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震撼!120张原版照片,再现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实况

2017-10-17 历史树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你关注健康,希望过有品位的生活,那么你可以加康品君私人号为友。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


作者:百度中山先生吧

来源:民国史


辛亥武昌起义


参战方

 清政府

 同盟会等革命组织

 湖北军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指挥官和领导者

 宣统帝(名义)

 隆裕太后

 载沣

 袁世凯

 荫昌等

 孙中山(海外)

 黄兴

 黎元洪等
兵力
200,000人100,000人
伤亡与损失
~170,000人~87,000人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忠骸


辛亥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油画: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谱写了资产阶级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篇章。


清末讽刺漫画《时局图》暗指中国遭列强瓜分。图中以熊表俄国,狮表英国,蛙表法国,鹰表美国,日表日本,德国旗帜表德国,雄踞位置代表势力范围。左方的中国人代表青年只专注文武科举、人民吸食鸦片、官员贪钱与富翁奢华。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群众奋起反抗,斗争风起云涌。但是这些斗争都是自发的,缺少组织和领导。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理论,组织革命政党,先后发动过十次武装起义,虽然遭到了失败,但每次起义都起到了宣传革命、振奋人心的作用。


清朝末年的武昌城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的汉口民军。他们穿着一身类似清警察式制服的黑色军装,头上的大檐帽上没有任何标志。有些戴的还是学生的大檐帽。可以从远处几位士兵身上看到左臂上所缠的白布。这是当时较为正规的民军的着装。


武昌起义时期的汉口民军。他们的军装上除了白色袖标,胸口还有一块白布。


湖北位居长江腹地,武汉素称“九省通衢”,是水陆交通中心。帝国主义各国早就在这里辟租界,开商埠,办工厂,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城乡各个角落。这就阻碍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农村经济破产,人民被迫走上革命的道路。1904年7月,武昌出现了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随后又陆续成立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等秘密革命组织。湖北革命党人深入新军,宣传革命,在士兵中发展革命组织,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工作,直到武昌起义前夕,新军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参加了革命组织,成为起义的主力军。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以后,同盟会领导人决定把革命的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实现了湖北地区革命组织的大联合。


四川保路事起,清廷命端方平乱,图为端方〈中坐者〉率军出发前所摄


蒋翊武


夏天爆发的四川保路运动,预示着全国革命风暴的到来。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统治者的武力减弱,武昌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举行联席会议,推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制定了起义计划。但实际起义并没有按预定计划进行。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革命总机关赶制炸弹时不慎爆炸,文件全被俄国巡捕搜走,机关暴露。蒋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当晚起义。但因命令未能及时送到,起义没有实现。湖广总督瑞澄下令搜捕党人,武昌机关遭到破坏。


1911年10月10日晚8时,湖北新军第8镇(师)工程8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 一 枪。起义军随即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湖广总督瑞澂在汉口大智门乘火车出逃,起—义—军随即占领了湖广总督署。


10月10日,瑞澄继续按册捕人,形势十分严重。在这紧急关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动联络。当晚7时过后,工程第八营革命党的总代表、后队正目(相当班长)熊秉坤领导该营首先发难。他率领十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军械库,守库的本营左队士兵鸣枪配合,顺利地占领了楚望台。工程营左队队官(相当连长)吴兆麟被推为临时总指挥。当天夜里11时左右,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发起猛攻,督署守兵千余人以强大火力阻击,各路大军均不得手。午夜时分,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瑞澄闻炮丧胆,从督署后墙凿洞逃遁。次晨2时,革命军再次发动进攻,终于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义胜利了!11日晚及12日凌晨,革命军先后占领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完全光复。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后,革 命 党 人在原清政 府湖北咨议局组建中华珉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宣告终结。


电影《国父传》之辛亥革命歌


跃马中原 收复河山 革命血如花 推翻了专制 建设了共和 产生了民主中华 大局纷争 国事如麻英雄奋勇搏杀 神州重放光华 

辛亥双十 满清震粟 各地皆起义 十八省光复 全中国胜利 大家要同舟共济 列强似虎 军阀如狼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1911年10月21日,英国TheGraphic增刊关于辛亥革—命的图文报道,标题为:“《西方文明正在捶打束 缚 中 国的锁链》”。其中评论称满清二百五十多年的统 治已经直接受到革命的冲击,孙中山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图片有3张,左上为载振贝子,右上为孙中山,下图为溥仪父子的合影。



