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港新片区将对标迪拜等商业消费模式,构建高端消费集聚区

海洋网 2020-09-15


5月9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进一步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到2025年,新片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超20%;新片区将对标迪拜、新加坡等自由贸易港的商业消费模式,构建高端消费集聚区,全力打造“世界顶级科学家”工程。



《实施意见》涉及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服务、高端航运服务、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商文体旅服务六大领域。到202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0%,集中优势资源打造3-5个打响 “中国临港”系列细分服务品牌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在专业服务方面,要持续发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集聚作用,加快推进顶尖科学社区建设,加快引进世界级高水平研究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全力打造“世界顶级科学家”工程,汇集全世界最顶级、最高端人才团队和智力成果,加强源头创新。


在商文体旅服务方面,要对标迪拜、新加坡等自由贸易港的商业消费模式,借助临港新片区保税、跨境及交通等优势,打造主城区面向海外、辐射长三角、影响全国的高端消费集聚区,不断扩大国内消费吸引力,持续扩大境外游客离境和入境消费、境内公民海外消费回流。


新片区将对标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国内顶级论坛,对接世界顶尖科学资源,推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提升影响力和显着度。到2025年,新片区旅游接待达到1000万人次/年。


在新型国际贸易方面,要加快总部经济集聚发展,打造离岸贸易先行区,加快服务贸易集聚发展。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贸易型总部、民营企业总部和国际组织(机构)地区总部等各类功能性总部机构在新片区集聚,到2025年,集聚不少于100家经新片区管委会认定的总部机构。


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为主要载体,借助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战略布局,大力推动临港新片区内企业开展真实、合法的转口贸易和离岸转手买卖业务。鼓励跨境电商在临港新片区内建立国际配送平台和海外仓。


在跨境金融服务方面,要加快“环滴水湖金融街”建设,推动跨境资金管理便利化,提升新片区人民币跨境使用能级,完善金融市场要素集聚功能。


到2025年,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投资类企业和金融功能性机构(不少于500家)入驻,建设统筹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发展的国际金融枢纽。鼓励跨国公司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全球或区域资金管理中心等总部型机构。加快推进105地块金融机构集聚区及西岛高水平开发,凸显临港新片区金融集聚区的功能风貌。


在高端航运服务方面,要推动临港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发展,增强高水平全球航运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特殊综合保税区业态能级。到2025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1500亿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400万标箱。


进一步完善启运港退税政策,扩大实施中资方便旗船沿海捎带政策,在对等原则下推动外籍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以洋山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完善洋山港国际中转集拼服务平台功能,吸引海运中转集拼龙头企业集聚。对境内制造船舶在“中国洋山港”登记从事国际运输的,视同出口给予出口退税,鼓励船舶管理龙头企业集聚。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展改革处副处长欧阳斌表示,自2002年临港地区开发建设以来,临港并未出台针对服务业的纲领性顶层设计文件。新片区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为壮大经济总量,做强经济质量,因此出台该文件,并据此形成商业、金融、体育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



