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媒观 | 看看香港本土网媒的生存励志贴...都别说自己苦逼!

2015-07-22 腾讯传媒 全媒派

这几天,《香港纸媒的几种死法》一文引起关注。说到香港媒体,大家以往的印象是新锐、犀利、商业化、接轨国际,然而这两年却呈现颓势,这既有纸媒衰落的因素,也与社交媒体、国际竞争和“社会政治化”有关。今天,我们不再去深究香港纸媒的衰落,转而去看香港的新兴网络媒体如何发展。或许,可以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真实、艰巨却又可以在石头缝中求生存的香港媒体生态,也会找到香港媒体新的方向。




本文由腾讯旗下产品“全媒派”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quanmeipai0321@qq.com。


2013年,时任星岛新闻集团行政总裁的卢永雄决定离职。此前,他的年薪是900万。离开以后,卢永雄饶了一大圈,和前东家星岛集团一起,成立了“巴士底报有限公司”,并推出名为“巴士底报”的新闻网站。这次,他们打出的旗号是“数码媒体革命的探路者”。



“巴士底报”创办人卢永雄


1
网络媒体商业化乏力“香港太小了”


“巴士底报”由卢永雄和合伙人集资1500万成立。网站创立后,卢永雄面对的头等难题,就是如何“商业化”。“海外门户例如赫芬顿邮报、商业内幕都有他们自己的独特风格。香港规模太小,所以这种慈善模式很难运作下去,我想把巴士底报的经营模式商业化。”



“巴士底报”网页


然而,和赫芬顿邮报一样,尽管“巴士底报”尝试了多种增加收入的方式,但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收支平衡。


“巴士底报”现有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广告投放,但香港广告商目前还不足够信任网络平台,并未大举进入网络媒体。而且,网络媒体由于受众的特点,目前承接的多为食品、美容等普通消费品广告,很难接到汽车、奢侈品等大型广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除了广告收入,成立网络商店和组织研讨会也能为网络媒体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只是杯水车薪。


卢永雄曾为“巴士底报”设下3年内达到收支平衡的目标,目前仍未反转。


今年以来,“巴士底报”等香港新兴网络媒体意识到,最可行的商业模式或许是付费提供高品质的新闻内容。为此,“巴士底报”开始借鉴《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海外媒体的付费墙模式。


同时,为了解决由于资金短缺而无法开展原创新闻的困境,“巴士底报”也计划尝试和独立记者合作,并在新闻众筹平台WeREPORT上众筹采访资金。



WeREPORT新闻众筹平台


2
非盈利网络媒体生存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除了“巴士底报”这类采取商业盈利模式的新兴网络媒体,香港还有一批非盈利的网络媒体,这类媒体在解决资金短缺、采编队伍不足等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存观。


“立场新闻”是于2014年12月成立的非盈利性网络媒体,运作模式类似于赫芬顿邮报,“在既有的传统新闻的基础上,收集、组织、策划、再推送到读者眼前”。


“立场新闻”被香港一部分社会人士作为发表意见的媒体平台,具有较强的动员和说服式传播特征。



“立场新闻”网页


作为非盈利性媒体,“立场新闻”在网站中声明:已通过信托安排持有“立场”股权,若有经营盈余不会派发,并接受公众不附带条件的捐款,只用于传媒采编工作。


辅仁媒体则通过创意共享的模式,一方面开辟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另一方面试图节省大量稿费。所谓创意共享,公民可以投稿给辅仁媒体,但是投稿仅为授权刊登,此外版权全归作者,辅仁媒体还鼓励作者将同一篇文章再投稿至其他报馆甚至出书赚稿费。这种“创意共享”的方式不再强调媒体对稿件的绝对所有权,既保证文章来源的广泛与充足,也减少了大笔稿费支出,有些作者再次发布文章时,还会提及曾在辅仁媒体上发表,也为辅仁媒体做了宣传。这么看来,可谓是“一箭三雕”。



辅仁媒体网页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辅仁媒体仍然因为资金不足,在官方网站声明“我们的资金流仅足以聘请一名全职员工及象征式发稿费”。


3
脑洞大开的“生钱计划”


为了摆脱收支不平、捉襟见肘的困境,还有一些新兴网络媒体开始贡献脑洞。“热血时报”推出了“热血主播育成计划”,观众认为哪位主播表现出色,可通过Paypal赞助该主播。这个计划可激励主播提高节目质量以获取更高的赞助,而“热血时报”也会抽取赞助款项的30%作为行政及制作费用。