1911年10月21日,英国The Graphic增刊关于清末清正府立宪的图文报道,标题为:《中囯对西方的模仿,满清正府的响应方式》。其中评论为在立宪压力下满清正府的反应。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迫于国内外的压力,清正府决定实施立宪,尽管派出五大臣考察欧洲宪 政,但最终实际建立的还是维护皇权的宗社党和皇族内阁,本质并没有太大变化。图片有19张,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是射箭的满清骑兵;新军第一镇统帅凤山将军;端方;宗社党成员;袁世凯;荫昌;正在阅兵的载涛;前往茶馆路上的卖唱姑娘;青岛德国租界的主要街道;北京营建中的国会大厦;北京的使馆街;大清邮差;南京附近被洪水淹没的乡村;中国拥挤的火车;上海正通过铁桥的有轨电车;北 京营建中国会大厦的另一个角度;上海的有轨电车;一间女性经营的按,摩,院。


武昌胭脂巷11号胡祖舜寓所。1911年9月24日,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此召开联合大会,并制定了起义方略。


革命党人起义前设计的旗帜样式


1911年10月3日,黄兴回复同盟会中部总会,赞成在武汉发动起义的计划。


1911年10月10日晚8时,湖北新军第8镇(师)工程8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 一 枪。起义军随即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武昌首义首先响应司令梁钟汉率领革命军出征


武昌起义爆发后,驻扎城外南湖的炮队第8标(团)由武昌中和门(后改为起义门)入城,参加攻克督署的战斗。



武昌起义示意图


起义军将火炮运到武蛇山山顶轰击湖广总督署。


湖广总督瑞澂在汉口大智门乘火车出逃,起义军随即占领了湖广总督署。


起义军占领武昌后严守汉阳城门,盘查过往行人。


1911年10月11日晚,驻汉口新军42标2营士兵起义光复汉口,图为起义军巡行汉口租界。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后,革 命 党 人在原清政 府湖北咨议局组建中华珉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1912年1月13日,法国L’Illustration关于辛亥革—命的报导,标题为《中国的革命》。其中文章为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图片共2张,左图是黎元洪正站在武昌鄂军都督府前,右图是汉口新征召的士兵在训练。


中华民国军政府当时发行的一百元纸币。


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领导奋战的黄兴,与武汉革 命 同 志合影



1911年10月31日湖北军政府机关报《中 华 民 囻 公 报》以孙中山名义发布革命成功公告,此足以证明孙中山在武昌起义时革命党心目中的领袖地位


1911年11月4日,英国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关于辛—亥—革—命中一些城市镇压革命的图文报道,标题为:《这样的惩罚会降临到被捕的革 命 者身上》。


1911年11月4日,英国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关于中国新军建设的图文报道,标题为:《在中囯危机和远东问题中一个强有力的因素,西式训练的中国新军》。


准备南下武汉的清军部队,1911年,起—义—军占领武汉三镇之后,清廷派出了以陆军大臣荫昌为军统的讨伐军。这支部队由陆军第四镇和第二镇的混成第三协、第六镇的混成第十一协编成。这是 北 京 的新军正通过东四牌楼,准备前往前门车站时的情景。


起义军将士抵达汉口,正准备上岸。


武昌起义中的起义军


前来镇—压 武昌起义的清军


起义军正在阻击前来镇—压的清军。


起义军第四镇即向孝感附近集中,第三协及第十一协二十二标速趋滠口,掩护大军南下。汉口位于长江北岸,首先受到攻击。经过半个多月的激战,革—命—军终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守武昌,此后同清军在武昌对峙长达47天,为革命的最后胜利争取了时间。


以下组图皆为为起义军(穿黑军装,手臂缠白布为标记之队伍)与清北洋军激 战

经过激,战后的武昌城变为一片废墟


武昌城变为一片废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汉口日本领事馆房顶,日本和英国军人正在观看战况


1911年10月24日,在上海商会的支持下,中国医院女医师张竹君带领赤 十 字会会员一行65人,乘坐轮船驰援武汉。他们在武汉三镇做了很多工作,12月28日返回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万国红十字会救护队与鄂军都督,武昌首义首领黎元洪合影


