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观 | 创业公司的12种花样死法
你肯定已经听够了有关创业公司的各种神话、传奇、逆袭!呵呵,今天来点清醒药吃吃。看在今年第二季度死掉的创业公司,学“昔日创业帝”的12种“花样死法”~~o(>_<)o ~~
本文由腾讯旗下产品“全媒派”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quanmeipai0321@qq.com。
“对于大多数创业公司来说,不存在消不消亡的问题,只存在何时何地消亡的问题。”
在今年第二季度,有四家公司死于资金链断裂。而资金链的锻炼,往往发生在创业初期。根据CB Insights的调查,有超过一半的创业公司在融资100万美元之前就倒闭了。
死法1:被团队内耗玩死
代表公司:GuGo
GuGo在创立时斗志满满,励志做“以社群为中心的社交平台”。简单来说,在这个平台上集成了社交功能、电商功能,同时还可以充当一个发起本地活动的论坛。
但很可惜,GuGo还是倒闭了,尽管创始人Jason Sherman表示,在运营理念上GuGo没有任何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了呢?
有业内观察人士揭秘,是GuGo“创始人的内斗吓跑了投资人。”
原来,创始人之一的Sherman是业务专家,他负责了公司几乎全部的工作,而却仅仅持有50%的股份。这让他大为不满,和另一位创始人之间的“撕逼”不断升级。
这种内耗被投资人看在眼里,便暂缓了对GuGo的融资。遭遇资金匮乏、创业团队离心的GuGo,没有挣扎多久就宣告破产。
死法2:活活被自己“浪漫死”
代表公司:Allmyapps
Allmyapps建立之初瞄准了Windows PC的应用商店,该公司希望能够让用户更加容易地发现、安装和更新PC软件。不过这家浪漫的法国创业公司并没有打动太多的投资人,在投资人眼中,Window环境下接入应用的方式已相对固定。甚至有人表示:“这是使用PC的基本技能”。
2014年年底,Thibauld把他的推特简介改为了Allmyapps的前任CEO,不过即便是出售公司也不能挽救Allmyapps失败的命运。在个人的博客中,Thibauld遗憾地表示,“Allmyapps的命运不过是大多数创业公司的命运。”
死法3:被融资虐死
代表公司:wattage
初创公司wattage把自己定位在硬件型专业公司,旨在为普通用户定制个性化硬件设备。不过,实际上鲜有投资人对Jeremy Bell的项目抱有持久的兴趣,在精明的投资人眼中,这些硬件型创业公司往往还没盈利就已倒闭。
Wattage的创始人Jeremy Bell在博客中很直白也很忧桑地说:“团队非常轻松地花光了所有的现金。”
对此,Bell不得不尴尬地解释:“保守的投资人不愿意对新兴市场投入过大的资金。”言下之意,是投资人扼杀了wattage的未来。(投资人:怪我咯)
死法4:没经验早早饿死
代表公司:Bluebird
Josh Simmons一手打造的科技创业公司Bluebird,励志为用户提供开放源软件和模板。他们的思路和模式,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同时被认为是可执行的。
不过很可惜,Josh Simmons是名菜鸟创业者,缺乏从业经验以及对财务管理的敏感度。创业计划并没有经过太多深思熟虑就匆匆上马,一切都是兵荒马乱的。而投资人的不感冒和资金匮乏则成为“压死小羊”的最后一根稻草。Bluebird还没交出一份答卷,就已经黯然离场。
除了上面这些直接倒在起跑线的初创公司,很多拿到天使轮、A轮、B轮的创业公司就可以松一口气?图样图森破!
