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毒的PPAP火了!人们为什么需要神曲这种魔性亚文化? | 全媒观

2016-10-12 腾讯传媒 全媒派



PPAP,这首主要由四个单词组成的魔性歌曲,一个月内以病毒式的传播速度入侵全球网络,引起了全民狂欢式的模仿。神曲如何成为社交网络上的周期性飓风?从现象到文化,神曲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本期全媒派(qq_qmp)带你围观神曲亚文化的传播基因,一窥其魔性魅力背后的秘密。



一只有毒神曲的意外走红

 

PPAP是由日本喜剧歌手ピコ太郎(PICO太郎)创作的歌曲。在MV中,这位着黄色豹纹、戴反光眼镜的大叔随着极具节奏感的音乐,欢快地律动着身体。


PPAPPenApplePineapplePineapple pen(笔,苹果,菠萝,菠萝笔)的缩写,歌曲的内容也围绕着这四个英文单词展开。





#视频:日本歌手原版PPAP,时长01:05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31ip7kxi&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6825日上传到YouTube之后,PPAP立刻在日本引起热议。925日,社交网站9GAG在其 Facebook上对这首歌进行二次传播,自此,PPAP以燎原之势蔓延网络世界。如今,9GAG Facebook上该条推送的浏览量已超过6700万次。

 

除了转发和评论,社交网络上也迅速掀起了一阵模仿狂潮。在网友们的演绎中,以日本双胞胎姐妹的模仿视频最受欢迎。这个到目前为止点击量高达300万的视频,再度增强了PPAP的传播。

 



9月27日,英国BBC撰文分析PPAP爆红的原因。

 



同日,PPAP经由秒拍视频传到国内,以旋风之势引起许多明星的模仿。古力娜扎、宋茜、舒淇、贾乃亮、孙杨、柳岩......目前,全民COS PPAP之风持续蔓延。

 

#视频:国内明星PPAP模仿合集,时长05:0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3506xcx8&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不管是官方媒体观点,还是网友评价,“(有毒的)神曲”是对大家对PPAP的普遍认识。

 

It has all the ingredients for a viral video formula: an addictive beat, sillylyrics and a hilariously simple dance routine to back it up.

它具备了一个有毒的视频该具备的所有元素:令人上瘾的节奏,蠢蠢的歌词以及搞笑简单的舞蹈动作。

——BBC



B站PPAP弹幕


作为“神曲”,PPAP不是第一首,也不会是最后一首。

 

不管是以《老鼠爱大米》、《爱情买卖》、《忐忑》、《最炫民族风》、《小苹果》、《感觉身体被掏空》等为代表的国产神曲,还是以《江南style》、《THE FOX》、《MI MI MI》为代表的国外神曲,都曾在特定时间段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刷屏爆款。


从预热到蔓延,再到大火,最后逐渐退烧,是每一首神曲都逃不掉的命运,只是周期长短呈现个体差异,PPAP亦是如此。

 


神曲凭什么火遍网络和你的真实生活?

 

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一部作品从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起,作者就已经死了。解读作品的权利,属于读者。这样的观点在音乐领域同样适用。

 

难道仅仅凭着简单魔性的歌词和旋律,神曲就能被推上“神坛”吗?神曲之“神”,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作为一种混杂着青年文化、草根文化、恶搞文化的亚文化现象,它巧妙地契合了受众的心理。


亚文化话语的狂欢

 

如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定义: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的领域。在那里,公民有发表意见的自由。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可供参与和表达的“公众领域”。而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类公共领域的话语场。

 

人们在这个新兴的“公共领域”上传播神曲,根据自己的职业、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本色出演,而这正是不同的亚文化群体表达意见的新途径。



警察唱川味RAP,创防骗洗脑神曲



台湾美女教师刘静,自编三角函数神曲



中国好歌曲谢帝,“马上放假”神曲《明天不上班》


以《最炫民族风》为例,它从“美国总统版”、“碧昂斯版”、“迈克尔·杰克逊版”、“日韩偶像版” 到“草根恶搞版”、“广场舞版”、“老大爷老大娘版”、“烤羊肉串版”、“烤鱿鱼版”,被国内外各个社会阶层群体以自己的方式或主动或被动地模仿再现

 


亚文化身份的确认

 

