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岛蓝谷:什么是撬动海洋强国“双核CPU”的黄金支点?

海洋网 2020-09-15


青岛蓝谷力争五年内引进培育研发平台数达到50家、引进培育产值过亿元企业100家、总产值不低于500亿元。


今年1月,《2019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在青岛蓝谷发布,2019年中国位居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排名第五位,这也标志着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各种政策的制定、创新环境的不断改,中国的海洋科技创新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山东作为海洋大省,是重大海洋战略交汇叠加的沃土、是海洋产业蓬勃发展的沃土、也是海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沃土。


而作为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山东经济发展龙头的青岛,具有新时代海洋科技体系建设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也以蓝谷等功能区为载体,在助力“海洋强国”国家战略实施进程中,担当起“科创大脑”与“产业高地”的双重使命。



在这其中,蓝谷作为山东省建设海洋强省、青岛市打造国际海洋名城的核心区,将“双招双引”作为撬动产业优势转化的黄金支点,搭建起科创平台与产业生态,推动科创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01“科创大脑”挺进“深蓝”


2012年1月31日,蓝色硅谷核心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如今8年已过,一个带领青岛乃至山东省掘金“深蓝”的“科创大脑”已初步形成。


据介绍,从蓝谷出发,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观测探测联合实验室(天津大学部分)自主研发的的海燕-10000水下滑翔机创下最大下潜深度8213米的世界纪录,中国由此成为在水下滑翔机领域第一个具备全海深海洋环境信息感知的国家;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组织的第二次中俄北极联合科学考察为助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连接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的“神威·蓝光”和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形成了远程异地的分布式超算中心……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青岛蓝谷集聚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海基地等“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23个,山东大学(青岛)、西北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校区、研究院或创新园23家,还成功举办2019(第四届)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全面展示了国内外海洋科技发展最新成果,逾3万人次参观和交流合作。


更重要的是,今年1月,蓝谷再次迎来了重量级科创平台的落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宣布启动建设深海研究中心,推动我国深海开发方面迈向更深层次。


据介绍,深海研究中心成立后,将进一步整合深海创新资源,协同攻关,聚焦深海多尺度动力过程与物质输运、深海暗生命能量与生命演化、深海探测与资源开发技术等前沿方向,打造点、线、面、体的深海观测技术与装备体系,开展深海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


中共即墨区委书记、蓝谷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军曾在公开接受采访时表示:“青岛蓝谷的建设目标也正是围绕海洋强国,从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出发,在海洋科研、海洋经济方面,争取走在全国的前列。”


从这一角度来说,蓝谷从来不是孤立的一个“科创大脑”,从蓝色科技到蓝色产业的转换,始终是蓝谷的使命。


02“蓝色产业高地”在北方崛起


近日,由青岛蓝谷管理局与斯坦福青岛研究院联合海尔·海创汇共同推出的第二届“硅谷创新加速营”正式启动,旨在帮助优秀企业及创业项目发展壮大。


据介绍,“硅谷创新加速营”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海洋技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产业及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节能环保和高新技术服务等产业领域的项目征集活动。


如果说青岛蓝谷在前5年主要做的是科创要素的聚集,那么未来5年便是聚焦在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方面。


据介绍,青岛蓝谷正在规划建设作为高校院所产业化基地的科技园(产业园)共9处,累计建设科技孵化器约200万平方米,即墨区邻近蓝谷区域的相关功能区、工业园也作为产业化承载基地,承接海洋科研成果转化。


围绕做优做精涉海高端产业,青岛蓝谷启动产业培育“515”计划,力争五年内引进培育研发平台数达到50家、引进培育产值过亿元企业100家、总产值不低于500亿元。发挥重大平台功能,实施产业发展示范工程,围绕海水淡化、海洋装备制造、检验检测、海洋仪器仪表、健康旅游等重点方向,打造集生产示范、技术展示、成果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产业示范工程。


