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贵族

2017-10-30 历史树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你关注健康,希望过有品位的生活,那么你可以加康品君私人号为友。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


作者:群学君


核物理学家钱三强院士(1913-1992)

核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1914-2011)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贵族   

谨以此文

纪念钱三强先生诞辰104周年


01


北京中关村北一街和中关村北一条交界处,有一个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区。如今,这里已经破败不堪,昏暗的楼道里贴满了疏通下水道的小广告,小院里到处可见各种各样杂物。打开搜索引擎,除了二手房买卖,你几乎找不到关于与这个名为“科源小区”相关的任何其他信息。

 

如今的租客与二手房中介不会知道,三四十年前,这个陈旧、破落、衰败的小区,曾经聚集了“中国最高级的一批大脑”:其中包括59位留在大陆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中的9位,中国科学院首批233位学部委员中的32位,以及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的8位。

 

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院士与他的夫人,“中国居里夫人”何泽慧院士,他们从1955年到各自走向生命的终点,他们一直住在这里。直到今天,钱三强与何泽慧先生的房间,还跟他们生前一样,维持着五十年代刚住进来的样子:白粉刷墙,除了木地板,几乎没有任何其他装修。


如今,站在这里,面对着今天中关村寸土寸金的房价,你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崛起的中国富人遍地。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都想做贵族,甚至自以为就是贵族。宝马香车,都成了贵族的所谓身份标志。不那么富得流油的城市白领,另辟蹊径,泡酒吧、看话剧,谈村上春树,以精神贵族自居。

 

可偏偏没有人去深究细想:什么是真正的贵族?贵族的精神何在?暴发户与贵族相距多远?

 

在经历漫长二十世纪的历史磨难后,如果中国还有一种可以被叫做“贵族”的人群存在的话,那么,这一间极其朴素的书房的主人夫妇,就是不折不扣的、极其稀有的中国贵族。


钱三强先生生前的书房,迄今还是五十年代的陈设

 

02


说钱三强、何泽慧夫妇是“贵族”,不只是因为他们各自显赫的家世背景,也不只是因为他们各自伟大的名山事业,更因为他们对于一切外在的东西:物质待遇、生活条件、俗世声望等等极端的不在意,与前者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几乎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不可思议”显示着,当下的中国人,距离真正的贵族精神,差得有多远。

 

钱三强先生的吴兴钱家,与钱穆、钱伟长、钱锺书先生的无锡钱家、钱学森、钱永健的杭州钱家,并称吴越王钱镠在江南的三大后裔世系。钱三强先生自己,则与钱学森、钱伟长,并称中国现代物理学的“三钱”。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五四”文学巨匠,伯父钱恂,是晚清外交重臣,伯母单士厘,随丈夫钱恂游历日俄欧洲等国,历时十余年,是近代中国第一位“走向世界”的知识女性。

 

至于何泽慧先生,更是出生堪称簪缨世家的名门望族——山西灵石两渡何家。清朝三百年,这个家族出过十五名进士,二十九名举人,山西人讲话,“无何不开科”。

 

近代以后,何家富到什么程度呢?都知道苏州有个网师园,世界文化遗产,举世闻名,可是举世恐怕都不知的,1950年,正是何泽慧的姐妹,把网师园献给了国家,那以前,网师园是何家的私宅!

 

何泽慧的外祖父王颂蔚,是蔡元培先生的老师;外祖母谢长达,是晚清苏州最有名的女教育家,振华女校创始人。这一对“旧时王谢”家族,走出六位中科院院士:除了钱三强何泽慧夫妇之外,还有何泽慧的姐夫葛庭燧、表哥王守武、王守觉、表姐夫陆学善。

 

一个家族,一代之内出了六个院士,百年以来,大概居无仅有。

 

还有,

何泽慧的大舅王季烈实在中国近代物理学翻译第一人;

二舅王季同是“王氏代数”发明人;

二姨王季苣是中国第一位化学女博士;

姐姐何怡贞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

表哥王守竞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

表姐王淑贞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与林巧稚并称“北林南王”;

姐夫倪葆春,是中国整形外科奠基人;

表姐王明贞是密歇根大学博士,清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

表弟王守融是中国精密仪器学科创始人


什么叫文化世家?这个才叫文化世家!



