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所涉海高校通过“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 “双一流”高校将迎来大洗牌

海洋网 2020-09-15


时间已经进入10月了,“双一流”高校名单公布也2年多了。


中国上至顶尖高校,下至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都异常忙碌,“双一流”作为一个关键词,也在各大高校的新闻动态中越来越频繁的出现。


近日,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工作,各高校积极应对。中期评估虽然不是最终评估,但对高校来说同样意义重大。截止到9月底,全国已经有79所高校通过了“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占比57.7%,北大、清华、大连海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名校都顺利通过,并且教育部给予了相应的评估结果。



距离双一流高校公布刚刚过去了一段时间,教育部开展了双一流的中期评估工作并于近期陆续公布了各大高校中期评估报告。虽然中期评估仅仅是对各校所做阶段性工作的总结,不涉及双一流高校名额的调整。但从公布的评估报告字眼中,还是能发现不少的信息。



01中期评估报告透出的信息


评估“超额完成任务”的高校有2所:在79所已完成“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的高校中,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评语是超额完成建设任务,成为仅有的两所高校,说明这两所高校建设的成果超过了很多专家的预期,是所有79所高校中评价最高的两所高校。


专家组给四川大学的评语是:专家组对学校“双一流”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学校超额完成了中期任务,成效显着,标志性成果突出,符合度和达成度均很高。


专家组给华中科技大学的评语是:专家组高度评价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一致认为学校超额完成“双一流”建设阶段性任务,成效显着,标志性成果显示度高。


评估“高度评价”的高校有3所: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不但评价超额完成阶段性任务,而且还赢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说明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工作赢得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是所有高校的表率。另外,北京理工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也赢得了专家组“高度评价”的结果,评价极高。


评估“高度肯定”的高校有2所:分别是四川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四川大学的评语中,我们注意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高度肯定,一个是超额完成,这都是了不起的成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也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肯定,评语是:专家组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两个一流学科群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肯定,一致同意通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报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两个一流学科群分别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评估“特色鲜明”的高校有6所:分别是大连海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专家组对这6所高校的评估都是特色鲜明,具体来说,大连海事大学的航运、河北工业大学的电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设计和制造、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中南大学的冶金矿业、中央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等,都是这些学校的特色的。


评估“充分肯定”的高校有25所:分别是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福州大学、吉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宁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延边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药科大学、中央戏剧学院。



02中期评估对高校意味着什么?


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高校收获了相当高的评价,且基本上专家组给每所参评高校提出了中肯的后续发展建议和指导。可见中期评估对双一流工程来说,的确是一次自检和进步的好机会。一些高校在评估过程中出现了“超出预期”、“高度评价”等字眼,这些都是双一流建设中表现抢眼的大学;而另外一些高校评价就非常官方了,虽然也是顺利通过,但仅表扬精神却不说结果,这样的大学就有些危险了。


从公布的评估结果来看,报告中出现“超额完成任务”、“高度评价”、“高度肯定”等字眼的高校共有5所,分别是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其中,华中科技大学的中期报告中这3个词语都包括了,说明专家组对华科的表现还是十分满意的。这些高校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特别热门高校,但从报告结果来看,成果超出了预期。


还有一些高校,虽然顺利通过了中期评估,但其措辞就略显官方了,这类高校就相对来说比较危险了,在2022年的双一流评估中处于危险的边缘。


这类典型高校包括安徽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等。其中,安徽大学的评估报告中提出了“对学校的建设方向、思路和举措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的评价,明显是对这所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方向有异议。


其余几所大学也是如此,仅仅提出了做了贡献等词语,而没有说明结果。对于这几所大学来说,未来2年的双一流建设显得尤为关键了。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表示过,“双一流”建设在汲取过去“211”“985”高校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现在大体的建设思路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不搞终身制。


不搞“终身制”,也不搞靠几个指标来评估,而是借助第三方和专家进行评比,最后服务于国家战略。不管是部属院校还是地方院校,只要专家评比过关,具备条件就可以进。但这是动态的,不是固化的,不搞“终身制”。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着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这是一场中国高校之间的博弈。擂台上站着的,不仅有以清北为代表处于国际一线水平的“国家队”985高校,还有一大批地方高校。它们虽然数量众多,但任何一所地方高校想要在“双一流”这场擂台战中脱颖而出,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03没有钱,寸步难行


中国的地方高校,各有各的难处。而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首先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一个字:钱。



数据显示,2019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预算经费中,清华大学预算总经费高达297亿元,位居第一,堪称国内“最有钱高校”。除清华外,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几所名校经费也十分可观,在百亿元级别以上。其他大多数教育部直属高校,总经费也都在30亿元以上。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的差距,就体现于此。


公开数据显示,除了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东部地区的一些省属高校还勉强算得上“小康水平”外,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年度经费不超过20亿元,不到清华的10分之1。学校维持运营、设施建设、支持科研。招聘教师、招生工作、宣传工作……这些工作环环相扣,一损俱损,没有一样离得开经费的支持。


另外更有相当部分地方高校,年度经费只有可怜的几亿元,甚至入不敷出已经成为常态。一般认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最能反映高校发展情况。而最新一期《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中国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25151.20元,中央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54777.28元,相差超过一倍。