以下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进一步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文: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进一步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个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临港新片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根据《关于推动我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委办〔2019〕43号),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临港新片区建设发展“五个重要”战略目标定位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十一届上海市委八次全会精神,立足更好为上海、长三角区域、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服务,进一步促进临港新片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临港新片区开放型经济集聚、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助力,为上海强化“四大功能”、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创造新时代的新奇迹、新传奇,贡献临港智慧、提供临港样板。
二、发展原则
扩大开放,创新动力。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推进服务业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更大力度、更大范围的扩大开放压力测试,营造一个服务业发展各类要素集聚、资源配置的载体和平台,以开放促改革、以创新为动力,打造临港新片区开放型经济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服务业样本。
增强能级,提高效益。体现特殊经济功能区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优势的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服务、高端航运服务、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商文旅体、健康、会展等高端服务业,现代化新城城市功能配套关键服务业,持续发力提高竞争力、附加值,常抓不懈提高知识密度、资金密度、人才密度,加快服务手段的高技术化、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化,集聚高能级服务主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地跨国服务业企业和知名服务品牌。
做强特色,打响品牌。紧密依托临港新片区的制度优势和政策高地,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因势利导,在发展特色服务业上下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建设特殊经济功能区、打造现代化新城、促进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特色服务细分行业,凸显服务经济的发展引擎功能、现代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跨境贸易的中心枢纽功能、高端航运的综合服务功能、专业服务的赋能提效功能、城市配套的宜居宜业功能,人才汇聚、要素集聚、资源配置、枢纽组织、平台服务作用显着增强,对内集聚度和对外辐射度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目标
按照当好新时代上海、长三角区域、全国的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持续发力,打响 “临港新片区服务”的特殊经济功能标识、特色区域品牌,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集聚,形成高端、现代、开放的服务业集聚效应。
到2025年,建立比较成熟的服务业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打造一批服务业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前沿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保障现代化新城城市功能完善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0%,集中优势资源打造3~5个打响 “中国临港”系列细分服务品牌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在产业结构上,初步实现向以服务经济为引领、产业经济为支撑、二三产协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服务业与制造业均衡发展的转变。
在重点领域上,体现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服务、高端航运服务、专业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能级和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
在质量效益上,初步形成要素集聚、功能复合、服务优质、开放融合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产业体系较为完整,产业生态较为良好,国内国际人才集聚、在岸离岸业务有效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利用,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着提高,服务业对高品质国际化城市功能的集聚作用明显。
四、重点领域
(一)大力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打造贸易服务集聚区
加快创新驱动,推动总部经济发展,扩大贸易规模、深化服务贸易改革、加快离岸贸易发展,增添贸易发展新动能,提高贸易发展质效和能级,拓展贸易发展新空间。
1、加快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完善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贸易型总部、民营企业总部和国际组织(机构)地区总部等各类功能性总部机构在新片区集聚,到2025年,集聚不少于100家经新片区管委会认定的总部机构。鼓励引进集投资、研发、运营、结算、人力资源等复合功能的综合性功能总部,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加快推进大宗商品现货市场、能源交易中心等平台经济项目落地,加快重大功能平台和载体集聚形成规模效益。深化油气体制改革,支持临港新片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原油进口业务。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深化全产业链价值链开放发展。实施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总部性机构经认定享受海关高级认证待遇,获得最高等级的通关便利,建设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法治、税收和外汇管理制度,促进总部经济集聚发展。
2、打造离岸贸易先行区。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为主要载体,借助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战略布局,大力推动临港新片区内企业开展真实、合法的转口贸易和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支持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业务,在符合条件的跨国贸易主体集团境内外成员之间实现本外币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业务,资金按实需兑换。鼓励金融机构在“展业三原则”基础上,为区内企业开展新型国际贸易提供高效便利金融服务,支持新型国际贸易发展。支持跨境电商总部型机构加快集聚发展。鼓励跨境电商在临港新片区内建立国际配送平台和海外仓。优化监管流程,进一步扩大保税备货进口业务规模,推动跨境电商业务常态化运作。