童年何泽慧(右)与兄弟姐妹

这是当时典型的中国上层社会家庭

 

03


然而,我想说的“贵族精神”,却还不在于此。

 

故事从这张照片开始的。


这是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系的毕业照,前排温婉的长辫姑娘,就是22岁的何泽慧,她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最早的女生之一。后排最左边的,是23岁的钱三强,那个时候,他们被同学们称作“金童玉女”。

 

大学毕业后,想到日本侵华脚步日亟,何泽慧与几位男生一起,前往南京军工署求职,希望以自己的专业报销国家。男生们被留下了,何泽慧却被拒之门外。理由是,男生学习期满后,就赶赴战场抗击侵略者,至于女生,军工署无法安排。


何泽慧万般无奈,一气之下,她选择出国深造。出国前,她从在南京军工署工作的同学王大珩(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那里得知,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的系主任曾经在南京军工署当过顾问。于是,她到德国后直接找到了这位系主任。技术物理系主任跟她见面,说这个不大可能,因为我们技术物理系是个保密的系,是不可能吸收外国人的,尤其更不可能吸收女性来学弹道专业。


何泽慧据理力争说,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当我们军工署的顾问,帮我们打日本鬼子。我为了打日本鬼子,到这里来学习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呢?


就这样,这个娇娇小小,从小在苏州园林的富贵温柔乡里长大的中国女孩,用无与伦比的勇气,征服了这个近代军事工业第一强国,系主任就破例接收在何泽慧进入弹道专业学习。这是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第一次收外国学生,也是弹道专业第一次收女性学生。


什么叫贵族?这种刚毅坚卓,才叫贵族!


何泽慧与姐姐何怡贞(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

 

04


此时的钱三强,则在巴黎大学追随约里奥-居里夫人(居里夫人的女儿)学习核物理学。1943年,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下了第一封信。由于战争,信不能封口,而且只限25个法文单词,何泽慧写道:“你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我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由于德法处于交战状态,钱三强按捺住太多的心曲,简单的回复:“我挺好,您放心。”

 

就这样,在25个单词的限制下,这对年轻人的信,越写越频繁,越写越浪漫,两年以后,31岁的何泽慧收到了从巴黎发来的求婚信,钱三强在信中说道:“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她的回复很简单:“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半年以后,何泽慧提了一个箱子只身来到了巴黎。在他们的婚礼上,约里奥·居里先生(居里夫人女婿)这样说道:


 令人怀念的比埃尔和玛丽·居里夫妇,曾经在一个实验室中亲密合作,以后,我和伊蕾娜又结为伴侣。事实证明,我们这样的结合,其结果非常之好。亲爱的钱先生,尊敬的何小姐,我们的‘传染病’,今日又传给了你们。祝福你们家庭美满,祝愿你们亲密合作,在科学事业上做出令举世振奋的丰硕成果。

 

终其一生,钱三强何泽慧相濡以沫,彼此砥砺,这一对“中国的居里夫妇”,实现了当初彼此许下的忠诚的誓言。

 

什么叫贵族?这种彼此坚贞,才叫贵族!


钱三强何泽慧在巴黎

 

05


1965年7月,钱三强收到法国营养学校原秘书、督学巴杭德邮寄的法国《科学与生活》1965年6月号上的一页剪报文章《在中国科学的后面是什么?》。文中写道:


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领导的。北京原子能研究所的领导人是曾在巴黎大学Sorbonne部学习过的物理学家钱三强博士。他才真正是中国原子弹之父。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二天,法国法新社科学编辑赛尔日•贝尔发表文章写道:


人们认为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


同一天,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说:


