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证监会审核: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红线
近日,协力所高级合伙人张讷律师的文章《证监会审核: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红线》在商法杂志发表,以下为全文:
中国证监会2017年以来明显加快了IPO审核进度。截至2017年8月31日,证监会审核共计352家企业,被否企业47家,被否率高达13.35%,而2016年全年的被否率仅有6.54%。研究这47家被否企业,规则愈加明确,隐形标准更已见端倪。
张讷
高级合伙人
协力律师事务所
截至2017年8月24日,共有16家净利润在3000万以下的拟IPO企业上会,但最终只有两家通过,被否与终止审查14家,实际被否率高达87.5%。2017年上半年24家被否的创业板首发企业里,约有13家申请企业最新年度的扣非后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占比54%;17家被否的主板和中小板首发企业里,约有10家申请企业最新年度的扣非后净利润低于5000万元,占比59%。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发行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需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要求,发行人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然而市场始终传闻证监会实际执行的净利润标准远高于这一数字,传闻创业板要求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扣非)后的年净利润达到3000万元,中小板和主板要求扣非后的年净利润达到5000万元。
虽然2017年一季度也存在年净利润在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成功过会的案例,但是年净利润3000万元这一隐形门槛的存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就规模较小的企业,证监会对于企业各类瑕疵的容忍度较低,如果企业想成功过会,应当在财务和法律的规范上投入更多精力,更要格外注重企业的收入真实性和盈利的稳定性、持续性,如果企业自身所属行业具有亮点,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过会成功率。
事实上,企业的收入真实性和盈利的稳定性、持续性一直都是证监会首要关注的问题,可算得上是证监会的绝对红线。2017年目前被否的企业中,涉及收入真实性和持续经营能力问题的企业约占80%,主要原因包括不具有经营独立性、不具有持续经营能力、收入确认方式存疑、调节成本调节利润、毛利率真实性存疑等等。
如意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报告期的营业收入平均高达每年四亿,扣非后2016年的净利润高达8800万元。如此亮眼数据,却恰恰因为收入真实性问题惨遭否决。如意情为一家农业企业,存在不签订合同销售、现金回款、通过经销商销售、向部分经销商低于成本价销售情况,令证监会质疑其销售的真实性。
就法律问题而言,超过60%的被否企业存在涉及可能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以及收入真实性的关联关系、独立性瑕疵、业务资质、环保资质、业务模式不合法、重大合同签订未经招投标、存在商业贿赂、税收优惠和补贴合法性、管理层发生或可能发生变动等问题。
浙江诺特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医疗机构对客户(即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引导”的方式获取业务,同时给予医疗机构一定的销售折扣,或直接由医疗机构收取款项,扣除折扣后重新支付给公司;公司安排员工在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推广。证监会质疑该等业务模式的合法性、此等合作是否会因违法无效。这是一个典型的因业务模式合法性存疑导致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风险的案例。
针对关联关系问题,证监会主要关注关联方是否如实披露,是否存在客户或供应商为关联方的情况,是否存在关联交易的价格明显不公允以至于调节利润的情况。
此外,我们也能够清楚看到,股权结构清晰稳定是另一条法律红线。京博农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才苦心设计了资产收购方案。山东京博历史沿革过于复杂,资料缺失严重,股东深知理清无望,于是新设京博农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山东京博全部资产,运行三年方申报上市,最终仍因前身股权结构不清被否。
身为中介机构之一,信息披露这一条拴住企业和全部中介机构的地雷引线,我们更应当时时警惕。如果企业发生重大信息披露不实,往往会同时导致上会被否和相关中介机构被处罚。
可想而知,所有申请IPO的企业都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瑕疵,如何避开真正的雷区,注定是一条很长的路。
○
同心协力 共创辉煌
○
勤勉 | 审慎 | 卓越
【协力法讯】
微信号:xielifaxun
协力网站:www.co-effor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