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中国商法年度人物”汪青松:永远选择未知的旅程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2024-08-30

“很小的时候就被问过一个问题:假如有一本书写了你的一生,从开始到结局,你会不会打开它,早点了解自己的全部人生?

我的答案是绝不打开那本书。我的内心可能是更喜欢一种未知的人生旅程,假如一眼可以看到头,就会觉得在前行中缺少了很多乐趣。”

——汪青松


公安韶华·拓眼炼心



“痕迹检验工作也让我的思维更加缜密细致。案件现场那些有价值的蛛丝马迹往往都非常细微,正所谓魔鬼隐藏在细节中,需要非常耐心细致地去寻找和分析。这种细致对我后来的工作乃至生活都产生重要影响。”





汪青松的父亲在20世纪50年代末大学毕业后回到农村基层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在做人方面,父母特别注重培养自立自强,父亲一直告诫孩子们不要过度依赖别人,他常说“靠树树会倒,靠人人会跑”。直到汪青松12岁时,才举家离开农村。

汪青松最初的专业是公安管理,后来又通过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了法律专业本科毕业证。毕业后,汪青松于1994在安徽省蚌埠市公安局任派出所户籍警,1996年底调入刑警队任侦查员,大概两三个月后调入技术中队从事现场勘察工作。1997年3月,刑警队需要充实痕迹检验方面的技术力量,领导觉得汪青松的学习能力强,心也比较细,适合做这项工作,派其在中国刑警学院痕迹检验专业证书班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进修学习。

在中国刑警学院的学习让汪青松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有机会系统学习由一些著名的刑事技术专家讲授的课程,包括听到有着“华人神探”美誉的李昌钰博士的讲座,进一步塑造了他研究分析的习惯,也在内心播下了学术研究的种子。

在公安系统七年左右的工作是汪青松人生的韶华岁月,也对汪青松做人做事的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汪青松学会了将随遇而安与不懈努力很好地统一起来。警察的工作是一个舍己奉献的职业,当时警力紧缺,每三天要值一个24小时的班,每一个班都要接到大量的纠纷和案件,值班结束了但这些事情还要继续处理,如果遇到重大案件,那更是要没日没夜地连轴转,逢年过节基本上都是要被抽调执勤。这样的工作模式锻炼了汪青松的抗压能力,也使得汪青松更容易适应环境,不会对外在境况有太多抱怨。

另一方面,汪青松学会了将与人为善与坚持自我很好地统一起来。刚上班时,在同一间办公室的是几位年纪稍长的同事。汪青松几乎是每天都早早地赶到,把他们的茶杯、烟灰缸清洗干净,把地清扫干净。“回想自己走过了许多单位,与许多人共过事,诚恳待人、认真做事是最好的通行证。”汪青松道。



2001年,汪青松有了考研回学校深造的打算。有一天,一名同事拿着一张报纸到汪青松办公室:“你天天读书学习,也没看到有什么用,来这里有个公开招考你展示一下。”汪青松接过报纸一看——是中共安徽省蚌埠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发布面向全市公务员队伍公开选拔两名法律专业的科级职位。在同事的鼓动下,汪青松最终被选拔进入市纪委工作。虽然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也很快适应,工作能力也受到肯定,但因对继续读书念念不忘,故也在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备考研究生。那一段的工作非常忙碌,在集中的办案地点每天几乎都要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在结束工作之后,为了不影响同房间的同事休息,汪青松就会搬一把椅子到走廊里继续看一两个小时的专业书。时间久了,宾馆的服务员每天就在汪青松看书的地方给他放一瓶开水。一瓶水的温情,熨贴至今。


向学游子·西政情结


“在大多数人看来,从东部到西部的选择多少是有些违背常理的。实际上,在西政任教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影响因素,那就是西政情结。特别是从其他单位调入的,大多是因为有在西政读书求学的经历,愿意回来为母校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绵薄之力。”





28岁时,汪青松辞去公职,离开安徽,前往天津财经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自此也就开启了游子生涯。

汪青松考研的那个时候,经济法正是最为热门的专业。在攻读硕士期间,他深深地感觉到经济领域的诸多法律问题都离不开更为基础的法律关系分析,因而逐渐对民商法基础理论产生兴趣。2003年,汪青松前往哈尔滨参加中国商法学研究会的年会,在那次年会上有机会聆听和感受到赵万一教授的学术魅力,这也成为后来攻读西政的商法博士的重要因素。

2005年7月至2012年6月,汪青松在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挂职);其间于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得民商法学博士学位。

汪青松在西政读博时同届同学较少,彼此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大家对学术问题的探讨交流也比较多。常常是在吃饭、锻炼或者一起爬山时,都能够围绕着一些学术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博士课程中有一门法学前沿是由各个专业的博导轮流授课,有许多老一辈的老师衣着朴素、学术精深、平易近人,正如校歌所写的“精思睿智,穷学术之浩瀚”,都对汪青松产生了深刻影响。