没有哪个国家进展得有这样快。法国爆炸第一个原子弹比中国早四年,但是仍然没有试验氢弹……关于参加这项计划的人物,外人知道很少,但是这个计划很可能是钱三强领导的。


这些消息和电讯,第二天就被转载到新华社编发的《参考资料》上。从此,“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钱三强本人对“中国原子弹之父”一直持极力反对的态度。钱三强对此的态度是:“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决不是哪几个人的功劳,更不是我钱三强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外国人往往看重个人的价值,喜欢用‘之父’、‘之冠’这类称谓。”

 

什么是贵族?这种虚怀若谷,才叫贵族。


钱三强纪念邮票

 

06


1992年钱三强先生去世以后,何泽慧拒绝搬到条件更好的院士楼,就一直守着他们1955年搬进来的这套老房子,屋里的陈设,也丝毫没有变动。

 

她工作惯了,喜欢到办公室去。单位要派车,她死活不要,只愿意坐公交,一直坐到92岁。90多岁的大家闺秀、“中国居里夫人”,每天穿着解放鞋,坐公交车去上班,常常就在单位食堂买几个馒头带回去吃,这本身就是中关村再也不会有的人文景观。

 

92岁那年,何泽慧摔坏了脚,痊愈以后,单位坚持派车接送,何泽慧接受了,但要求不坐小轿车,而要坐单位的中巴,一来节约,二来可以和同事聊天。

 

中科院院士李惕碚在2009年庆贺何泽慧95岁华诞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在何先生那里,科学研究就是探索自然的本来面目,如此而已。权位和来头,排场和声势,以及华丽的包装,对何先生都没有作用;她会时不时像那个看不见皇帝新衣的小孩子,冷冷地冒出一句不合时宜而又鞭辟入里的实在话。

 

无论从物质抑或精神层面说,何泽慧的家庭,都堪称一个强大到令人窒息的贵族世家。可是,你在何泽慧身上,看不到一点骄奢的影子。不仅没有骄奢,而且朴素到尘土里。但在精神上,何泽慧却始终保有贵族的骄傲与尊严——自从2005年以后,温总理每年都去看望何泽慧院士,她跟着上了新闻联播,成了“名人”,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大概只有这个老太太,敢拿出一个小马扎,招呼总理说:您就坐这儿!

 

什么是贵族,这种骄傲与自尊,才叫贵族!



拓展阅读

她是中科院第一美女,用25个字征服钱三强,一生为国却淡泊低调!

来源:一日一度


绝大多数人,

想必都听过钱三强的名字,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

在钱老背后,还有一位女先生。

她是中国最杰出的女核物理学家之一,

曾为“两弹”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却从不争名夺利,长期隐没在历史之外,

她就是何泽慧。


1914年3月5日,

何泽慧出生于苏州一个书香世家,

父亲何澄早年曾追随国父孙中山,

是老同盟会的成员,

母亲王氏亦是家族煊赫,

先祖王鏊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祖母谢长达,更是晚清女权先驱,

亲手创办了振华女校并出任校长。

据《灵石县志》记载,

何家先后考取15名进士,29名举人,

22名贡生、65名监生好74名生员,

是名副其实的翰林之家,

所以当地亦有“无何不开科”的说法。


何泽慧幼年与兄弟姐妹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

何泽慧该对国学耳濡目染才对,

可在振华女校读高中时,

因为认识一个表哥研究物理,

她却对物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32年,何泽慧随同学前往上海考学。

临行前,父亲用半开玩笑的口吻说:
“考上大学就去,考不上就当丫鬟。”

聪慧过人的何泽慧不但考上了,

而且以第一名进入了清华。

然而,就在她满怀信心报考物理系时,

主任叶企孙教授却劝她回去,

“我们物理系不收女学生。”


少女时期的何泽慧,出落得娟秀动人


当时考入物理系共28人,

其中有8个都是女生。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

人们都会对女孩子说:

“读书读那么好做什么?

还是老老实实嫁人,这才是正道。”

或许是受了祖母的影响吧,

何泽慧牵头8个女生一起“造反”,

“凭什么不让我们进物理系?”