网站“破折号”则在三周年之际,推出“梦想基金”计划,读者可以通过Paypal捐款给喜爱的作者。



“热血时报”的“热血主播育成计划”


4
自由记者的众筹之路比想象惊喜


2014年起,众筹之风吹遍全球。香港网络媒体又新兴了一种集资方式——众筹。更多的自由记者找到了自己的平台。


今年5月初,居港的英国记者Tom Grundy和专栏作家Evan Fowler在众筹平台FringeBacker发布了他们的项目——为英文媒体HKFP(Hong Kong Free Press)筹集15万港元的启动资金。仅仅两天,他们就达到了目标,而到集资结束时,他们已筹得58.8万港元。


Tom表示,众筹大部分的金额来自500元以下的独立捐款。这么快就达到筹集目标,而且捐款多为小额独立捐款,体现出大众对于英文网络媒体的渴求。香港的英文媒体长期被《南华早报》垄断,而在网络媒体领域,更是罕见英文媒体。“这个平台,属非牟利,我们会将获得的资金,投放回去,这里没有股东,也没有商业压力要谋求利益。这是为了填补中文和英文新闻之间的缝隙,因为这会是完全本土的香港新闻。”


HKFP目前有8个记者,Tom 指出,众筹款项主要用于记者薪酬,原先目标的15万港元(约合12.02万元人民币)足够HKFP运作两个月。每筹得额外的5万港元(约合4.01万元人民币),即可支持HKFP多运作一个月。


Tom Grundy还表示,当HKFP运作一段时间后,便会开拓更多收入来源,例如会员付款订阅、广告收入及稿费收益,也会继续通过筹款或群众集资,众筹营运经费。



HKFP主页


除了Tom Grundy和Evan Fowler,TVB前记者吴晓东也是一位想走众筹之路的媒体人。面对“主流媒体和网媒花大量时间争夺煽情故事和忙于更新你有我有的即时新闻,以满足广告客户渴求的点击率”这种畸形的新闻现状,吴晓东决定成立一间“属于香港人的通讯社”FactWire(事实传真通讯社),就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作调查跟踪报道。


6月30日,吴晓东在众筹平台FringeBacker上发布了自己的计划,希望能用60天时间筹集300万元,以应付通讯社一年的开支。在这一年中,他将免费把深度采访的报道提供给香港和海外各媒体,倘若有骄人成果,一年后向各媒体收费。FactWire将不接受广告,也不接受大额投资。



FactWire的众筹页面


众筹之路还在脚下,但从现有案例看,只有切实满足民众的新闻需要、填补新闻空缺的媒体众筹计划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5
香港纸媒死了新兴网媒怎么活?


除了钱的问题,陷入困境的香港媒体人还有哪些绕不开的难题?一是如何让新闻拥有互动性,二是如何吸引香港年轻人。


香港媒体人林日曦说,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新闻重要的不再是“中英文那种宏观的语言,而是你对新闻的处理方式,能否令人笑令人哭令人有共鸣,有没有下一步的行动,share到自己的Facebook继续讨论”。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新闻的“爆点”与“互动性”变得无比重要,会决定他们的阅读量和关注度。


其次,网络媒体的市场定位为年轻人,正如卢永雄所说,“年轻人不喜欢看新闻,但是这更多是和新闻呈现方式有关”,他希望把偏爱电视剧和电脑游戏的年轻人吸引到新闻中来。比如,近年《苹果日报》积极转型,大推“动新闻”App,该App长期排在香港的手机软件下载榜前列位置,“吸引大量的年轻人,效果也可观”。



《苹果日报》动新闻App界面


但目前看,香港年轻人获取信息更扎堆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小规模资本运作的媒体是否有独特的气质吸引年轻人,又是留给卢永雄等人的巨大难题。



回复GS看 全球顶尖财经媒体报道股市的4大创新模式!

回复XL看 希腊被全世界嫌弃,希腊媒体也蛮衰摧的



回复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外媒转型 | 突发事件 | IP | 代码 | 传媒股 | 新闻毕业生 | 哥大女 | 媒体App | 数据报告 | 腾讯新闻 | 综艺 | 媒体人生存 | H5 | 可穿戴设备 | 新闻编辑室 | 新闻实习生 | BBC | Quartz | 航拍 | 普利策奖 | 媒介广告 | 报业转型 | 移动采编 | VICE | 传媒资本 | BuzzFeed | CNN | 社交媒体 | 新闻伦理 | 新兴媒体 | 交互新闻 | 纽约时报 | 摄影报道 | 数据新闻 | 全能记者 | 在线视频 | 赫芬顿邮报 | 招聘 | 广电

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