一旁观战的外国海军陆战队


1911年10月下旬,清廷先后派荫昌、袁世凯率领陆海军进攻武汉。 10月15日,湖北军政 府扩编成革命军五个协,保卫武昌、汉阳,阳夏保卫战爆发,战斗历时一个半月。图为汉口民军与清军交战时炮火连天,黑烟弥漫的情景。


两军交战中被战火烧毁的房屋


被烧毁的城区,汉口,1911年11月冯国璋率领清军攻进汉口城后,与革—命—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其后冯国璋下令焚 城,大火燃烧三昼夜方才熄灭,曾经热闹繁华的汉口城区只剩下一片白地。战火甚至波及到了汉口外国租界。


停泊在汉口长江边的外国军舰


刚刚剪掉辫子的革命军


处 死趁革命军与清军交火时抢劫的盗贼


外国军队在一旁观看两军交战


孝感正在渡河的清军


孝感阻击革命军的清军炮兵


孝感集结的清军


守卫孝感工业学堂的清军


守备租界的外国海军陆战队


以下为国际红十字会正在武汉长江边处理战场上运来的革命军人遗体









以上战火中燃烧的汉口市区



战火中被烧的汉口民居


担架上的伤病



正在集结的革命军


武昌城外的革命军营地


武昌城外革命军炮兵隔江炮 击清军


汉口华景街在战火中燃烧



汉口的英租界


汉正街的战火


清军在铁路线上与革命军展开炮—战


清军士兵正在休息


清军炮队在向革命军开炮



以上皆为清军骑兵队


炮弹击中的汉口赛马场


野狗在啃食战士,遗体


被革命军处决的清廷密—探


被革命军抓获的清廷密—探



以上为搭乘火车和轮船逃难的平民


前来镇压武昌起义的清军军舰


长江上的法国炮舰与长江水师的旧式炮艇


阵亡的士兵



革命军占领后的江岸车站


革命军在运送军需物资


革命军正在野外就餐


革命军炮击江岸车站


革命军炮队延铁路转移


革命军向前线挺进


革命军占领上海后,各国以保护其公 民和租界为由,大量增兵中国


革命军占领上海各国以保护其公 民和租界为由,大量增兵中国


被革命者破坏的山海关铁路1911年11月美国第15步兵师被派往天津保护其侨民。他们正在掩埋同伴的遗体


1911年10月15日,法国Excelsior Journal Illustr Quotidien关于辛亥革命的报道,标题为:《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其中图片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为汉阳江边鳞次栉比的帆船;汉阳铁厂;清末的剃头铺;革—命—军士兵;拿着水壶的苦力;汉口的街道;汉阳的城墙;汉口的居民区;武昌城的风景。


清军部队向革命军投降


1912年1月,甘军进攻守卫乾州的起义军。


甘肃,甘军诈降攻城,1912年。这是乾州城(即现在的张掖市)。照片的题词中称“此系甘军中管带罗开福诈降之相,正跪降间发炮一排,被我军还击打死无数”。

注释:1912年,清朝甘军在升允的指挥下攻击起义军部队。当时守城的是起义军张云山部队。张云山一方面在乾州收罗残兵败将,严密布防,一面飞书军政府求援军。张凤翙得报后,即亲率马玉贵、胡景翼等劲旅来援,与张云山合兵一处,企图打破甘军的包围,但历经数战,仍未解围。从1912年1月下旬开始,甘军依据北原高地,居高临下,分五层包围乾州,并发动多次进攻。先是架炮轰城,但收效甚微。继而制造云梯数十架,并选拔精壮士兵组成敢死队及扒城队,潜挖地道,地上地下一起进攻,但均被民军一一击退。升允无计可施,竟令管带罗开福到北门外跪地举枪诈降,妄图趁机冲进城内。张云山识破阴谋,痛击罗开福,诈降甘军仓皇逃出。


1912年3月11日甘肃秦州起义,辛亥革命最后一役,之后中国实现共和。


四川成都皇城里参加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庆典的民众


1911年11月4日,贵州光复,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图为贵州军政 府成立时发布的安民告示。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为纪念辛亥阳夏战争牺牲的革—命—军将士所立的「囯 殇」碑。