一群女生联动着去敲叶企孙的门。

叶老说服不了她们,便说:
“第一学期普通物理成绩,

你们必须到达70分以上才能继续读。”

这个分数线最终男女平等对待,

没想到第二年,全班只剩下12人,

第四年,总共只有10人,其中女生三名,

而何泽慧就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位。



彼时的清华物理系,

名师云集,教学质量非常高。

除了普通物理是中文教材,

其他专业课都是英文,难度可想而知。

叶企孙讲热力学,周培源讲力学,

吴有训开设《近代物理学》,

霍秉权讲授大气物理学,

用的都是当时国际最新研究成果,

和世界名校的授课作风。

在这些物理宗师的指导下,

何泽慧毕业论文得到90分高分,

与同班同学钱三强并列第一。

非但如此,当时任之恭,

教授《实验室用电流稳压器》,

市场上没有现成的商品和配件,

何泽慧自己上机床、拿锉刀、焊枪,

拆卸、装配,无所不能。

这些都为她今后的大家之路,

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华毕业照


在清华求学期间,

正是“九·一八”之后,

日本正一步步蚕食中国。

1936年,学校组织赴南京、上海考察,

在火车上,亲眼目睹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粗暴,

当时日本人将人造丝堆满座位,

却逼迫中国人站在过道里。

这激发了何泽慧强烈的民族精神,

使她发誓要维护中国人的尊严。

哪晓得毕业后,女生的身份,

再次成了她找工作的阻力。

学校帮男同学联系就业,女同学却要自己张罗。

正在无奈时,何泽慧从山西同乡得知,

阎锡山有条规定:

凡在国立大学毕业的山西籍学生,

可获得出国留学3年的经费资助。

何泽慧马上与山西省取得联系,

最终得到了去往德国留学的机会。


何泽慧与姐姐在德国


怀着一颗“科学救国”之心,

何泽慧离开祖国,来到柏林高等工业大学,

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研习“实验弹道学”。

然而,这个学科与德国军事工业,

有着密切联系,保密程度很高,

从来就没有招收外籍学生的先例,

更不用说是让一个女学生进校。

何泽慧再次态度强韧,

“你可以来我们中国兵工署当顾问,

帮我们打日本鬼子,我为了打日本鬼子,

才来学习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

一番话说得克兰茨教授哑口无言,

最终破例招收了何泽慧。

她成为该系招收的第一个外籍生,

也是弹道专业第一次接收女生。



虽然在学习期间,

很多人还是对她充满戒备,

但她置之不理,专心学习。

1940年,何泽慧以一篇精确测量,

子弹飞行速度方法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原本她壮怀激烈,想回国抗战,

却因二战爆发被隔断去路,

只能先进柏林西门子公司工作。

在那里,何泽慧偶然见到了拉贝先生,

拉贝将他的日记和搜集的日军暴行照片,

一一拿给她看。看到祖国同胞受苦,

何泽慧看得义愤填膺、泪流满面,

也越发坚定了报效祖国的决心。


约翰·拉贝


这期间,清华同学曾到德国游玩,

分别将近四年,好不容易重聚,

何泽慧一直注意的钱三强却没有来。

临走时,她只让同学帮忙代问一声好。

彼时,二战炮火连天,

德国与外界的交流被禁止。

直到1943年,法德恢复通信,

何泽慧才抓住机会,

给远在巴黎的钱三强写信。

可因为是战时,信件要求都极为严苛,

不但不能封口,单词数只能有25个。

25个字,实在是太短了,

除了问一句“你好吗?”回一句“我很好”,

就无法承载更多的情谊了。

可那时,何泽慧和钱三强,

就是靠着一封又一封25字的信,

互相嘘寒问暖,慰藉心灵,鼓励斗志,

慢慢地萌生出了甜蜜的爱情。


钱三强


经过2年的通信,1945年,

32岁的钱三强,终于向她表露心迹:

“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

如能同意,请回信,我将同你一起回国。”

在日夜担心中,他得到何泽慧的回信;

