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交通大学:最高奖黄旭华院士梦开始的地方

海洋网 2020-09-15


今天,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集团所属719所名誉所长黄旭华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黄旭华说,最高奖这个荣誉属于千千万万船舶科研人。


图源:新华网


而许许多多船舶科研人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以下简称上海交大船海系)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黄旭华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1949届造船系毕业生,与今年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都来自同一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


图为工作中的黄旭华(左一)图源:新华网




1

三代造船人情系海洋强国梦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危亡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一批批留学生回国抵御外侮,杨槱就是其中之一。回国后的杨槱,奔走于课堂和船厂,辗转于造船和教船之间,倾其所能为中国造船业注入力量。


1955年大连工学院造船系并入交大后,他历任上海交大副教务长、教务长、造船系主任。作为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中国造船界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杨槱从理论到实践,为中国当代船舶工业的发展竭尽全力,是我们当代船舶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槱 上海交大供图


63岁那年,杨槱当选为造船界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了把海洋强国的精神传承给年轻一代,耄耋之龄的他笔耕不辍,接连出版了《帆船史》《轮船史》等6本科普图书。


“杨先生几十年来,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他90多岁的时候,仍坚持用电脑每天敲几百个字,经过几年,写出了一本30万字的着作,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杨槱的学生谭家华说,“杨先生今年103岁了,他还牵挂着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年轻人的培养,把自己的存款捐出来成立杨槱基金,奖励将来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事业做贡献的年轻人。”


1969年毕业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系的谭家华,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总设计师。


我国疏浚需求大,挖泥船曾长期依赖进口。近年来,谭家华领衔的项目组共设计大型绞吸挖泥船63艘,年挖泥能力超过10亿立方米。这批大型绞吸挖泥船已成为我国疏浚行业的主力军,在基础设施建设、航道疏浚等工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2010年,挖泥船首次展开挖掘岩石的尝试。当时已经65岁的谭家华,坚持带队出海,现场考察挖掘岩石的情况,以及船舶设备的运行状况。”谭家华的学生何炎平回忆说,“谭家华不仅求真务实,更有许多开创性的成果,是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制的开拓者和倡导者。”


船舶设计研究所现任所长何炎平也是我国船舶工业的翘楚,曾主持设计了世界最大的重型非自航绞吸挖泥船“新海旭”和“新海阳”,是中国高校首位“船舶设计大师”。


新海旭 上海交大供图


“拧成一股绳儿把事情做好是我们所的最大特点。每天工作8个小时,4个小时做教学,4个小时做科研是远远不够的。这几十年来,所里每个船舶科研人加班无数,虽然很辛苦,但每位船舶人仍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了。”何炎平说,“因为我们不仅仅想完成任务,更想要做得最好,我们希望我们做的每一条船都有新的进步,自己能够推着自己往前走。”




2

一流学科建设之梦


海洋强国梦,不只属于杨槱、谭家华、何炎平,他们身后有千千万万船舶科研人。我国第一艘万吨轮总设计师、第一首艘航空母舰总设计师、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第一座超深水钻井平台总设计师都来自于船海系。中国用20年的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100多年的发展之路,总绕不开上海交大船海系。


船海系研究人员(从左到右依次为何炎平、谭家华、蒋如宏) 上海交大供图


回顾船海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3年。当时中国处在抗日战争时期,海上战事的长期疲软让一批上海交大有识之士下定决心,中国必须在船舶研究制造上向世界海上强国奋起直追。


上海交大瞄准了中国海洋人才的培养,由此,当时建成的造船系成了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教育和科研的发源地。后来,经过几代船海人的不懈努力,单一的造船系延伸发展为船海系。中国正在朝着国际海洋科学与工程的世界一流学科大步迈进。


上世纪80年代,上海交大的第一个博士点和第一个重点学科均落户船海系。在历年国家教学评比中,船海系在高校同类学科中均位列第一。最新发布的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上海交大船海系再次蝉联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第一名。


“我们要求每个交大毕业生去思考,离开校门以后,‘我’能不能引领自己从事的行业?”在上海交大船海系主任汪学锋看来,船海系学生未来要在国际舞台上引领行业,就必须具备三大要素:扎实的基础、宽广的视野以及强大的创新能力。


船海系成立70周年 上海交大供图


硬件方面,上海交大船海系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功能齐全、世界领先的重大试验设施群体。世界最深的海洋深水试验池、中国最宽最深的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等,形成了科学研究、试验验证、工程实施三位一体的完整教学科研试验技术体系。


国内首座海洋深水试验池 上海交大供图


从全球来看,这些高精尖的设备大多几乎很难同时出现在一所高校里,硬件够硬、使得上海交大船海系一流学科建设之梦有了根基。


近年来,上海交大船海系主持了大量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深海平台、绞吸疏浚船舶设计、全海深无人潜水器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深海平台方面,助力海洋资源开发从浅海到深海的跨越;在绞吸疏浚船舶设计方面,创造了交大绞吸疏浚世家的辉煌篇章;在统一波浪理论方面,应用同伦分析方法于波浪分析中,为揭示海洋奥秘揭开了新的一页;在全海深无人潜水器研制中,挑战人类极限的11000米ROV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3

大海洋学科之梦


当前,我国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进一步守住海洋这一块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如何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如何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实现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增量,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上海交大给出答案,提出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以“大海洋格局”规划学科发展,逐步形成海洋工程技术与海洋科学交融的新的学科格局,围绕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开展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的研究。



2013年,上海交大成立海洋研究院推动上海交大海洋科学学科建设;2018年8月,与国家海洋局二所共建海洋学院和极地深海技术研究院开展极地与深海技术装备研发、试验和应用,大海洋学科群布局逐步完善。


近年来,上海交大建设 “全链条、一体化”的集成攻关大平台,解决深海重载作业装备“卡脖子”技术;研制全海深无人遥控潜水器,形成系列无人遥控潜器批量建造能力,为各种类型科考、海洋探测服务;研制海底采矿机器人,完成产业化样机研发,支持我国企业形成产业化能力。同时,积极转变成果产出方式,聚焦科学研究与方案设计融入,带动产业发展。


上海交大积极进行大海洋学科的谋篇布局,为推动着我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建设,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目标不断前行。



祝贺!黄旭华、曾庆存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深潜”30年 为国铸重剑

上海交大校长特别助理杨建民: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应对海洋开发挑战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黄辛 卜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