武昌起义后各省光复图


辛亥革命全国各地起—义情况一览表


(上接原文)「三二九广州起—义」之前,本已先行於长江各埠广布响应革—命之机关;广州败后,长江流域即谋再接再厉,乃立「中部总会」以统筹之。七月,上游四川首先发动「保路」革—命,清廷调武汉军队前往镇—压;八月初,武汉革 命 党 人实行动员,消息走漏,满 清 政 府因而破获各处革—命机关;同 志处至危之境,决冒险以图成,遂於十九日(阳历十月十日)奋起一击,石破天惊之武—昌—起—义乃告发生。一夜之间,武汉光复;各省同志,咸依「革 命 方 略」而齐勇响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903年12月,孙中山首次为国内革命在檀香山发行面额壹拾元、壹佰元的军需债券


1904年1月28日UN中山在檀香山发行的壹百圆军需债券,正面下方有孙中山英文亲笔签名(Sun Yat Sen,即孙逸仙),左边骑缝处盖“总会之印”,右边年份旁手盖“孙文


1905年10月,孙中山赴越南筹款,行前在日本印制的以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名义发行的壹仟元公债券


1906年,为了筹集革命经费,孙中山以革命军政府名义向海外发行的面额100元军债券反正面


这是孙中山在美国为国内的革命党人募集革命经费时以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名义发行的金币券,币券共有10元、100元、1000元三种,只要捐款5元以上,即可获得面值为捐款数额两倍的金币券一张。


1911年5月5日,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出席同盟会芝加哥分会集会时,宣布成立“革命公司”,并动员当地华侨购买该“公司”股票,筹款支持国内革命活动。孙中山许诺,股金本息,革命成功后加倍偿还。


国父为革命6赴檀香山,9次到新加坡,9次到马来西亚,5次到越南,2次到泰国,3次到台湾,12次往来日本,还曾多次远赴美国、加拿大与英、法、德、布鲁塞尔等欧洲国家,联 络 同 志,谋 划 起 义。鼓 吹 革 命,奔走筹款。据史家估算,辛亥革命前十次起义,各方捐款总额约62万港币左右(约31万美元)。


海外中国人阅读辛亥革命有关报导


国父由欧返国经香港时留影〈宣统3年、1911〉。


各省次第光复后国父由欧东返,抵香港时於船上为宫崎寅藏书清亡囯之纪念卡片


民国元年孙中山与黄兴等革命党领袖会议合影


先生时正奔走募款至美国典华城(Denver),得武—昌—起—义之讯,立即启程迳赴华盛顿,拟晤美国国务卿未果,乃经纽约转往欧洲。盖其所首先考虑者,为满 清与列 强均订有不平等条约,举中囯权益以媚外国,当时且正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谈判借款,诚恐列强为眼前利益而不利於中囯革—命也。抵欧后,历访英、法当 局,及银行团主干人员。时中国-大格命已轰传世界,国内追踪先生请即回国主 政之电报遍传欧洲,西报且连篇导先生建立民囯成竹在胸之述评,因是而交涉顺利,於停止对满清贷款、制止日本援助满清,及取消英属各地对先生之放逐令等,皆获承诺,遂自欧兼程回国。


先生得武昌起义之讯,立即由美赴欧,致力外交活动,争取国际支持。图为国父自欧返抵香港〈前左起〉:1 荷马李 2 山田纯三郎 3 胡汉民 7 廖仲恺 〈后左六〉:宫崎寅藏


1911年12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与会的十七省代表合影


选举结果


1911年12月31日纽约时报报导的临时大总统选举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上海各界人士在火车站欢送国父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 总 统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同僚合影


