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海洋旅游企业该如何自救过“冬”?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海洋旅游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海洋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主动采取措施为防控疫情“让路”的同时,也积极在为走出疫情困境而努力。海洋旅游业如何“自救”度过“寒冬”?本报采访了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杨德进。
当前疫情会对海洋旅游业产生哪些影响?
杨德进:
从1月24日起,随着全民阻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打响,海洋旅游行业协会、景区景点、涉旅企业、在线平台快速响应并积极落实各级政府部署的防控措施,始终把保障游客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体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担当。
对于海洋旅游业而言,90%以上滨海景区的关停和游客的断崖式下降对海洋文化旅游整个系统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黄金周海洋旅游旺季被瞬间“冰冻”。具体表现出系统性的冲击:诸多海洋旅游经营主体直接营收“颗粒无收”、间接成本损失严重、资金信贷压力空前、心理和情绪严重受挫,海洋旅游行业生态系统和供应链也难免受损,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也将持续低迷。
在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上,海洋旅游细分行业和对象会不太一样。北方滨海“过冬型”旅游景区遭受损失小、东南沿海传统的春节“热线”景区则损失相对较大;政府直管、国有和事业型旅游经营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强,而中小私营企业经营者可能会遭遇一波破产和并购;邮轮游船旅游、海洋文博馆旅游、海洋主题公园、海岛旅游、滨海度假区等趋于封闭特征的产品或景点,会在疫情后复苏较慢,而海上运动、滨海康养、海岸生态观光、传统阳光沙滩大海“3S”旅游等产品则会恢复较快。
海洋旅游经营者和从业者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什么?面对疫情,海洋旅游企业该如何自救过“冬”?
杨德进:
对海洋旅游行业的相关经营者而言,首要任务是“两个生命线”工程。一是坚决服从全民抗击疫情大局,把游客和从业者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经营业务停而防控行动不停,以此展示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形象。做好各种疫情信息的宣传教育,凝心聚力传播海洋旅游行业的正能量。二是增强定力和信心,解决企业“活下来”的关键性生存问题,挺过难关。针对现金流困境、刚性支出和信贷压力大等影响生存的关键问题开展自救,积极依靠团队智慧和在线专家的力量来评估风险、研判形势、寻找生路,尤其要对国家部委、各级政府和行业政策进行主动收集、获取并及时转化为保障措施。
海洋旅游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和解决存亡危机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实施五项措施来开展更加充分的“自救”。
第一,利用关停这段时期,对企业发展转型、经营策略调整、财务状况优化、产品项目创新等做一个系统性的“体检”并形成行动方案。
第二,立即开展深掘海洋旅游健康价值的工作,对海洋旅游经营的相关业务和项目进行健康价值再发掘,重塑企业和项目安全健康形象,深入检查各个环节、流程和细节上的健康度,把干净卫生、自然生态、安全健康全方位融入进去。
第三,进一步夯实海洋旅游企业的在线业务,拓展在线渠道网络,发展虚拟体验景区和相关在线体验产品,完善项目的智慧化和大数据系统,实时开展在线“预售”工作。
第四,融入沿海旅游目的地区域合作网络,融入文旅大行业生态系统,建立更加通畅的协作网络和业务渠道。第五,编制专项的风险应对方案,将防疫和其他风险进行集成考虑,形成一系列风险规避、转移、分担等措施。
疫情结束后,海洋旅游业可能会迎来哪些新变化或新趋势?
杨德进:
海洋旅游业具有流动开放性、陆海交互性、产业融合性、季节周期性、前景广阔性等诸多特征,在疫情结束后必将迎来新一轮消费热潮,尤其是海洋旅游的天然健康价值将受到市场的极大青睐。总体而言将会出现五方面新变化:
第一,消费市场缓慢回升,半年内游客会趋向于选择避开人群密集和空间封闭型的体验项目,消费更理性有节制。
第二,游客对海洋旅游项目的卫生健康环境要求更高,消毒情况、卫生清洁情况、健康设施情况、人群聚集安全情况、“入园”人群健康监测情况等方面会有更多关注。
第三,面朝大海放飞身心、呼吸海洋清新空气、享受海水流动的纯洁、漫步沙滩阳光沐浴、开展海上运动休闲等自然健康项目,将最先迎来复苏且发展后劲十足。
第四,虚拟体验游、家庭亲子游、滨海自驾游、海洋康体游、潜水垂钓游、海滩观光游等产品迎来新一轮投资消费热潮,邮轮游船、海洋文博、主题公园、海岛景区等项目将缓慢复苏。
第五,滨海夜间经济、海洋演艺经济、传统旅行社、规划咨询等海洋旅游的衍生行业恢复周期可能更长。
●国字号招牌滨海景区最全名单:2020年新增2处滨海5A级旅游景区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记者: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