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机器人引领编辑室的时代到了!AI主宰媒体命运,路在何方?| 全媒观
近期,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Facebook、微软、IBM 和 亚马逊 5 家公司聚在一起,商量着给AI制定一套“成熟的道德标准”。
不仅是以上几大巨头正积极布局AI,甚至开始防范可能的“背叛”,各大媒体机构和平台也早就开始了一场“编辑室革命”。
就在最近一次媒体“大事记”——里约奥运报道中,聊天机器人已成为记者的亲密伙伴,承担“即时通讯+互动”的双重资讯功能。
还没有意识到机器人开始抢饭碗的各位媒体同道,“警报”已然拉响。
资讯类:侧重个性分发
这是目前较为主流的做法,聊天机器人的主要功能是新闻推送:关注后,它每天会自动为你推送消息。读者可以选择聊天对话框给出的选项,也可以发送关键词获取相关新闻资讯。
有效搭载社交平台
今年4月,Facebook在F8开发者大会上,宣布Chatbot上线,旨在“帮助媒体将内容和对话机制有效结合”,并可透过Facebook Messenger直接沟通。CNN作为较早尝鲜的媒体机构,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专注个性分发的聊天机器人。
CNN的聊天机器人向每天向用户推送头条新闻。在每日推送的下方,有三个选项:Read Story、 Get summary、Ask CNN。依次点击三个选项,用户可以阅读故事内容、或者是了解故事梗概、还可以向CNN 聊天机器人提问。
以下是全媒派(qq_qmp)亲测效果:
打个招呼先!
点击Top stories可以了解当天最热门的新闻故事:
比如,米歇尔在民主党大会的演讲成为今天的新闻热点:
如果你不想阅读故事原文,可以点击Get a summary,CNN聊天机器人会给你发过来报道内容的总结,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文章的精华。
如何“聊出”美国大选?
美国大选,为了让报道更贴近年轻受众,定位千禧一代的新锐媒体Mic基于即时通讯平台Kik开发了一款与川普同名的“TrumpChat”的聊天机器人,专门模拟川普语气来播报选情进展。
如何与这位以假乱真的川普对话呢?全媒派(qq_qmp)亲测如下:
在应用商城下载TrumpChat后,它首先会发送一条问候消息:
这个问候语很有川普风格,还化用了其竞选口号“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在和TrumpBot的对话中,都会有这样两个推荐选项,基本是分为两个对立的观点:
事实上,以上述X-rated(限制级)的竞选logo为例,Mic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让用户理解川普和竞选相关的新闻,即使你并没有听过这个事情,也可以在一步一步的对话中了解个中缘由,并加深认知。
实时类:数据抓取,同步更新
除了互动性弹窗对话,还有一类强调信息实时更新的“直播机器人”,它们甚至已经在赛场上一显身手。
里约奥运上,《华盛顿邮报》派出了一支特殊的编辑队伍:机器人记者。这支团队被命名为Heliograf,可以从体育数据公司Stats.com获取奥运会的最新信息,并自动组成短消息作为即时新闻发布。
Heliograf生产的新闻会在Twitter、Facebook、亚马逊的Alexa等语音助手以及《华盛顿邮报》的直播博客中不断更新。
百度也推出了“度秘”作为比赛解说机器人。比如在奥运篮球赛场上,度秘化身实况解说员,向网友实时解说中国队vs美国队的战况。
“情报类”:信息搜集,辅助报道
除了播报新闻类,在聊天机器人的进阶之路上,还有一类承担着辅助报道、收集线索的人物:它会提出问题,收集用户对某些事件的态度,某种程度上甚至兼具记者的属性。
在美国,全国性的政治会议一直是新闻报道的一大难题,即使是大型新闻中心也难以涵盖全部的意见与观点,而例行会议与突发事件更是难以全面覆盖。
BuzzFeed开发的Buzzbot则可以让“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有一个记者,每个人都可以向Buzzbot讲述正在发生的事情。”Buzzbot 被视作前方记者团队的补充,并有专门的一个团队负责BuzzBot的后台,时刻与前方记者保持联系和沟通。
BuzzFeed 十分重视这款聊天机器人,专门制作了官方路线图。用户可以在Messenger中搜索BuzzFeed News:
Buzzbot擅长使用各种emoji表情与用户互动:
当你打开聊天对话框的时候,它会向你提问,问题会随着当前的政治新闻热点而变化,比如,当前页面显示BuzzBot在询问关于民主党大会和选举的问题。
根据用户的回答,BuzzBot会记录用户的选举态度、参与度,并据此帮助记者和编辑分析选民的政治倾向和意见,完成采访及回收任务。
垂直类:聚焦细分用户群
在满足用户泛资讯需求之余,还有媒体将AI“聊天”的触角延展到垂直领域,诸如美食、气象等,提供视角更多元的“信息墙”。
Yahoo多账号联动
在Facebook Chatbot平台推出后,除了上文提及的CNN,Yahoo也推出多款聊天机器人,并更为专注垂直信息领域。
@Yahooweather侧重天气播报,“天气机器人”整合Flickr相片服务,气象咨询可以与高清美图相结合,展现用户风格,使得报道更加主动;
@monkeypet是专门为喜欢表情符号和虚拟宠物的用户的聊天机器人,通过云端的宠物猴向用户发送各种表情,用户也可以利用各种喂食方式与宠物互动,聊天机器人来可以自动发送各地的美景给用户,让他们足不出户便可探索世界。
卫报推美食互动机器人
《卫报》则在Facebook上推出了一款美食类聊天机器人“Sous-Chef”,当用户与它开始聊天时,主厨便登场开始自我介绍并推荐菜谱:
想成为大厨,只需要简简单单的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按照菜谱的要求一步一步做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为何聊天机器人会掀起资讯革命?