临时大总统誓词


1912年2月15日,法国Je Sais Tout关于辛—亥—革—命的报导,标题为《孙中山,中华民国的总统》。这是目前已知国父最早的彩色肖像。


陈其美光复上海后,自任沪军都督,五色国旗飘扬于城市乡间,民国新成,普天同庆。


民国元年月份牌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五日,国父莅明孝陵致祭大 明太祖高皇帝


革命军街头强行剪辫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一个小男孩正在给伙伴剪辫子


十一月六日(阳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先生抵达上海,国人闻之欣喜,中外各报盛传先生携有巨款回国,记者争相访问,先生答曰:「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三日后,各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即推派代表赴沪恭迎。先生接受后,首即致电各省代表会暨通电各省军 政长官,以「公仆」自称,言当选为「加文以重大之服务」;并於接受记者关於新 政 府设立事之访问时,答云:「昔日有在旷野树下组织新 政 府者,今吾-中华民国如无合宜房宇组织新 政 府,则盖设厂棚以代之亦无不可也。」为废除厘金陋规及取消外国「领事裁判权」两事,为新 政 府必先努力者。於此而见先生政 治风范。 经先生主张,各省代表会公议,决定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即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为-中华民国开元之日,定是日为中华珉国元年元旦,并改用阳历为国历。至日,先生偕各省代表团来迎代表等,於上午十时自上海出发,下午五时抵南京,旋入城进总统府,晚十一时正式宣誓就任,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遂告诞生。先生「三十年如一日之恢复中华、创立民囯之志,於斯竟成。」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


民国初年临时国会会议



先生为中国有史五千年来之第一位由选 举产生之元首,以「天下为公」之心,行「公仆」「服务」之事,就任以后,首即通电各省选派参议员来京组织参议院,以为国家最高民意机构;继依各省代表会所订「临时政 府组织大纲」,提出各部会总次长名单,经民主程序而组成政 府;迨参议院正式成立,即提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案,经制定公布而为国家基本大,,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名民元约法,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由当时位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4年5月1日因大总统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与革命党人迫于当时的形势,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但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遂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据邱远猷、张希坡著《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主要有:


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约法局限性


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2、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 ,不利于民国的巩固;


3、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重温感人至深之《国父孙中山先生纪念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1884inwc7&width=500&height=375&auto=0



辛亥革命百年赋

欧阳银坤


熠熠乎中华,雄瞻五千载辉煌文明,博大精深;浩浩乎神州,历经数十代王朝迭更,盛况空前。然至清末,国运将终;列强入侵,民不聊生;天维不系,列难接踵。

 

呜呼!清廷腐朽,国运衰弱已成强弩之末,惜我泱泱大国被犬欺;风雨如磐政坛激荡,早已风声鹤唳,看我神州勇士前行如骥。鸦片战争,洞开华夏古老之大门,国家岂不危亡;甲午海战,任倭寇浪人恣意横行,民族怎不泣血。“南京条约”开卖国求荣之先例,“马关条约”践辱国丧权之丑行。八国联军,烧杀抢掠,罪恶滔天,令人发紫,已是天理难容;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奴役百姓,恶贯满盈,罄竹难书,更是昭著臭名。清廷祚尽,“君主立宪”欲自强为时已晚,垂死挣扎终成笑柄。“皇族内阁”妄重生朝不保夕,枉费心机只遗千古骂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亿万同胞举义旗绝地求生,风起云涌;时运不济,民族多舛,万千同志为革命,前赴后继,舍死忘生!


嗟乎!遥想当年,神州破晓,惊涛排空,一时多少民族英雄! “光复”“同盟”青年结党,众志成城而光耀古今。满清帝国,大厦将倾,民族笈笈可危,孙文奔走疾呼,黄兴振臂先行。为救国,必革命,举大纛于军中;废帝制,铲满清为民国奋终生!广州起义,震动寰宇,令清廷魂飞魄散;武昌首义,惊涛骇浪,让洋妖胆战心惊。神州大地,革命星火四处燎原,唤醒东方雄狮驱鞑虏;华夏尧天,仁人志士踌躇满志,唤起中华争民主向新生。驱鞑虏,急风劲雨,宇内响应振奋人心;灭满清,暴雨狂飚,武装斗争直捣黄龙。九州生气恃风雷,摧枯拉朽灭清庭。“退位诏书”颁天下,终结帝制;“临时约法”告九州,民国诞生。


乐哉!同盟结缔越百载,思前辈之劳苦功高,灭王朝千年世袭之朽制。辛亥革命整百年,缅先烈之丰功伟绩,雪封建殖民百载之奇耻。壮哉!武昌起义,砸碎千年旧枷锁,瓦解满清趋大同,封建专制终崩溃,功德无量千秋颂;伟哉!辛亥革命,开启百年新纪元,鼎定共和帝制终。


赋罢,歌曰:中山创结同盟会,驱除鞑虏灭清廷。武昌首义惊天地,鼎定共和帝制终。辛亥革命昭日月,民主自由中国兴。百年一瞬转眼过,盛世中华万世雄。



你可知道,为了一个“短”字,我准备了一个漫长的人生?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免费订阅“为短而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