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中国海平面公报》发布
近日,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发布201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中国海平面公报》。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灾害为主,海冰、绿潮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03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与近十年(2010—2019年)平均状况相比,2019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
2019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1次(统计范围为达到蓝色及以上预警级别的风暴潮过程),其中“利奇马”台风风暴潮造成沿海多省较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我国近海共发生有效波高4.0米(含)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9次,其中台风浪15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4次。2018/2019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为较常年明显偏轻。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38次,累计面积1990平方千米。2019年4—9月,绿潮灾害影响我国黄海海域,引发大面积绿潮的主要藻类为浒苔,2019年的浒苔绿潮具有持续时间长、分布面积与覆盖面积偏大、整体漂移方向北偏东等主要特点。全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
《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海平面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1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201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72毫米,为1980年以来第三高。过去八年(2012-201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均处于近四十年来高位。
2019年,中国各海区沿海海平面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东海最为明显。与常年相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别高74毫米、48毫米、88毫米和77毫米。与2018年相比,各海区沿海海平面均上升,其中东海沿海海平面升幅最大。
201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偏高,加剧了风暴潮和滨海城市洪涝的影响程度,其中浙江沿海受影响最大;长江口、钱塘江口和珠江口咸潮入侵总体加重。受海平面上升及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河北、广西和海南沿海部分岸段海岸侵蚀加剧,辽宁沿海局部地区重度海水入侵范围加大。
详解2019年度
《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中国海平面公报》
为使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我国海洋灾害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组织编制了201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中国海平面公报》。
2019年中国海洋灾害特点
一是与近10年(2010—2019年)平均状况相比,2019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100.16亿元),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63人)。
二是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重的灾种依然是风暴潮灾害,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99%,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
三是灾害影响区域相对集中,浙江省和山东省受灾最为严重,两地直接经济损失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93%。
山东省无棣县贝类大量死亡
浙江省舟山市养殖网箱受损
四是“利奇马”台风风暴潮灾害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重,福建及北至辽宁的8个沿海省(直辖市)均遭受一定影响,直接经济损失合计102.88亿元,占年度总直接经济损失的88%。
2010年—2019 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
海平面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1980-201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通过对比中国与全球不同时段的海平面上升速率计算结果,以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世界气象组织(WMO)等国际权威机构最新发布结果,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全球。
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增温膨胀、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因素造成的。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进一步增加;全球平均表面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1±0.1℃,为有现代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第二高;全球700米以上和2000米以上的海洋热含量均达到或接近历史最高;2006-2015年,格陵兰和南极冰盖每年损失约2780亿吨冰体,相当于为全球海平面上升贡献约0.77毫米/年;南极冰盖每年损失约1550亿吨冰体,相当于为全球海平面上升贡献约0.43毫米/年。这些都是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同时,全球海平面上升具有区域差异,西太平洋属于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对较大的区域,我国沿海位于该区域中,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辽宁绥中南江屯岸段海岸侵蚀
福建泉州崇武西沙湾岸段侵蚀陡坎
中国沿海海平面还与局地的地面沉降、区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等密切相关。海温和气温升高、气压降低等因素都会造成局地海平面上升,1980-2019年,中国沿海海温和气温持续上升,2019年均达到近四十年来最高。另外,风场异常变化导致海水长时间向岸堆积,也是造成局地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之一,例如,2019年3月台湾海峡以南、4月长江口以南沿海以向岸风为主,对应的月平均增水约60~80毫米,对当月海平面异常变化有一定贡献。地面沉降也会造成海平面相对上升。在我国,天津、上海和广州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位于河口淤积平原,地质结构较松软,由于地下水超采和大型建筑物压实等作用,存在地面沉降,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
1980-2019 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
我国在海洋灾害防御方面开展的工作
积极推进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大工程。
一是启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该工程通过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人工防护工程生态化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系统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等减灾效能,提升沿海地区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能力,建立生态、减灾协同增效的海岸综合防护体系。2019年,编制了《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工作方案》,构建了工程技术方法体系,为科学推进工程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是结合“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部署开展海洋灾害风险普查相关工作,该项工程旨在摸清全国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提供灾害风险底数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2019年已编制了工作方案和第一批技术规范。
推进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启动编制《“十四五”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加强岸基观测能力,新增47个岸基站点;提升离岸观测能力,新增各类浮标84套。海洋站(点)和浮标实时数据到报率达96%以上。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3000吨级专业浮标作业船交付并正式入列。
做好海洋预报公共服务。推进海洋智能网格化预报业务建设。新一代全球海洋动力环境数值预报系统运行,精度较上一代提高30%。修订《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全年成功应对14次风暴潮、17次海浪灾害,发布警报173期。履行国家海上搜救应急处置部际联席会议成员职责,为84起应急事件提供保障133期。将“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系统”提供公共服务,预警报信息接入外交部“平安丝路”平台。
夯实海洋防灾减灾基础。指导地方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及风暴潮重点防御区划定。完成历史重大灾害数据收集。修订《海洋灾情调查评估和统计报送规定》,增加生态系统调查和损失统计等指标,并纳入自然资源统计制度体系。
加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开展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分析海平面上升背景下风暴潮、海岸侵蚀等影响,编制高风险区评估报告。开展全球及区域海平面变化归因研究及预测,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发布厄尔尼诺预测意见,编制《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农业农村部中国海警局联合“亮剑”,加强海洋伏季休渔执法监管
来源:海洋预警监测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