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35年来,我国海平面上升约110毫米,影响不可小视
1980—2015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
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布《2015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海平面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波动上升,1980年至2015年,上升速率为3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15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为1980年以来的第四高位。
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今后海平面会继续上升吗?该如何有效应对?
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
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海水增温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相文玺说。
调查结果显示,2006至2015年,中国沿海平均海平面较1996至2005年平均水平高32毫米,较1986至1995年高66毫米,为近30年来最高的10年。
“公报将1975年至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定为常年平均海平面。”相文玺说,1980年我国海平面较常年低20毫米,2015年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90毫米,也就是说35年来,我国海平面波动上升了约110毫米。
海平面通常指消除各种扰动后海面的平均高度。但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这些精确到毫米的数据,是如何获取的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员刘克修介绍,一种方式是在沿岸、海岛等固定地点,用潮位观测仪器进行观测,时间间隔通常为1小时;另外一种方式,是在卫星上搭载高度计以测量海面高度,向海面发射雷达信号并接收反射的信号,计算卫星到海面的距离,同时通过卫星定位确定卫星到地心的距离,然后根据这两个距离之差得出海面高度,观测周期约为10天。
“但是,这两种方式得到的是瞬时海面高度,取一段时期观测水位或海面高度的平均值,才是海平面。”刘克修强调,海平面上升,通常指的是年平均海平面。
“气温升高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刘克修说,全球变暖的趋势明显,其直观表现就是全球陆地冰川和格陵兰、南极冰盖在加速消融,北冰洋海冰和北半球春季积雪也在减少。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加上海水增温膨胀,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
但是否气温越高,海平面就一定越高呢?并非如此。
201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打破2014年的纪录,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然而,2015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比2014年还低21毫米。
“海平面是波动式上升的,并不是完全与气温同步。”刘克修表示,除了气温,海平面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2014年至今,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海温持续偏暖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2015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2014年低21毫米。在大多数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中国沿海海平面会有偏低的现象。
除了厄尔尼诺事件,季风、洋流、气压等水文气象要素,都会影响海平面。例如,季风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沿海海水长时间堆积。“如果夏季台风频繁,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对当月海平面升高会有一定影响。”刘克修说。
我国低海拔沿海地区生活着1亿多人
海平面上升加剧风暴潮、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与洪涝等灾害
科幻电影中曾出现这样的场景: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骤然上升,城市迅速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人类的命运危在旦夕……现实没有如此夸张,然而,在全球范围尤其是我国,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造成的不利影响已经显现。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等灾害频发,对人口密度大、社会财富集中的沿海城市造成了极大损害,也为海洋生态保护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海平面35年上升约110毫米,单从数据上看并不高,但需要综合考虑其对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以及风暴潮的影响。”相文玺说。
在入海河流冬季枯水期,海平面和潮汐等因素,决定了咸潮入侵距离。在河流入海处,由于海平面升高,使海水沿河道上溯,这加大了海水入侵强度,使河水的盐度增高。
“去年2月23日,咸潮入侵长江口,持续7天,影响了上海长江口宝钢水库和青草沙水库取水。”刘克修对此印象深刻。
海水回流下渗至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引起地表大面积土壤盐渍化,影响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
“海平面升高会抬升风暴增水的基础水位,增加行洪排涝的难度,加大台风和风暴潮致灾程度,使沿海城市面临洪涝灾害的威胁大大增加。海平面上升后,入海口水位变高,导致河道上游和下游高度差变小,城市排水系统自流排水困难,容易造成城区严重内涝。”刘克修说。
之所以要警惕海平面上升的危害,还因为其威胁的多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
按照国际上一般定义,靠近海岸线、海拔10米以下的地区为低海拔沿海地区,低海拔沿海地区目前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却居住了13%的城市人口,是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的脆弱区域。我国低海拔沿海地区的区域面积约为12.6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我国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口约为1.4亿人,是全球低海拔沿海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人口向沿海移动的趋势仍然十分明显,那就需要充分考虑人们面临的潜在风险。”相文玺说。
应对“海面升”,还要提防“陆地降”
保护好滩涂等第一道生态防线,遏制过度开采地下水等行为
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副司长于福江认为,海平面上升作为一种缓发性灾害,其长期累积效应巨大。应采取有力措施来降低海平面上升可能带来的风险。
从全球和长远的角度来看,需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例如,推行节能减排政策、积极开发新能源等。只有努力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才能减缓或遏制海平面上升。
于福江认为,我国沿海城市应将海平面上升纳入城市发展与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之中,做到主动避让、强化防护和有效减灾。
在确定沿海城市布局和发展方向时,不仅要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等因素,也应考虑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人口和产业密集区的布局,应主动避让海平面上升高风险区。“特别是生产易燃、易爆、有毒物品的工业用地和存放危险品的仓储用地,应该和海平面上升高风险区保持安全距离。”于福江说。
而在沿海城市的综合防灾规划中,防潮堤、防波堤等防护工程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规划期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海平面上升幅度,提高防护标准,保障防护对象的安全。“比如,某个地区海堤的现有修筑标准是防范20年一遇的风暴潮,但海平面上升提高了风暴威力,提高标准,建设防范30年一遇风暴潮的海堤,就十分必要。”于福江举例说。
“特别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滨海植被、滩涂湿地和近岸沙坝岛礁等自然屏障的保护。”于福江认为,开发沿海地带时,要保护好海岸带的生态。滩涂、湿地、红树林等是应对海平面上升的第一道生态防线,如果肆意开发,无视自然规律,这道防线将失守、崩溃。
专家还建议,除了应对“海面升”,还要提防“陆地降”。要遏制过度开采地下水的行为,优化水资源配置。而沿海地区土质松软稀疏,过度建设高楼,也会加剧地面沉降,这方面应合理规划。
关于未来,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了较为权威的海平面上升预测值。专家称,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海平面还会继续呈波动上升趋势。相对于1986年至2005年的平均值,2081至2100年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将上升0.26—0.82米;由冰盖融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险可能更高。中国沿海海平面也将继续呈波动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比2010年上升0.12—0.30米。
于福江提醒说,由于海洋相对于大气的滞后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之后,海平面仍然要保持很长时期的上升。强化对海平面上升的防护、有效减轻灾害,不能大意。
来源:人民日报
您可发送以下数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回复"1"查看:2016珠海海洋科技展开幕 这些海洋领域的大咖都来啦
回复"2"查看:我在珠海海洋科技展的高端论坛等您
回复"3"查看:多位工程院院士齐聚珠海对话蓝色经济
回复"4"查看:2016年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发布
回复"5"查看:投资600亿元 中国将斥巨资建立大批海上浮动核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