3、加快服务贸易集聚发展。推动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文化服务、技术产品、信息通讯、检验认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推动云服务、数字服务、数字内容等领域开放合作。鼓励服务外包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支持企业承接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研发设计、检测维修、建筑服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培育创新环境,促进创新合作,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型升级。
(二)加快跨境金融发展,建设金融服务集聚区
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持续加大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实施资金便利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实现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承担更大的风险压力测试,加大金融服务创新、科技创新、监管创新力度,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
4、加快“环滴水湖金融街”建设。到2025年,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投资类企业和金融功能性机构(不少于500家)入驻,建设统筹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发展的国际金融枢纽。鼓励跨国公司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全球或区域资金管理中心等总部型机构。跨国公司设立的资金管理中心,符合条件的鼓励进入外汇等资本市场交易。鼓励国内各级各类企业集团在临港新片区设立跨境资金管理、资本运营等功能性总部型机构,打造离岸金融结算中心,抢占产业链和价值链高地。积极承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全国性功能平台,鼓励各级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在临港新片区设立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提升金融定价话语权。加快推进105地块金融机构集聚区及西岛高水平开发,凸显临港新片区金融集聚区的功能风貌,全力推动环滴水湖金融街建设。
5、推动跨境资金管理便利化。实施资金更加便利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鼓励金融机构参照国际通行规则提供跨境发债、跨境投资并购和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等跨境金融服务。探索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完善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建立本外币一体化账户体系,便利金融机构拓展业务。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探索“沙箱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大金融开放风险压力测试。建立适用于临港新片区发展的金融稳定评估系统,编制金融稳定指数,搭建金融风险信息共享平台。
6、提升新片区人民币跨境使用能级。推进离岸人民币结算,鼓励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构建专业融资租赁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备案入市。推动境内结算代理行向托管行转型,为境外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多元化服务。发展人民币利率、外汇衍生产品市场,推出人民币利率期权。进一步丰富外汇期权等产品类型。优化境外机构金融投资项下汇率风险管理,便利境外机构因投资境内债券市场产生的头寸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盘。
7、完善金融市场要素集聚功能。依托全国唯一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推进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提升期货市场国际化水平。加快进口原油等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建设,扩大现货离岸交易规模。推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联动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自主开展大宗商品质押融资业务、大宗商品现货和衍生品交易项下结售汇业务,按照国际通行规则为大宗商品现货离岸交易和期货保税交割提供基于自由贸易账户的跨境金融服务。
(三)大力发展高能级航运服务,打造全球航运枢纽港
围绕建设高能级全球枢纽港、增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服务供给能力,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创新商业模式、高端客户服务对象、全球服务范围、抢占价值链支配地位为导向,促进各类高端航运要素集聚,持续提高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打造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战场、高端国际航运的服务高地、现代航运文化发展的示范区。到2025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1500亿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400万标箱。
8、推动临港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发展。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海港空港集聚、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汇集等优势,加快高端航运要素集聚,提升全球枢纽港功能。依托浦东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发展临空航运服务发展区,依托洋山港、上海南港重点发展临海航运综合服务发展区,做到分工明确、功能互补,打响“中国临港航运”高端服务品牌。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在中转集拼、沿海捎带、国际船舶登记、国际航权开放等方面加强探索,进一步提高对国际航线、货物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以更大力度支持各类企业在临港新片区内开展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材租赁、船舶交易、航运争端解决、航运咨询、航运人才培训等高端航运业务。探索开展航运指数衍生品等创新业务,吸引专业机构集聚,进一步提升航运服务功能。
9、增强高水平全球航运服务供给能力。实施高水平开放的运输管理,推进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境、保税燃料油跨港区供应等制度创新,实现更高程度运输自由。进一步完善启运港退税政策,扩大实施中资方便旗船沿海捎带政策,在对等原则下推动外籍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以洋山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完善洋山港国际中转集拼服务平台功能,吸引海运中转集拼龙头企业集聚。建设国际航运补给服务体系,提升船舶和航空用品供应、维修、备件、燃料油等综合服务能力。推进集装箱堆场的电子化监管,推进提还集装箱环节箱体损坏、污染、灭失等保险产品开发和推广。推动浦东机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扩大航权安排,吸引相关国家和地区航空公司开辟经停航线。结合新冠疫情防控经验,扩大浦东机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点范围,拓展航空物流功能,加快航空货站建设,增强浦东机场世界级航空枢纽功能,推动货邮航运企业总部集聚功能提升。以洋山港、浦东机场、铁路浦东东站、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为载体,推动海运、空运、铁路、内河和公路运输多式联运,提升辐射度和集聚力。