事实上,聊天机器人并不是突然流行的媒体“风尚”,聊天趋势的崛起与C世代的信息消费习惯密不可分。
新信息消费“C世代”崛起
C世代(Connected Generation)经常被媒体用来形容与当前科技文娱等与互联网连接紧密的主流消费群体。10多年之前,有学者将其特点定义为“沟通迫切性(Communication imperative)”,在现代语境下也逐渐演变为一种聊天强迫行为。
这一群体中65%的年龄低于35岁,但C世代其实在各个年龄阶段中扩散。他们的文娱消费呈现跨平台、跨屏幕的特征。
另一方面,社交平台的功能早已超出“通讯”属性,诸如Facebook和微信正在主宰人们几乎所有的信息入口。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在《2016互联网趋势报告》指出,任何企业或品牌想要继续吸引新的客户,就必须满足千禧一代客户的通讯交互方式。研究表明千禧一代更喜欢用文本交流,而不是电话沟通。
1990s-2000年之间出生的人被称为“Z世代”,也被称为C世代
媒体触及用户顺势而为
这一时代的消费需求多元化,点外卖、订饮料、电影购票、餐厅订座、网络团购等均可在移动端进行。与此相对应的是APP的泛滥,大量使用频率极低的应用充斥时长,用户出现“APP疲劳”状况。
“后APP”时代同时还造成用户的使用懒惰,市场中存在着庞大数量的手机APP,用户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下载、注册、学习,很多情况下在一段时间后,用户都很难记得自己下载过某个应用。
与传统媒体时期相比,“后APP”时代的受众更难触及,只有少数头部媒体可以分一杯羹。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受众兴趣分野愈发明显,机构与商家在寻求新的宣传方式。对于机构来说,聊天机器人是更质优价廉的方式,通过Facebook、Kiki等平台接入用户市场,降低开发与服务成本。
新闻定制化趋势愈发明显
聊天机器将新闻用一种更加有趣的方式加以呈现,通过醒目的图片和主题吸引读者进行深度阅读。而用户也对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十分受用:它不仅方便,还能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雅虎天气向小编推送北京天气
“千人千面”是未来新闻的一大表现方式,聊天机器人可以实现以一对多的新闻分发方式,和APP相比,其在新闻的定制,关键词识别领域功能更加强大。内容产品以一种更加日常化的场景介入用户的生活。
启示:媒体AI应用仍待深入挖掘
聊天机器人带来的启示,实际上是对报道逻辑的升级,正如《华尔街日报》总结的“开发团队应时刻牢记着一点,不断提炼自己的报道,让用户觉察到他与新闻的连接点”,聊天机器人承担的工作就是“连接”内容与用户。
正如Mic总结的聊天机器人“制胜法则”:
◇ 给用户深入挖掘的机会;
◇ 用创新的方式使用新科技;
◇ 放大于用户的互动;
◇ 增强关联性;
◇ 让一切变得有趣。
而CNN发现,用户使用聊天机器人的平均时长在2分钟左右,在这个时间内用户能够看完新闻标题和部分的新闻内容,而其中政治和社会类新闻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为“个性化分发”规定了时长,同时也为聊天式内容制作提供了标准化参照。
然而,从技术上来看,聊天机器人的不足集中在“智能性”上。现阶段虽然都被称作“人工智能”,但实际上远远称不上智能,仅仅算是人工智能的初级应用。
比如,Facebook等聊天机器人目前并没有相应的机器学习功能,实质上是一个嵌套在通讯软件内部的信息回复于消息推送程序。如何真正地、顺畅地将自然语言转译为编程语言,是聊天机器人此刻面临的技术窘境。
微软CEO纳德拉将此类技术称为“平台化对话”(conversation as a platform),或许,人们将很快远离APP,进入“与机器人对话”的阶段,但对于媒体来说,聊天机器人充其量只是AI道路上的一小步,还有更多技术想象有待“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