读博之初,汪青松的兴趣点主要在商事法律责任方面,后来通过学校的数据库接触到大量的英文文献,他的研究重心也逐渐聚焦到公司证券法领域。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汪青松在中国政法大学师从著名商法专家赵旭东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2年是西政的“人才引进年”,时任民商法学院的院长赵万一教授,希望汪青松能够回来效力母校。当时的管理学院也特别希望能够把汪青松爱人引过来。汪青松和其爱人当时也收到了上海和南京一些高校的邀约,最终还是因为汪青松的“西政情结”,夫妻二人带着当时仅六个月的女儿举家来到重庆,汪青松调入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任教。

在教学工作中,汪青松始终记得学生时代听老师说过教学相长的道理:“如果不持续地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也很难把课讲好。”于是,对汪青松来说,每一次备课也就是一种研究,即使是同一门课,汪青松也不会重复使用以往的授课内容。精力有限,便尽可能压缩无效的、消遣的时间,将更多时间献给研究与教学。在西政的长期教学中,上进努力、治学认真的学生不一而足,师生的双向努力也长久相映成辉。



已毕业的2019级民商法学博士罗娜表示,汪青松老师时常连续四五个小时陪伴同学们一起提升学术写作水平,讲课时谈吐幽默、妙趣横生,授课风格深受学生的欢迎。且汪老师十分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择业时遵循自己的内心所向,充分发挥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才能。汪老师指导的研究生,就业公职、司法系统、律师、高校、编辑等多方各位不一而足,自己在毕业时选择了博士班少有的择业路径——国家部委所属科研机构,同样也得到了汪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汪青松也很注重师门学风、同袍情谊的培养,定期开展读书会、师门团建等各种活动。民商法学院学硕2021级邱欢提起师生相处时印象深刻的事:“师门团体报名参加羽毛球赛的时候老师给我们配置了定制队服,并亲自来赛场给我们加油;另外有一年师门毕业师兄师姐拍毕业照时,师姐携带了搞怪墨镜作为拍照道具,没想到平时矜重庄静的老师也愿意戴上搞怪墨镜和大家一起拍照。还有与之类似的事让我觉得老师对我们学生的习惯很包容,对我们的喜好也很尊重和支持,是很愿意倾听和走近学生来帮助学生成长的老师。”


灵活跳跃·持续深潜



“一种比较好的人生状态是安心匍匐在地平线上,但如果想翱翔,也可以飞得更高。而这种能力和灵活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学习提升,要让自己一直保持成为对一个单位、对整个社会有用的人。”





汪青松认为,研究方向的选择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是个人的学术积淀与兴趣,另一个是时代发展的方向与需求。比如,总体上说,公司法证券法是汪青松一直的学术兴趣所在。但同时,基于一些课题研究或者学科发展的需要,他也会关注一些其他领域的问题。

而学术研究中,问题不可避免,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自己的思路,汪青松通过多阅读文献,特别是与所研究主题相对较远的文献,包括其他相关学科的文献,来寻找启发和灵感。

除却理论研究,汪青松也坚持实践的并行不悖。汪青松将主要精力放到校内的教学科研,较少直接去处理商事案件,但也始终与司法实务部门保持联系和交流,通过参与案件咨询、培训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积极参与实践。同时,也会认真地将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融入到学术研究中,以不断增加自身研究的应用价值。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就像一只蜘蛛被越来越多的线牵扯着,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把精力给分割开,时间流逝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不够用。为此,汪青松更加细致地辨别“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认真备课和上课、指导学生、陪伴家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和生活,而过多的社交应酬、刷手机、玩游戏等可能就是无意义的时间消耗。此外,为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汪青松保持每天研读文献和积累心得的习惯,日进一寸,功不唐捐。

回忆起过往充满灵活变化的经历,汪青松觉得稳定其实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状态,因为变动可能会使人失去许多机遇,比如自己每到一个新的单位,都要从一个没有资历的“新人”做起,也会逐渐丧失年龄优势。但他也始终认为一个人一定要时刻具备跳跃的能力,这种能力会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自由感和安全感。最简单的说,一个人要干一行爱一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就都是时间换来的。只要在一个领域长期坚持,最终的收获一定会超乎想象。

获得2023“中国商法年度人物”称号,汪青松认为,从个人层面来说,这样一个称号最大的意义是对自己长期坚持商法学习和研究之精神的肯定与鼓励,也将激励自己继续在商法领域不断探索。同时,这一称号也代表着中国商法学界对西政商法团队的肯认和褒奖。经过以赵万一教授为代表的几代耕耘,西政商法团队已经成为中国商法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持续为中国商事法律制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对于现在同学们常遇到的学术研究的困难,汪青松认为首先必须认识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将来要做科研才有必要进行学术研究训练,而是未来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研究的能力。从方法上说,学术研究就像锻炼身体或者练毛笔字一样,要有一个持续训练的过程。一开始多读文献多思考,然后再对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描红”和“临摹”,慢慢就会找到研究的感觉。


学术之路没有捷径可走,没有一蹴而就,能够通向远方的是勤奋,能够创造奇迹的是时间。




推荐阅读


1.@亲爱的准西政er,李华来信啦!


2.欢迎报考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


记者:文奕

编辑:宋思宇 徐晨晨

执编:冉茂益

素材校核:汪青松

责编:安鑫 杨倩

审核:李娴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南政法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