10、提升特殊综合保税区业态能级。完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既有功能业态,用足用好政策,拓展保税研发、保税制造、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动能。大力发展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保税研发业务,推动“洋山研发”成为海内外人才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平台。积极引进高端加工制造企业,推动洋山保税加工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前沿产业集群急需的“卡脖子”技术、装备和材料等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培育壮大多层次全球维修检测业务体系,扩大船用发动机跨港维修试点业务范围和规模,推进跨境维修规模化运作。对境内制造船舶在“中国洋山港”登记从事国际运输的,视同出口给予出口退税,鼓励船舶管理龙头企业集聚。推进符合条件的外国船级社对“中国洋山港”内登记的国际航行船舶实施法定检验和单一船级检验,促进外国船级社实施有条件的法定船用产品检验互认,形成船舶检验领域的良性竞争。鼓励开展“两头在外”航空器材包修转包区域流转试点,鼓励飞机维修企业承揽境外航空器材包修转包修理业务,鼓励设立外商独资飞机维修企业。
(四)加快专业服务发展,打造专业服务高地
着力发挥专业服务对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集聚更高能级国际机构,提升专业服务业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优化专业服务结构、业态、模式等,基本形成结构优化、服务优质、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发展新格局,培育一批服务前沿产业、在国内国际上具有引领作用的旗舰企业,形成一批信誉度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品牌。
11、发展优质高效专业服务产业集群。鼓励国内国际知名公司在临港新片区设立服务临港产业集群、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研发、咨询、法律等专业服务机构,引导各类科研院所、研发机构、检验检测机构、法律仲裁机构、专业咨询机构等集聚,着力培育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功能,加快建设自由开放、高效便捷的专业服务示范区。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全球化服务网络,打造专业服务业试点区,支持企业通过新设、并购、合作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源、法律、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领域的开放力度。
12、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强化对专利、版权、企业商业秘密等权利及数据的保护力度,鼓励知识产权交易和流转,打造IP商业运营集聚区。鼓励企业开展高质量知识产权申请、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和运营。实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育计划,鼓励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技术评估、技术概念验证、技术投融资、国际技术转移等方面形成临港服务模式、创新临港服务产品、构建临港服务生态。建设临港新片区跨境技术转移交易平台,构建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网络,服务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促进提升技术转移服务水平。
13、加快汇聚创新创业载体平台。聚焦前沿产业,立足“卡脖子”和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环节的创新发展,加速引进各类研发机构落户临港新片区,打造高质量的科技和产业创新平台,提高临港新片区科技创新策源的重要作用。持续发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集聚作用,加快推进顶尖科学社区建设,加快引进世界级高水平研究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全力打造“世界顶级科学家”工程,汇集全世界最顶级、最高端人才团队和智力成果,加强源头创新,加速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建设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20余个高端创新研发、共性服务平台,吸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打造良好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对外开放,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鼓励专业细分领域的海内外重量级机构落户临港新片区,打造专业领域服务集聚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联手在临港新片区建立“人才蓄水池”,打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发挥临港大学城优势,大力建设海洋特色大学科学园区。持续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前沿产业集群发展,加大高能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全力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
14、打造科技金融融合发展良好生态。推动金融与科技联动发展,鼓励临港新片区创投产业发展,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扶持临港新片区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完善临港新片区引导基金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领效应,放大资金乘数效应。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覆盖范围,提高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规模,扩大受惠企业面。推进跨境科技金融服务,建设面向国际的科技金融市场平台。探索建立科技金融交易平台,推进科技金融衍生品创新,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鼓励开展金融科技创新,探索新兴技术在跨境科技金融领域的应用。
(五)推动信息服务快速发展,打造国际数据港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促进信息科技与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服务跨越式发展,提升信息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以核心技术突破和新兴应用拓展为抓手,强化对核心技术和高端环节的控制能力,加快培育基于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的现代信息服务和在线新经济。
15、全力提升数据贸易发展能级。加强顶层设计,打通数据通道,强化数据的综合利用开发。搭建数字服务体系,构建适宜数字贸易发展的软环境,培育良性生态环境。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经济转型升级,建设数字贸易交易促进平台,拓展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数字版权确权、估价和交易流程服务功能,以数字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电子商务、在线旅游、数字文学、在线广告等重点领域为先导,建设数字内容和产品资源库,探索形成高水平的跨境数据流动开放体系。推进国际数据港、跨境数据流动实验室的建设。集聚一批引领数字贸易发展、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数字跨国公司;培育一批国内本土发展潜力巨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独角兽级创新企业,不断扩大数字贸易企业规模,提升数字贸易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数字贸易创新市场主体,深化云服务、数字服务、数字内容等领域的开放合作,建设数字贸易企业合作生态圈。