死法5:理工男被自己“蠢”死
代表公司:Lumos
三位印度小伙合伙创立了Lumos,起初他们把目光瞄准了物联网蓝海,试图推出自己的智能电子开关。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过高地估计了智能设备的能力,同时也低估了将头脑中的设计付诸实践的艰辛。”
在Lumos担任COO的Yash Kotak在公司倒闭后,写了一篇博客讲述团队物联网创业的经历。他表示:“通过五个月的艰辛劳作我们才发现,我们弄出来的产品根本无法应对市场。”在Yash kotak看来,Lumos的项目从开始就注定了结局。(心疼)
很显然,Lumos在推出智能设备之初并没有对产品的定位做充分的调查:目标用户到底在哪里?市场的容纳度有多少?几位技术出身的理工男根本没有太多考虑这些。
此外,Lumos团队也低估了硬件产品的制作难度,他们设想之初是将来能包办家庭生活的一切设备,而实际创业中,一个智能开关的项目就击垮了这家年轻的公司。
死法6:被大公司捆绑死
代表公司:Fastr
Fastr是一家为“whatsapp”提供客户服务的创业公司。他们负责将企业号与各类资讯平台连接起来。表面来看,Fastr拥有了一切优质创业公司该有的要素:合理的创业理念、优秀的创业团队、稳定的合作对象。
你很难相信:杀死Fastr的恰恰是“活得太好了”。该公司的创始人发现,离开“whatsapp”这棵大树,Fastr很难获得其他业务。换而言之,Fastr丧失了市场竞争能力,而这一点与创始人最初想做独立应用的梦想格格不入。“我们有业绩、有合作、有技术。但是我们成为了大公司的一部分。”Fastr团队如是说。
死法7:被“草履虫式”的简单逻辑害死
代表公司:BitShuva Radio
把网络电台作为自己创业的项目,BitShuva Radio创始人Judah Himango坦言,这纯粹是出于意外。在此之前,他曾经设计过一个传播宗教音乐的网络电台,并获得了一点小成功。“并未投入太多的营销,客户就主动上门联系,这看上去是一条绝好的商机。”Judah Himango被突然撞上门的幸福乐坏了。
不过,在实际运营BitShuva电台的时候,Judah Himango发现创业与之前的私人电台完全是两回事。面对市场的剧烈竞争,风格小众的BitShuva很快就落入下风,未做太多挣扎就走到了尽头。
面对这次失败的创业历程,Judah Himango在自己的博客中总结了三点意见:
1、永远要保持产品在市场中的新鲜度,你很容易就被别人掩埋;
2、创业意味着你需要了解技术之外的事情,比如市场,你不能简单以为自己就是个程序员;
3、创业是商业行为,而不是个人娱乐。
死法8:被大竞争对手逼死
代表公司:Udesign
UDesign在创立之初,希望做一家时尚的科技公司,他们希望建立一个平台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来定制服装。新奇的理念很快得到了投资人的垂青。
不过在实际运营中,UDesign团队发现市场的竞争强度远远超过他们在创业之初的设想。面对几乎已经饱和的电商市场,团队不得不在宣传视频和模特上花费大量的经费以维持UDesign的曝光度。
不过种种的努力最终走到了尽头,短暂的尝鲜之后,用户选择回到传统的电商平台,那里有相对低廉的价格和完善的交易系统。而这些都直指UDesign的先天不足。
最终创始人在博客中感慨:“我们丢失了用户、丧失了市场吸引力,最终掉下了悬崖。”
获得了稳定融资,又顺利从守成方那里抢到了属于自己的市场,能做到这样的创业公司已是屈指可数。然而,一家公司能够存活多久,关键就看接下来对产品的不断雕琢了。
死法9:踩不到用户痛点冷落而死
代表公司:Rate My Speech
Rate My Speech公司提供的服务是帮助人们提高演讲技能。具体方法就是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演讲,其他用户则给予提高的意见。凭借这一创意,创始人Attila Szigeti成功获得了融资并推出了自己的产品。
不过很快,他们发现这种练习演讲的产品并没有获得用户的青睐。Attila Szigeti在博客中写道:“将技术做成产品是一回事,将产品变成商品是另一回事。”Rate My Speech推出的产品并没有戳中用户的痛点,他们过于沉溺技术世界、闭门造车,相反却忽视了用户真实的需求。推出的产品也难以做到在普通用户中普及。Rate My Speech的命运随即直转而下以破产收场。
