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城市向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起攻坚 深圳该如何突围?
当2012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首次被提出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春宇并未预料到这一概念如今会大行其道。
作为这一概念的提出者,张春宇及其团队后来协助推动其写入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如今,已有包括深圳、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宁波、舟山在内的七大城市向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起攻坚。
在受访专家看来,七大沿海城市中,以上海、青岛等为代表的老牌海洋城市,与以深圳、宁波等为代表的新兴海洋城市同台竞技,尽管目标都是探索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但各有各的优势,探索路径也将不尽相同。
张春宇表示,上海在某种程度上已属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而靠近南海的深圳亦颇具发展潜力。深圳要脱颖而出,必须要借助深圳相对完整的海洋产业基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香港高度发达的现代海洋服务业。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安然对记者分析,深圳“突围”一方面要利用好自身科技转化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用好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优势。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速
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据近日发布的《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8.9万亿元,十年间翻了一番,海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内生动力也在不断增强。
在此大背景下,我国沿海城市开始不断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发力。记者梳理发现,部分国内沿海城市自今年以来相继推出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或方案。
今年3月,浙江发布《2020年海洋强省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提出在宁波、舟山分别启动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规划建设。
4月,大连与上海也同步释放信号。大连明确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五大核心任务及阶段目标,上海或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列入“十四五”规划。
5月,青岛举行经略海洋攻势推进情况质询会,明确提出将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确立为今年的目标。
为何七大城市均剑指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张春宇对记者分析,这得益于国家对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给地方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做了铺垫。一方面有的城市已经具备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一方面有的沿海城市自身发展需要一个更高的定位和目标。
但他也强调,由于各城市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各不相同,不同城市在探索海洋领域发展的路径也不尽相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科技、服务、金融甚至海洋治理,上述七大城市未必要着眼综合,而应该做出自己鲜明的特色。”
安然也认为,目前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七大城市中,无论是从经济基础还是区位优势看,各自均有侧重和分工。上海、深圳一个是全球化城市,一个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中国纳入全球的一个节点。青岛、大连、天津作为老牌海洋城市,需要在国家大棋局中找到明确定位。
“以深圳为例,其同时毗邻港澳又面向南海,如果可以联动港澳,就足以撬动更多资源。显然,其他城市有各自的侧重点。”安然说。
“科技+湾区”助推深圳
与老牌的青岛、天津等城市相比,无论是海洋经济规模还是海洋科技领域,深圳并不占优势。中央为何提出在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安然认为,深圳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短板明显,但优势也相当突出。由于早期缺少科研院所布局,深圳在海洋技术领域和海洋人才储备方面长期处于劣势,但深圳的优势体现在市场化与资本两方面。
“很多上海、青岛等团队的技术专利成果,最终都是在深圳落地、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这说明,深圳正是充分利用了更加成熟的市场和深交所带来的资本优势,弥补了在人才和研发方面的技术劣势。”安然说。
张春宇则认为,深圳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方面更具典型示范意义。深圳像大多数沿海城市一样面临土地资源不足、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在探索产业高端和集约化方面有示范效应。
深圳的优势还在于区位,其既紧邻香港这个对外联络的基点,又是南海周边的特大城市。“这将成为深圳未来最大的竞争力优势。”张春宇直言。
尽管深圳发展海洋经济存在短板,例如海洋经济发展与整体实力仍不匹配,海洋科技力量仍然薄弱,海洋领域人才缺乏等。但在张春宇看来,这属于动态劣势,可以后发弥补。
“人才是一个动态化因素,一些科研人员最大的苦恼就是研究成果得不到市场应用,而深圳的市场活力可以帮助其产业化,这对科研人才是很大的吸引力。”他判断,或许5-10年后深圳会成为海洋人才的高地。
事实上,深圳在人才储备方面找到了突围之道。深圳目前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主动出击,吸引大量应用型人才集聚深圳;一方面,先有产业再组建研发,由产业需求引领科研资源。
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在历次人才竞争中都颇为突出,尤其是在吸引应用型人才方面表现明显。相关知情人士也表示,深圳按程序组建的海洋大学,也将从深圳当地海洋产业的实际需求出发。
安然认为,深圳要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中有所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发力,分别可以总结为“科技经”与“湾区策”。深圳产业配套和金融支撑能力强,可以加强在科技转化方面的能力,还要用好粤港澳大湾区政策,联动港澳与深圳形成优势互补。
“深圳有创新意识,更愿意接纳新的东西,这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张春宇则认为,相比政策加持,还要看深圳本身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创新能力。
●中央发布万字指导意见推进西部大开发 将加快培育现代海洋产业
●深圳超级中心,1.17平方公里未来城市来了!13个新地标曝光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