“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

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战争结束后,

两人毕业分开九年后第一次见面,

一年后,两人在巴黎注册结婚。

婚礼举行当天,钱三强所在实验室里,

小居里夫妇还特意参加了婚礼。

此后,两人共同开始了科研生涯。



1946年,何泽慧和钱三强,

用核乳胶发现了铀原子核,

在中子轰击下发生的三分裂现象。

1946年11月22日,

何泽慧又独自发现了四分叉径迹。

要得到这样重大的发现,

意味着夜以继日的实验和观测,

因为一般在三百次裂变中,

才可能出现一次三分裂。

而四分裂现象,更是上万次才出现三次,

是概率小到不能再小的事例。

随后,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科学会议上,

两人的重大发现被宣布,

因其揭示了新的裂变模式,

为裂变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于是被科学界视为珍宝。

可当别人问起如何做到时,

何泽慧只是淡淡地说:

“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好些东西,

除非你一天到晚不动脑筋。”


何泽慧与第二代居里


因为这一重大成果,

钱、何二人被称作“中国的居里夫妇”。

掌声、鲜花从四面八方涌来,

更好的科研条件和更广阔的科学前景,

在不远的将来等待着他们。

可就在这时候,夫妇两人做出决定,

要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回国。

1948年5月2日,

夫妇两人启程,8月回到北平。

本来清华想聘请钱三强当物理系教授,

但因规定,夫妇不能同校任教,

钱三强说:“你不去,那我也不去。”

随后,北平研究院原子学所,

聘用何泽慧出任研究员,

钱三强出任所长。

整个研究所只有8人,为了置办仪器,

两人常常骑车穿梭于北平的大街小巷,

买回各种简单仪器自己组装。

但这于何泽慧已是家常便饭,

“当初在清华上学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这点小事根本难不倒我的。”



但令人觉得不公的是,

因为女性身份,何泽慧的事业,

再一次受到了限制。

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撤退,

中国急需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来。

中央便决定让其他研究所研究员,

转移到核武器研究上来。

钱三强把彭恒武、王淦昌,

与何泽慧推举上去,

前两位都顺利进了研制队伍,

唯独落下了何泽慧一个人。

还是因为觉得女科学家,

没有男科学家那么经得住牺牲,

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1957年,何泽慧在401图书馆


虽然未能进入研制核心团队,

但何泽慧受命组建了另外几个研究室,

领导建立了一个专业集中的物理研究所,

培养了一大批能打硬仗的科研人员,

研究出了原子弹的点火技术。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间隔短短2年多时间,速度震惊世界。

可如果没有何泽慧,这个奇迹就不会有这么快。

因为在研制氢弹时,邓稼先看到一个资料,

上面的关键数据似乎不太准确,

便让何泽慧带领研究员重做实验。

一般而言,这个实验要做两到三年,

可何泽慧只用了短短几个月,

白天连着黑夜地得出了精准数据,

让氢弹的研制避免了弯路。

如此重大的成绩,事后却鲜为人知。

何泽慧却从不放在心上:

“我不管那么多,也不管什么功勋,

我只看做的事情对国家有没有利,

只要有利,我就会去做。

很多人在这些问题上喜欢争,

我觉得没有什么好争的。”


1962年何怡贞、何泽慧、何泽瑛三姐妹在北京相聚。


尽管夫妇二人做出了这样大的贡献,

1966年,两人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

在全所遭到了批判。

但面对蛮横无理的批判声,

何泽慧从不违心承认不实的判词,

只是无声反抗。当时办公室被抄,

她被赶去拔草、扫地、扫厕所,

她只是默默忍受着一切痛苦,从不抱怨。

钱老偶尔还会骂上两句,

何泽慧却说:“听天由命吧。”

1969年,她获批与钱老去陕西参加劳动。

因为身体弱,她在学校里负责敲钟,

仍旧像对待科学实验一样,

认真负责,分秒不差,

敲钟时间之准,竟可以拿来对表。

为此,她还豁达地说:
“这下你们都得听我的了。”



