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些世界名画,让人不得不赞叹巧妙的构图

2017-11-01 申思 法律天使

说起令人感到惊艳的绘画构图,肯定绕不开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作品。事实上,许多近现代的绘画构图方法,都是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成果为基础,然后逐渐演变发展出来的。这里就给大家分享一些文艺复兴大师的传奇作品,构图可以说是各有各的惊艳。

1. 透视法构图

代表人物:马萨乔

马萨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奠基者,他将“线性透视法”原理运用到绘画中,从而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逼真的三维空间感。

马萨乔,纳税钱(湿壁画) 约 1425 年

佛罗伦萨布兰卡齐礼拜堂

这幅《纳税钱》所表现的是一个《圣经》中很少被采用的主题,收税人在古罗马的迦百农城门口拦住耶稣,向他索要税银。耶稣指示圣彼得去加利利湖边,在鱼的口中找到半个银币,支付给收税人。马萨乔将这个情节划分为三个部分,中间是收税人索要税银;左边是圣彼得在湖边寻找银币;右边是圣彼得将银币上交。这个少见的主题可能影射了当年罗马教皇同意向国家缴税的举措,并暗示了佛罗伦萨人的主要财富来自海洋贸易。

在中央画面里,马萨乔打破了以往绘画中把人物僵硬地呈现在前景的方式,而是让耶稣的门徒们自然而紧凑地围拢在一起,右侧的建筑物又加深了这个空间的体量。同时,马萨乔增强了对光源位置的表现,使得画面中的光由画面外一个确定的位置发出,这不仅展示了光线本身的自然属性,也通过阴影增强了人物的体积感。

纳税钱 局部

这幅画最令人瞩目的,是“单一灭点透视法”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垂直于画面的直线,在延伸后都倾斜相交于耶稣头顶,这种科学的测量方法使画面获得了精准的三维立体感。在古罗马庞贝古城的壁画中,我们曾领略过这种令人着迷的错觉技法,然而在古罗马帝国覆灭之后,这项亚平宁绝技就消失在了中世纪漫长的黑夜中。正是在马萨乔的笔下,这项消失千年的构图技法又得以重见天日。

纳税钱 单一灭点透视效果

尽管马萨乔在 27 岁的时候英年早逝,并没有来得及亲手指导任何学生,但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了整个文艺复兴时代所有画家必须临摹的典范。

更多内容请看:《名画故事 14 | 透视神技——天妒之才马萨乔》

2. 幻景式构图

代表人物:曼特尼亚

曼特尼亚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代表人物,他习惯于将视角放低来创造恢弘的纪念碑式效果。他最大的创举,是发明了一种从下向上看的天顶透视画法,后人称其为“幻真式天顶画”。

曼特尼亚,婚礼堂天顶画(湿壁画) 约 1474 年

曼图亚总督府

这是文艺复兴画家第一次尝试用从下向上看的视角来装饰天花板,这种超前的表现手法直到巴洛克时期才大为盛行。抬头望去,观众似乎成为了被看的对象。被强烈的透视法所描绘出的一群小天使正微笑着向下张望,他们身旁的孔雀是罗马神话中朱庇特的妻子朱诺的象征,代表着对婚姻的见证和守护。在这个作品中,曼特尼亚已经超越了所有曾经存在过的错觉艺术,将透视法的可能性推向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高度。

婚礼堂天顶画 局部

这种令人产生幻觉的天顶画法,在巴洛克时代的罗马才真正流行起来,因此曼特尼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超越时代审美的天才画家。

更多内容请看: 《名画故事 18 | 终极视角——灵异大师与幻觉高手》

3. 几何学构图

代表人物:达·芬奇

达·芬奇精通几何学和人体解剖学原理,能够用黄金分割等法则来创造完美比例。他的作品反映了文艺复兴盛期将科学和艺术融合在一起的时代主旋律,在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达·芬奇,岩间圣母(木板油画转移到画布) 约 1485 年