死法10:扩张速度太快致死
代表公司:Reward Me
资本热钱的大量涌入炒热了互联网O2O模式。Jun Loayza在这股浪潮下创立了他的公司Reward Me。这家公司主要为在线餐饮和零售提供平台。不过,粗放式的发展风格和毫无节制的资金开支,扼杀了这家新兴的创业公司。
公司创始人在个人博客上谈了他对这次创业的看法。“我们过早地延伸了产品线,疯狂扩张背后是可怕的库存和资金的大量漏洞。”而过快地发展速度也使得线上线下的兼容性产生了问题。大量的用户抱怨Reward Me的产品无法很好地兼容本地的POS机,完成支付的过程痛苦极了。
Jun Loayza总结这次创业,他表示虽然在纸面上我们貌似获得了成功,选择了新兴的行业也获得了足够的资金。但产品出现了实实在在的问题,没能正确估计自身的发展速度损害用户体验也是惨痛的教训。
死法11:创业人“太懒”作死
代表公司:Secret
从一亿美金的公司到倒闭需要多久?Secret告诉你只需要九个月而已。匿名社交App Secret在获得爆发式成长之后,目前已经跌出App Store的榜单,成为无人问津的应用之一。
虽然一度用户规模达到了1500万,但随着大家对Secret新鲜感的消失,该公司陷入了发展困境。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Secret之所以回落到这步田地完全是创始人无视产品的重要性而造成的。
从产品长期计划和版本更迭来看,Secret推出朋友私信功能足足花费了10个月的时间。在App版本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Secret对产品的漠视让很多业内人士也感到费解。毕竟对于一款匿名社交APP而言,还有什么是比用户体验更重要的呢?
2015年4月30日,Secret宣布无限期关闭。不论是多么优秀的创业公司,在用户面前都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产品的好坏只有用户才有发言权。
死法12:远离用户“高冷”死
代表公司:Kolos
没有错的死亡往往有有两种可能,一是公司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二是像Kolos那样,从一开始就站错了地方。
Kolos公司主要的项目是为iPad开发游戏方向盘。在很多投资人眼中这是个不错的点子:尚未开拓的市场,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因此创始人Ivaylo Kalburdzhiev很快获得了来自投资人的融资。
不过产品一经推出就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一方面网络世界充满了对Kolos产品的溢美之词,‘但零售店少得可怜的销售量却给Kalburdzhiev一个冰冷的现实,那就是这款定位iPad的游戏方向盘根本不符合用户需求。
虽然为iPad开发游戏外设的公司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真的存在。最大的可能性其实是用户根本不会为这款产品买单。Kolos公司的研发团队坦言,他们只是在开发一款他们以及投资人感兴趣的玩具,而从头至尾他们都未曾真正的贴近用户。
看完12种创业公司的死法是不是“吓尿了”!赶紧转发给你创业的小伙伴,一起吐槽压惊。。。
回复XN看 虚拟现实报道真的来了,不只是技术变革这么简单
回复GD看 哥大招生缩水后:我们真的不再需要新闻系了吗?!
回复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外媒转型 | 突发事件 | IP | 代码 | 传媒股 | 新闻毕业生 | 哥大女 | 媒体App | 数据报告 | 腾讯新闻 | 综艺 | 媒体人生存 | H5 | 可穿戴设备 | 新闻编辑室 | 新闻实习生 | BBC | Quartz | 航拍 | 普利策奖 | 媒介广告 | 报业转型 | 移动采编 | VICE | 传媒资本 | BuzzFeed | CNN | 社交媒体 | 新闻伦理 | 新兴媒体 | 交互新闻 | 纽约时报 | 摄影报道 | 数据新闻 | 全能记者 | 在线视频 | 赫芬顿邮报 | 招聘 | 广电
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