1970年3月下旬,

凌晨4、5点左右,

何泽慧忽然在天空中,

发现了一颗明亮的彗星朝东北移动。

她赶紧回去告诉钱老,两人坚持早起,

跟踪观察了3个周,凭借肉眼,

利用北斗和仙女座对彗星定位,

在台历上记下运动轨迹和计算判断,

后经证实,这就是贝内特彗星,

虽然比南非天文学家贝内特晚发现3个月,

但对方用的是天文望远镜,

她却是用肉眼观测的。

在这样的非人性的恶劣环境中,

她依然保持着科学家的本色。


内乱期间的全家福


尽管为国家做了这么多贡献,

可何泽慧从来都是低调、谦逊,

觉得自己没做过什么创新型的发现。

内乱后,原子能所成立高能物理研究所,

何泽慧担任副所长,在她的支持下,

中国与国际合作,在西藏,

建立了世上海拔最高的高山乳胶室。

尤其她提倡发展高空科学气球系统,

为我国高能天体物理实验研究,

建立了空间运载手段,

这为后来中国进入太空发展,

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中国的科研,

直至90岁高龄,何泽慧依然坚持工作,

指导培养研究生,多地参加学术会议。


2000年秋冬,何泽慧院士在“神舟二号”发射场


想当初,1957年时,

日本来中国学习做核乳胶,

结果很快就超过了我们。

2002时,日本用自制的乳胶,

在费米实验室加速器上发现新型中微子,

何泽慧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

90年代,她得知原子能院核乳胶组难以生存,

而山西师范大学在用核乳胶做高能实验,

便要求院领导将核乳胶工作转至山西师大。

2004 年,90岁的何泽慧亲自带队,

与大家一起乘坐硬卧夜车赶赴临汾,

吃过早餐,得知乳胶实验室在6楼,

何先生二话没说,马上要看实验室,

楼里没有电梯,大家怕她太累,劝她不要去,

她沉下脸来:“我是来干什么的!”

仔细查看了实验室环境,她这才放心。

安排专人教制作核乳胶后,

当晚便乘坐硬卧回到了北京。

如此国士之风,怎能不令人钦佩!



从读书时代,到科研事业,

何泽慧先生这一生都心系祖国。

学科学是为了抗日,

投身科研是为了强国,

从小一身正气,坚持男女平等,

哪怕是面对万人称颂的叶企孙教授,

她也敢因其对女性的轻慢,

抱怨对方“老封建”。

她一生低调,从不接受采访,

可在日本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时,

她第一个站出来,在记者招待会上,

大声证实自己曾见过拉贝先生,

读过《拉贝日记》。

这一生,何泽慧先生不但践行科学,

于人格上也是世人的楷模。

她淡泊名利,经她修改的论文不计其数,

但她从不会为自己署名,

始终质朴无华,从不宣传自己。

1994年国家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

她坚决不同意为自己立传。

编者只好在文末特别说明。


中关村合影


在生活中,何先生十分简朴,

86岁坚持到高能物理所上班,

晚了就在食堂买几个包子吃。

所里想派车接送她,她却坚持坐公交车。

太阳好的时候,她都自己出门买菜。

书桌上的镇纸是捡来的鹅卵石,

书包是人造革的,有了裂缝自己用针缝,

衣服几十年都是那件,脚上还是老解放鞋。

人家问她为什么这样,

她笑笑说:“作为一名科学家,

本来就该朴素、真实,

科学家最重要的是敢于讲真话。”

在什么都注重“第一个发现”的科学界,

她却只看成果,不重名誉。


每年,温家宝总理都会去探望何泽慧先生


2011年6月20日,

何泽慧先生在协和医院逝世,

享年97岁。

5年前,92岁的先生回到振华女校,

为母校百年校庆提笔写下,

“爱国奋进”,

这四个字,

正是她一生的写照!

华夏百年风雨,能有这样的先生,

历史之幸,民族之幸!


你可知道,为了一个“短”字,我准备了一个漫长的人生?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免费订阅“为短而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