2017年,在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不含港澳台)中,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北京市最高,有65322.32元,与北京市中央普通高校生均支出相差无几;安徽省最低,仅有19043.99元。


青海、西藏、宁夏等地由于生源稀缺,在校生人数少,因此生均支出较高。除这些地区外,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五个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


没有钱,“双一流”建设根本寸步难行。


04没有人,建不起好大学


只有钱可以养活一所大学,但绝对养不活一所好大学。正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只有大楼同样不行,还要有人。


而地方高校的人才战,惨烈异常。据统计,2019年刚刚出炉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00位候选人中,仅有24人来自地方高校,占候选人总数的8%。与2500余所地方高校的数量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


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间,各级高端人才数量都一样差异悬殊。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截止至2017年,地方高校入选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这四类高端人才的数量约在470人左右。四类人才总数占全体高校中人才总数的不足10%,还远远不到1成。相比中央部属高校,差距异常明显。


顶尖地方高校的境况同样不容乐观。根据学校官网数据,东部地区某部属高校A校有两院院士(不含双聘)9人,长江学者特聘专家4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9人。而省属高校中发展最好的高校之一,某东部地区211高校共有两院院士6人,长江学者9人,国家杰青16人。



对比实力顶尖的地方高校,部属高校的师资力量也是碾压级别的完胜。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也大学评价中重要的一环。正所谓人往高处走,师资力量本就薄弱的地方高校,往往还因科研资源短缺、博士点数量等原因,而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地方高校流失的人才大多集中在30~40岁和40~50岁之间——正是一名教师科研和教学的黄金时期。


缺少经费和人才等至关重要的资源,地方高校拿什么去与中央高校同台竞争双一流?


05哪些高校和学科,将可能进入新的双一流名单


从国家“双一流”政策发布至今整整三年过去了,离2020年高校双一流的动态调整也仅剩下不到半年时间,未来哪些非双一流高校有望晋级值得关注。


最近,国家科技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重量级指标相继公布,这些都是反映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指标。整理了国家科技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及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ESI前千分之一学科、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等重要指标,一起来看看表现不错的非双一流高校。


国家科学技术奖(简称国家科技奖)源自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科技奖励。高校国家科技奖的获奖等级和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实力。考虑到双一流高校在2016年开始启动,因此本次统计近三年非双一流高校国家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获奖数据。


从统计来看,近三年(2016年度-2018年度)非双一流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斩获60项国家科技奖(通用项目)。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获得1项最高科技奖外,其余高校获奖项目均为二等奖。


其中扬州大学共有4项获奖,华南农业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各有3项获奖,燕山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各有2项,还有36所高校各有1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正式公布了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共有452个项目获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


从统计结果来看,含金量最高的特等奖和一等奖大多数都来自双一流高校,不过也有一些非双一流高校入选,包括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合肥学院、陆军工程大学和空军工程大学。其中普通高校3所,军事院校2所。作为非双一流高校,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表明这些非双一流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方面也颇具实力。



学科评估是指教育部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


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共有80所高校的210个学科获评A+,146所高校的710个学科获评A类(含A+、A和A-,科研单位参评学科不纳入统计)。


除了双一流高校外,还有12所非双一流高校获得12个A+档和A档。其中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三所高校表现突出,各有1个学科获A+档。东北财经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黑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和沈阳药科大学等9所高校各获得1个A档,位居学科前5%。



从12所高校获得的A+档和A档学科来看,这些学科基本上都是各高校重点建设且特色比较鲜明的学科,而能入选A+档和A档,也表明这些学科本身是非常有实力的。在未来的双一流动态调整中,他们将是入围双一流的有力竞争者。


ESI是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简称,目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如果能入选ESI世界前千分之一的学科,通常会被认为达到一流水平。根据科睿维安2018年11月公布的最新ESI数据,全球前百分之一的机构数为5757个,学科数为19844个。我国高校进入前百分之一的学科数998个,千分之一的学科数达到110个。



110个前千分之一学科中,仅有3个来自非双一流高校,分别是沈阳药科大学的药理学与毒理学、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和南京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


大学排行榜也是评价高校办学成就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特别是学科排名,对评价高校学科建设成效具有一定帮助。


2018年2月28日,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了第八年度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本次排名涵盖48个学科,评估了全球151个国家的1100多所高校。中国内地共有73所大学的576个学科进入全球500强,不过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双一流高校。



非双一流高校仅有2个学科入选,分别是华南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的农学与林学学科,两个学科的世界排名分别是51~100和151~200位。能够入选QS学科排名,也表明这两个学科具有较强实力,相比同类高校的同类学科有一定竞争力。


本文梳理了几个重量级指标,上述高校在部分指标上表现不俗。在未来的国家双一流动态调整中,本文所列的高校都有望获得晋级,其中扬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晋级希望较大。不过,这些高校最终能否入围,还需要看后续国家的安排以及上述高校未来几年的发展。



共建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深举行

六大涉海高校院所入驻威海 聚焦海洋生物和海洋高端装备产业

山东2019年度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拟补助和奖励名单公布 多项课题涉海



来源:溪流之海洋人生依据高等教育评估、青塔、麦可思研究、软科、骑驴、学神来了等相关资料综合,仅作参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