目前蓝谷按照“蓝色、高端、新兴”的产业方向,对特色产业进一步整合聚焦,构筑起以海洋信息、海洋生物、海洋技术装备三大产业为主导,以众创服务、高端服务、金融三大产业为支撑的“3+3”产业体系。特别是海洋科技方面,引进了包括超算升级、华为(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启迪海洋创新中心、ceanWe国际海洋创新工坊等龙头项目,形成蓝色优势、蓝色引擎。


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肖焰恒曾表示,在青岛蓝谷这个助推海洋强国战略的大平台上,坚持资源要素“聚焦、聚集、聚合、聚变”的推进路径,辅之以10个专业产业园区、6大发展组团、即墨1920平方公里发展腹地,把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产业特色进一步聚焦,发展空间无限广阔。


03“双招双引”为支点,蓝谷如何当好海洋经济发展排头兵?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曾在3月份到蓝谷调研,他表示,青岛蓝谷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要求,强化海洋科技引领,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当好海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这也对蓝谷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速科创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而在这一进程中,以人才为代表的科创资源与项目为代表的产业生态,是缺一不可、互为动力的要素。而在聚焦整合全球优质要素资源、引进新变量、培植新优势、塑造新环境等方面,“双招双引”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这一角度来说,亟待提升产业优势、崛起蓝色产业高地的蓝谷在招才引智、不断坚实科研创新平台的同时,促进海洋创新科技的产业化进程。


而今年年初的一场疫情,为优质项目的落地与复工复产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为此,蓝谷一方面需要将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必须保持甚至加速“双招双引”的步伐,咬住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聚焦主导产业,强化集群化招商,整合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其实早在去年12月,青岛蓝谷管理局召开产业事业部工作动员大会,海洋技术装备产业、众创服务产业、高端服务产业、信息产业、海洋生物产业、金融产业6个产业事业部正式组建并开始运转,而这6个产业事业部,也是蓝谷为攻坚“双招双引”成立的6个产业一线“突击队”。


产业事业部将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大量企业的集聚,加深区域生产的分工和协作,带来高效率,同时降低成本;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集群的雏形,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向聚集;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在吸引企业集聚的同时,吸引相应的研发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在此发展,进而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


2月22日,2020青岛蓝谷首批重点项目网上签约仪式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会议中心举行,总投资210亿元的35个重点项目通过网上签约落地蓝谷,其中500强合作项目7个,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15个,20亿元以上项目4个,过100亿元项目1个。


在这35个重点项目中,威刚生物科技和工控(中国)运营总部项目瞄准的是海洋生物医药和信息化产业方向;青岛蓝谷海洋信息产业园项目,由世界500强碧桂园集团投资建设,以打造海洋科技产城融合示范区为目标,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工程技术装备研发、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为重点。


除此之外,在海洋技术装备领域、海洋创新创业领域、海洋新城建设方面,都迎来了新项目的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引才留才,青岛蓝谷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产业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将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打造更加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发展平台,构建更加活跃的招才引智工作机制,加大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引进奖励力度,鼓励特色人才集聚平台不断发展壮大,实施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对培养顶尖人才、国家特聘专家、国家“万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蓝谷企业给予奖励。其中,对产业人才按照经济贡献给予的奖励可达200万元。


这也意味着,在蓝谷,“双招双引”理念将全面转型,“双招双引”不只是简单地引进一个项目、一个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引进项目、人才,打造一个产业,营造一片生态。


对向海而生的青岛来说,海洋既是优势,又是最大动能;而对我国海洋国之重器和国之利器集中地蓝谷来说,发展海洋经济是“与生俱来”的使命。


当好青岛乃至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加速科创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或将成为蓝谷下一步发展的重点,而在这其中,“双招双引”将在着力构建高端研发机构和人才高度集聚、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和金融资本等生产要素活跃流动的蓝谷发展新生态的进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海南加强自贸港重点园区建设 赋予更大的自主发展权

最高400万元!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出台深海产业人才引进奖励政策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岸线生态产品价值怎样实现?



来源:网信青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