巴黎卢浮宫

作品表现的是耶稣一家在逃亡埃及的旅途中遇到施洗者约翰的场景。达·芬奇将这次偶遇安排在一个怪石嶙峋的荒山野岭之中,圣母位于画面中央,她右手扶着小约翰的肩膀,左手悬停在小耶稣头顶,目光温柔而暧昧。一位身披红色斗篷的天使用手指向正在作揖的小约翰,头却转过来看向观众。天使身旁的小耶稣则用一个祝福的手势做出回应。

达·芬奇将人物安排在一个金字塔形的构图当中,实现了画面的稳定与平衡。而人物间相互关联的动作与神态,不仅使他们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整体,更是传递了复杂的内在情绪。朦胧的光线和阴影使人物的轮廓变得柔和,也使景色变得含蓄而微妙。这种空气透视法的创造性运用带来了一种感官上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就是达·芬奇作品中神秘感的来源。

岩间圣母 金字塔构图

当这幅作品完成的时候,达·芬奇与委托方就作品最终价格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大神”毕竟也是要吃饭的,在漫长的讨价还价期间,失望的达·芬奇把作品卖给了更识货的买家,老东家得知以后拿着合同来找他算账。“大神”毕竟是“大神”,也不知是从哪又变出一幅长得差不多的作品交了差。这也就是为什么《岩间圣母》除了在巴黎卢浮宫之外,还有一个伦敦国家美术馆的版本。到底哪一个才是原版,到现在依然还有争论。

更多内容请看:《名画故事 19 | 天降神迹——宇宙洞察者达·芬奇》

4. 灵感性构图

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反对达·芬奇的数学构图法则,他主张艺术家用自己的眼睛来测量,不受任何法则的束缚。

米开朗基罗,创造亚当(湿壁画) 约 1508-1512 年

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

画面左侧斜倚在地面上的亚当刚刚从泥土中被唤醒,他全身赤裸,显露出健硕的肉体。在他面前,上帝以白色须发的长者形象腾空出现,他巨大的斗篷翻飞如赤色的火焰,威风凛凛。上帝伸出右手,将灵魂传递给醒来的亚当。而他左手怀抱的女子,很可能是圣母玛利亚,圣母膝下的婴儿,则是即将为亚当的堕落而肩负起拯救人类使命的耶稣。

创造亚当 局部

米开朗基罗把自己的雕刻理想注入到了壁画的创作中,将人物的造型艺术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从泥土里诞生的亚当,如同大理石中被雕琢出的古希腊英雄,在地面上有力地支撑起自己的身体。而上帝也被赋予了人类的躯体和形象,他飞翔的姿态有着古希腊神话般的浪漫意境。同时,米开朗基罗一改传统的直线构图方式,而是使亚当身体的凹进和上帝斗篷的突出形成一种曲线形的互补。两根即将触碰的手指成为了画面的视觉焦点,将整部作品的精神力量汇聚到一起,仿佛见证奇迹的时刻就在这分秒之间。

更多内容请看: 《名画故事 20 | 地上最强——岩石碎裂者米开朗基罗》

5. 世界全景构图

代表人物:阿尔特多费尔

阿尔特多费尔是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风景画大师,他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实地风景画”,使绘画的意境第一次变得异常开阔和宏大。

阿尔特多费尔,伊苏斯之战(木板油画)约 1529 年

慕尼黑老绘画博物馆

这部作品的宏大格局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力,它所描绘的不再仅仅是地表风景,而是宇宙奇观。画家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与波斯国王大流士的一场史诗对决,安排在雄奇壮阔的天幕之下,高处俯瞰的视角使人物变得密集而渺小。远景中是地中海与塞浦路斯岛的奇观,太阳与新月在空中对峙,地平线呈现出弯曲的角度,几乎使人感到地球的转动。一块饰板悬浮于空中,讲述着这场战争中亚历山大大帝的辉煌战果。

伊苏斯之战局部 逃跑中的大流士

伊苏斯之战局部 地中海与塞浦路斯岛

画家处理密集人物细节特征的技巧可谓史无前例,令人叹为观止。战士们身穿 16 世纪样式的战甲而非公元前 4 世纪的真实样貌,表现了借古喻今的含义。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战胜了入侵维也纳的土耳其人,赢得了一场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方对决。震撼人心的宇宙奇景在哲学层面上升华了自然界的存在性,引发了人们对世间轮回与时空永恒的思索,魔幻般的景象也惊人地预示了几百年后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崛起。

