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快时尚品牌也撑不下去了,被申请破产审查
撰文/小酒
你买过C&A吗?这个曾经风靡于80、90后的快时尚品牌如今正面临危机。
近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公开一条破产审查案件,被申请人为西雅衣家商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雅衣家”),是快时尚品牌C&A的母公司。
在企查查APP上,西雅衣家已被提示经营异常。而在线下市场中,C&A门店数量也在悄然减少。《联商网》统计发现,目前C&A仅剩25家门店。
百年快时尚品牌C&A将会彻底成为“时代的眼泪”吗?
“佛系”的C&A
2002年,日本快时尚品牌优衣库在上海开出中国大陆首批2家门店,这是中国消费者接触到的首个快时尚品牌。之后,国外诸多快时尚品牌纷至沓来,跑步进入中国市场。
拥有百年历史的荷兰快时尚品牌C&A也在其中,2007年4月,C&A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家门店。
凭借对中国年轻消费者特质的准确把握,以及平价好穿的优势,C&A很快吸引一大批80、90后成为其忠实拥趸。
然而在门店扩张上,C&A非常“佛系”。与其他快时尚品牌加速跑马圈地不同,C&A进入中国市场5年之后,才开出其在中国的第50家门店,而同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另一快时尚品牌H&M门店数量已经达到130家,远超C&A。
对此,时任C&A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席震恩表示“并不是缓慢,而是态度比较谨慎,需要对中国市场进行了解”,并在2011年宣称,至2015年,C&A在中国开设的门店要超过150家。
2012年,C&A的确开始提速发展,全年新开16家门店。但在其他快时尚品牌的“围追堵截”下,过于谨慎的运营策略让C&A错失了发展良机,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
此外,自2011年取得30.9亿的历史性营收成绩后,C&A业绩逐年下滑。为“止损回血”,C&A开启了一系列关店裁员动作。2016年,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2017年2月,关掉成都春熙路的全国首家期舰店,2019年,取消巴西业务的上市计划,2020年初,出售墨西哥的77家门店,同年8月,在进入中国市场13年后,将中国业务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中科通融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下称“中科通融”)。
本土化失败
出售之时,C&A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抱有很大期待,曾表示中国一直被集团视为重要的增长市场,若想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市场中充分发挥C&A的潜力,必须重视本土化工作,同时考虑到疫情影响,出售中国子公司能够为加速品牌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机会。
收购方中科通融也表示非常认可品牌的基本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希望能够在未来继续实现品牌价值。
但收购完成后不久,C&A(中国)还没来得及改革便开始爆雷了。
2021年初,C&A(中国)被曝拖欠大量供应商货款。有供应商与西雅衣家工作人员沟通此事,对方表示“目前财务没有资金支付,也没有确定支付时间,公司股东方也正在努力筹措资金。”有知情人士透露,时任中科通融高管之一的段学锋曾在2020年8月左右到供应商处沟通,谈到收购C&A后资金紧张。
此外,中科通融作为基金管理公司,并不擅长品牌运营及管理。接手C&A(中国)之后,为了促进本土化运营,中科通融选择在电商领域发力。2021年,中科通融与南极电商共同出资设立公司,其中南极电商占注册资本60%,C&A(中国)占注册资本40%,至此,南极电商拥有C&A(中国)商标的线上使用权,同时全盘接收、重新打造C&A线上期舰店。
至于C&A本身存在的产品创新能力差、款式跟不上潮流等问题,却并没有得到改善。
多重因素叠加,C&A颓势渐生。在出售之前,C&A在中国23个城市拥有66个分店,而现在仅剩25家。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中科通融还收购了法国快时尚品牌cache cache的在华业务,但也经历了与C&A(中国)相同的遭遇。
快时尚,不行了?
回顾2000年初,国外快时尚品牌争相进入中国市场,本土快时尚品牌借风而上,快时尚行业进入飞速发展期。
而如今,在《联商网》看来,由于设计出彩、小单快返、高效供应链的模式已经相当普遍,且国内大部分品牌甚至更甚一筹,国际快时尚品牌的优势已经不在;另外,由于不断扩张导致店铺增多,大面积店铺坪效低的劣势显现。
当初进入中国市场的快时尚品牌仍在稳健发展的早已寥寥无几,部分品牌败走中国市场或大量关店,引发不少唱衰快时尚行业的声音。
经过数年的高速扩张之后,优衣库在大陆市场的增长也转入平缓期,开始遭遇增长的压力。
4月11日,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发布2024财年上半年度业绩报告,其中,优衣库大中华市场收入3604.53亿日元,同比增加12.3%,但占集团收入份额则下滑60个基点至21.9%,其在中国市场还首次出现关店情况。
迅销集团首席财务官冈崎健在2024年3月接受日媒采访时就表示,优衣库在中国的开店重点将从门店数量转向单店盈利能力。具体的举措包括关闭亏损店铺、在优质地段开设新店、优先选择电商顾客较多的地区开店等。
曾经的“快时尚之王”ZARA近日更是被爆出2个多月连关9家店,引发“撤出中国市场”传闻。尽管ZARA随后否认,但近几年的闭店动作却是事实。根据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财报,2018年ZARA在中国内地的店铺数量是183家,截至2024年1月31日,仅剩96家。不过,除了中国市场,ZARA在全球市场的门店数量也在下降。
瑞典快时尚品牌H&M在2021年因为抵制新疆棉且拒不认错之后遭到国人抵制,在华收入大幅下滑,当年第二季度在华收入大跌28%,损失7400万美元,第三季度虽未公布在华收入,但中国已掉出H&M十大市场的名单。在华收入大跌的同时,H&M也开始在国内密集关店。2023年6月11日,H&M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旗舰店正式停止运营。截至2023财年底,H&M在中国拥有超过300家门店。
写在最后
某资深商业地产操盘者向《联商网》表示,从甲方的角度看,商场的不同阶段,不同压力的商场,对快时尚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于社区项目、筹开项目、大体量项目,快时尚大店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消化大铺、深铺、不好分铺的区域;同时也有一定的聚客能力,经营也算稳定,算是经过检验的业态。而对于成熟项目、市中心项目、体量不大的项目以及需要调改提升业绩、调改提档的项目,快时尚就不是最优选择了,很多时候会被放弃,或者被调改掉。因此,从目前的市场环境看,快时尚可能并不如以前那么受商场招商的欢迎了。
UR创始人李明光曾表示,快时尚的精髓是时尚,而不是快。
但现在的快时尚,却越来越不时尚了,“抄袭、廉价、辨识度低”已经成为快时尚新的标签。如何摆脱这些标签,找准当下主流消费群体的偏好,正在成为快时尚新的考题。“领头羊”优衣库选择通过IP联名调动年轻消费者的热情,但“实验”结果还尚未可知。
快时尚行业亟待新的变革,才能迎来新的出路。
欢迎关注联商网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