“有援藏老师手把手带着采访,每一个细节都记在心里,这样的新闻实践比教科书来得更直接,印象更深。”
王磊在前往珠峰大本营途中采访旦增欧珠
《西藏新闻联播》播出旦增欧珠系列报道《有志者 人为峰》
真挚才能走近
态度大于技巧
援藏期间,西藏台的同事们给王磊取了一个外号:“海采小王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逢重大时间节点,王磊都会策划海采报道。
王磊参与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报道
三年里,王磊带着大家做了不下10次海采。最初,西藏台记者认为当地群众大多害羞,不善表达,总是话筒递过去,人就跑了。
王磊走上街头后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海采没有捷径,想要做出好采访,离泥土越近就越有生命力,“一头汗、两腿泥”,才能抓到“活鱼”;反之,“走不开、跑不动”,自然无法收获好的素材。
王磊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公园进行海采
王磊总结出的经验便是:态度比技巧重要。你以怎样的姿态去采访别人,就会得到别人怎样的回答。如果是敷衍地采访,得到的回答也一定是敷衍的。
所以,海采一定要沉下心,感受平凡生活的烟火气、人情味,只有带着真挚的感情走近群众,才能做出冒热气、带露珠的鲜活报道。有了这样的体悟,王磊带队制作的《祖国,我想对您说》海采报道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通报表扬,大大鼓舞了记者们的信心。
蹲守等补
足履实地,慢是最好的快
援藏三年,王磊赶上西藏不少大事喜事。
川藏铁路拉林段藏木特大桥成功合龙;世界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那拉高速通车;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墨脱县第二条公路贯通;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庆祝大会……能见证这些历史性的时刻,是荣光,更是责任。
王磊在川藏铁路拉林段藏木特大桥顶端作业平台采访
王磊说,很多时候,新闻不是等来的,是“守”来的,想要保证首发精品,一定要提前“蹲守”,做足准备。《派墨公路全线贯通》报道全网首发,靠的就是长线的精心准备。半年前,王磊在墨脱做节目时就获得了一个重要信息:老虎嘴隧道正在施工,一旦此处打通,就意味着进出墨脱的两条公路贯通,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王磊及时与派墨公路的建设方取得联系,得知负责人还是航拍爱好者,而且一直在记录派墨公路一年四季的美景。于是在公路贯通前,王磊已经和团队积累了大量素材。得益于前期的准备工作,西藏台于通车当天在新媒体端进行了首发报道,向观众展示出莲花秘境的新面貌。
王磊参与总台《沿着高速看中国》节目,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拉高速直播
热情待客
疑问被温情化解
采访中,王磊多次提到“墨脱”这个地名。墨脱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此前墨脱公路的修建经常是修一段,坏一段,至2013年10月底通车,整整修建了五十年。
当地气候无常,路面常被暴雨冲毁,一年最佳通行时间也只有几个月。正因如此,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之下,墨脱当地流传着各种传言。
在去往采访的路上,司机就跟采访团队讲,当地有个“药王村”,村民会在饭菜里给外来的人“下毒”,吃饭的人半年后就会牙齿掉落、脱发生病。司机说得有板有眼,叮嘱王磊一行“千万别去村民家吃饭”。
当采访团队到门巴族村落巴登村采访时,正赶上中午,村民非常热情地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采访团队原本自备了干粮,可王磊觉得,如果一直不与村民接触,下蛊传言是否会愈演愈烈,村民和外来者的隔阂是否会越来越深?
一种姿态、一个动作、一次行为,可以消除误会,也可能会加深隔阂。最后,采访团队全部来到村民家享用了午饭,也顺利完成了采访。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肢体语言,采访团队也感受到了村民的诚意和热情。
而下蛊传言的来由,其实是早先交通闭塞,当地妇女害怕受到欺负,就编造了下毒的传闻来保护自己,好让外来者有所忌惮。王磊说,“也许我们只是一次采访,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从每一件小事积累而成,凝聚人心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墨脱门巴族村民家吃饭
在墨脱县门巴族村民家中采访
在墨脱县香蕉林、柠檬林采访
凝心聚力
以专业报道专业
援藏期间,王磊放弃了50天年假,走遍了西藏7地市30多个县,制作了很多冒热气、带露珠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西藏新闻奖,连续三年被西藏广播电视台评为“年度先进个人”。
王磊说,最令他感动还是来自总台的关怀,总台人事局每年都会到拉萨看望援藏干部,重庆总站、西藏总站的领导也非常关心他的工作生活。王磊说,这些关怀敦促自己不能辜负总台的支持和信任,要继续把工作干好,擦亮总台的金字招牌。
王磊和总台西藏总站同事一起过记者节
在王磊援藏期间,全国共有17个省市对西藏7个地市展开对口援助工作。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前夕,为反映17省市对口援藏的成果,王磊牵头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联动17个省市台共同完成援藏成就巡礼报道。
王磊联系到17个省市台记者,共赴同一个新闻现场,接力出镜完成现场报道。他本人更主动请缨前往条件最艰苦、海拔最高的阿里地区进行采访。
来自北京、上海、河北、山东、辽宁、陕西、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20多名记者共同参与了本次接力,顺利完成了17集《对口援藏工作巡礼》系列报道。
17个省市台记者为西藏台提供支持
作为毕业多年的师兄,王磊寄语西政学子,在自媒体时代,不管传播介质如何改变,优质的内容永远具有传播力和生命力!希望学弟学妹们践行“四力”,脚踏实地练好基本功,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特别要具备与社会与他人共情的能力,用新闻人的视野和心胸,去探寻未知世界,观照百态人生!
推荐阅读
素材来源:CMG观察
编辑:汪艳丽、周雨萌
素材校核:王磊
素材审核: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