更多内容请看: 《名画故事 28 | 乱世风景——苦乐二老与河畔新锋》

6. 反转式构图

代表人物:阿尔岑

阿尔岑是北方文艺复兴时期“安特卫普画派”的代表人物,他最大的创举是将食物之类的静物素材放在前景中予以突出展示,使人物和故事情节退居到背景中,导致了一种“反转式”的新颖效果。后人将他称为最早的静物画家。

阿尔岑,肉铺与圣家族行施舍(木板油画)约 1551 年

罗利北卡罗莱纳艺术博物馆

画面前景中是一间堆满食材的肉铺,琳琅满目的食物在极其写实的描绘中显得诱惑十足,新鲜的猪排、火腿、香肠、牛肉、熏鱼、黄油、芝士以及椒盐饼被悬挂或摆放在桌面上,占满了画面的主要部分。而在背景中,则隐藏着一个叫“逃亡埃及”的宗教主题,表现的是耶稣一家为了逃避犹太人统治者希律王的迫害而逃往埃及的故事。圣母的丈夫约瑟牵着一头毛驴,圣母则伸手将一个面包施舍给路边的穷人。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画面右边的一间酒馆中大吃大喝的人群,酒馆门口堆满了吃剩的生蚝壳,这象征着人类无节制的性欲。右上角一块木板上有一句佛兰芒语告示,大概意思是“前方 800 米土地待售,无限购政策”。这体现了当时尼德兰经济的繁荣,也暗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堕落。

肉铺与圣家族行施舍 局部

阿尔岑将尼德兰绘画中传统的静物元素突出表现在前景中,成为了作品的主体,以一种最直观的形式展现了尼德兰人物质生活的富足。画家用“反转式”的构图将主题人物放置在了背景中,为世俗场面提供了隐秘的精神支撑。而这种“反转”也使人们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平衡开始被打破,拜金逐利、放纵享受的潮流已然不可阻挡。

更多内容请看: 《名画故事 30 | 重生之港——风流学痞和反转导师》

7. 变形式构图

代表人物:格列柯

格列柯是文艺复兴后期的西班牙样式主义画家,出生在希腊克里特岛。他将故乡的拜占庭艺术理念、威尼斯画派风格和样式主义潮流杂糅在一起,带来了不均匀、不稳定、不和比例的创意式构图,启发了大批现代艺术家。

格列柯,揭开第五印(布面油画)约 1608-1614 年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幅不完整祭坛画的残留部分,描绘了《启示录》中令人感到恐惧的末日景象。福音书作者约翰站在画面的左侧,他如同着了魔一般高高地举起双手,抬头仰望着天国。在约翰的身后,几位赤身裸体的殉道者从天使手中接过象征救赎的白衣,并大声呼喊着祈求上帝惩罚地上的有罪之人。人们头顶的天空中,乌云在狂风里剧烈地翻滚着,末日的号角即将吹向,最后的审判即将到来。

揭开第五印局部 圣约翰仰望天国

在这部魔幻之作里,格列柯冲破了所有自然主义的法则,违反了一切线条与色彩的原理。他将构图变得不均匀,人物也被肆意拉伸,夺目的色彩与闪烁的光影让整个空间处于濒临破碎的边缘,夸张和扭曲的姿态令人心绪不宁却又着迷不已。

格列柯将“威尼斯画派”与“样式主义”的风格进行了大胆的杂糅,使这幅画里具有着丁托列托的空灵邪魅、委罗内塞的炫彩缤纷,以及帕米尔贾尼诺的变形魔术。甚至还有古老而神秘的拜占庭记忆,和热血而奔放的西班牙情怀。

其中,格列柯对人体和空间的这种拉伸变形处理,启发了三百年之后现代艺术领域的很多重要画家,比如立体主义先驱塞尚就在他的作品中获得了灵感。格列柯这位希腊裔西班牙人,堪称文艺复兴时代最惊艳的鬼才构图大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