16、创新信息服务生产生活。增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新技术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方式,推动服务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多样化。推进信息技术与前沿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先进制造业。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与临港新片区的高端产业发展、现代生产制造、商务金融贸易、文化娱乐消费、文化教育健康、现代物流流通、智能网联出行等深度融合,为培育消费新需求、打造经济新引擎、营造产业新生态、催生发展新模式赋能助力。在基础软件、人工智能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信息消费、网络安全等领域,形成一批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独角兽”、“领头羊”企业。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推进各类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建立以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核心的风险防控体系。
(六)推动有温度的商文体旅服务业发展,打造城市会客厅
结合临港新片区丰富的商文体旅等资源优势,打造产城融合现代化新城所需的高品质生活配套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品质、丰富城市功能,进而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到2025年,旅游接待达到1000万人次/年。
17、提升跨境高端购物业态。对标迪拜、新加坡等自由贸易港的商业消费模式,借助临港新片区保税、跨境及交通等优势,打造主城区面向海外、辐射长三角、影响全国的高端消费集聚区,不断扩大国内消费吸引力,持续扩大境外游客离境和入境消费、境内公民海外消费回流。改善社区商业布局,提升商业业态品质,加快形成便利百姓、惠及民生的商业零售服务网络体系。
18、打造海派文化都市品牌。加快高端文化产业发展,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领域领军企业落户临港新片区。加快影视产业发展,打造影视工业4.0实践区。鼓励演艺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综合场馆建设,鼓励举办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活动繁荣演艺市场。鼓励海内外文创产品、艺术品交易,打造全球文创产品、艺术品展示拍卖交易平台。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打造创意设计中心。拓展版权开发保护,建设版权贸易基地。鼓励文化装备产业发展。
19、推动国际旅游城市、体育名城建设。加快国际旅游、体育产业发展,鼓励海内外资本投资开发具有临港新片区特色的体育、旅游设施和服务产品。加快集聚旅游、体育产业链上下游标杆性企业,提供高效能公共智慧服务,建设活力、开放、精致、生态的休闲旅游与体育产业集聚区。高水平、高质量开发上海天文馆、冰雪之星、海昌海洋公园、中国航海博物馆、滴水湖、星空之境等资源,打造国际化城市地标。结合前沿产业集聚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鼓励举办高能级、高品质的旅游活动、节庆活动。加快开发特色主题游览线路,吸引海内外游客,形成国际旅游目的地。丰富出境游境外目的地资源,鼓励外资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外商独资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鼓励国际级、国家级体育机构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各项体育赛事、论坛和训练活动。
20、集聚高端健康医疗服务发展。鼓励中外医学技术交流和发展,完善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管理,鼓励优秀外国医师来临港新片区提供医疗服务。完善来临港新片区就医清单管理机制,为境外人员就医提供出入境便利,鼓励开发跨境医疗保险产品。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加快引进重大医药、高端诊疗项目,补齐生命科技产业园诊疗服务功能,推进医疗科技领域项目国际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在临港新片区开设高端医疗机构。建设国际医疗服务集聚区,支持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发跨境医疗保险产品,开展国际医疗保险结算试点。
21、推动高端会展经济发展。加快现代会展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会展、论坛等在临港新片区建设和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对标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国内顶级论坛,对接世界顶尖科学资源,推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提升影响力和显着度。鼓励境外机构试点独立举办经济技术展览会,增强会展市场活力,推动会展服务向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加快上海临港国际会议中心建设,鼓励海内外资本投资建设高标准会展设施,提升临港新片区会展产业能级。加快集聚会展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全力打造临港会展产业高地。
五、重点布局
结合临港新片区未来发展空间布局,强化重点服务业集聚区的示范引领,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业态高端、能级突出、功能集成的发展示范区,建设服务业开放创新的新高地,打造服务经济新的增长极。
1、跨境金融、新型国际贸易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105区域为重要空间载体,以“全域统筹、区域联动、生态宜居、高端集聚”作为建设要求,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开放型制度体系政策优势,重点集聚发展跨境金融、新型国际贸易、数字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持续提升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
2、专业服务业集聚区。以103国际创新协同区为重要空间载体,建设顶尖科学家社区等功能板块,与临港大学城联动,与临港前沿产业集群协同,重点集聚发展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以临港新片区产业技术创新带等区域为发展载体,持续推进第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加快形成围绕临港新片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提供研发、设计、营销等高水平高附加值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3、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开放型经济优势,充分挖掘交通、区位等优势,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为重要空间载体,持续提高对国内国际人流、物流、价值流、信息流等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提升拓展全球综合枢纽港功能。
4、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生活服务业集聚区。以101区域为重要空间载体,打造凸现临港新片区特色的商、文、体、旅、康等生活性服务业集聚、生活休憩功能复合的国际化现代化综合社区,形成“要休闲,到临港;要生活,住临港”的良好口碑。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服务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协调重大政策、研究重大问题、沟通重要信息,构建畅通高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形成推进合力。
(二)营造良好环境
加快推进法制建设,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推动“放管服”改革,深化“一网通办”,多措并举孵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政务服务赋能提效。推动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税收政策落地,完善财政、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体系,打造发展福地。
七、其他
本实施意见,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另行制定发布。
本实施意见,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

临港新片区产业地图详解

今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港保持全球第一目标未变



来源:澎湃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