在网络传播的推波助澜下,神曲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激发出全民的“情感共同体”。人们的每一次创作、转发、评论和模仿都是“仪式化”的参与,由此来获取在网络空间的文化身份。在《江南style》大红的年代,似乎谁不会哼上一句“欧巴,江南style!”就会被视为异类。

 



对于青年亚文化群体来说,非主流、另类的语言创造是他们自觉地标榜自己与其他群体差异的文化行为,具有鲜明的语言区隔功能。近日大火的神曲《催婚》,便是以“自己过得挺好,干嘛找个领导”、“你们喜欢孩子,可以给我生个弟弟”、“我要等待我的真爱,不是凑合的未来”等歌词直抒胸臆。这样一首唱出广大未婚青年心声的歌曲,不仅被多位微博红人转发,登上热门搜索榜,还被UC浏览器主页推荐,甚至在Facebook上也被东森新闻报道。

 



引发共鸣这样的属性在神曲身上并不少见。在当代亚文化群体构建文化共同体、确认文化身份的道路上,神曲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

 

亚文化群体的抵抗

 

在神曲风靡的传播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普罗大众对文化“去崇高性”的偏好。受众有意识地逃离主流文化的导向,热衷于以模仿、恶搞、吐槽等形式来发泄情绪、释放压力,追求个性和自由,彰显个人存在与话语权。

 

蔡依林的《Play 我呸》便是一首以吐槽为主题的神曲。这首歌描写了现代人在荒谬的人生百态中的诙谐意境。在心口不一的时代,用玩笑面对生活,用音乐戏谑世界,人生不过就是一场PLAY。

 

星期三下午与文青男友的约会/全套文艺少女装备让他非常陶醉/星期五二十四小时洗衣店读海明威/网络上五十个分身匿名一点都不累/文艺装逼乱世盛装派对/女神丰乳肥臀九头身材/男神弯弓射雕六块肌排/比钱更重要的是马甲线/管你小众大众我呸/管你是小清新是重口味我呸/管你是哪一类甲虫/我呸我呸都呸都Play

 



这些神曲,或自带调侃性质,或被挖掘出喜剧效果,它们在传播中成为大众解构精英话语的工具,荒诞地表现出亚文化群体消解权威的逆反心理。然而,与崔健《一无所有》时期呐喊的愤怒不同,当代神曲中的“反抗”染上了亚文化群体娱乐性消遣性的色彩。

 

亚文化消费的的获得

 

亚文化群体享有互联网新媒体以及消费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成果,但却又时刻警惕被异化成他人。在消费“神曲”这件事情上,他们的反映不是抵抗和恐惧,而是积极的接受,并期望以此来证明自己和他人的共同点与不同。

 


神曲《哥只是个传说》被化用成特定情绪和评价的表现方式

 

此外,人们消费神曲的行为可以被视作一种“类社交互动”(Parasocial Interaction),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并非只在消费歌曲本身,同时也与唱作者之间建立了某种情感关系。“我们付出的情感劳动越多,我们就越有可能为这些人付出真金白银。投入更多的钱,成为更重度的消费者。”

 



消费神曲的同时,我们也在付出劳动。消耗自身的时间、创造新的内容,为商品注入价值。引用达拉斯·斯麦兹的受众劳动理论,社交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把劳动掩藏在玩乐之下,即在玩乐中进行劳动。



神曲背后的消费文化危机

 

尼尔·波兹曼有言:“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不可持续的生命力

 

神曲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在社交网络上往往呈现周期性分布的特点。虽然在特定传播周期内,神曲往往成为社交媒体的宠儿,但在短期的喧嚣之后,受众的注意力又很快转移到下一个传播热点之上。

 



归根结底,神曲背后的反抗带有太多虚张声势的成分,这场盛大的狂欢背后掩藏着的是人们的侥幸与妥协。鲍德里亚提出,当今资本主义“生产的东西,并不是根据其使用价值或可能的使用时间而存在,而是恰恰相反——根据其死亡”。作为商品,一个神曲的“死亡”伴随的是新的消费需求的“诞生”,是另一个神曲的出现。“生产主人公的传奇已让位给消费主人公”,在网友消费需求旺盛的时代,神曲的生命力往往不长。

 

喧嚣背后的符号泡沫

 

神曲等娱乐文化的丰盛,容易使人们处于一种对现实满足的幻像和眩晕中,文化消费者们在娱乐的盛宴中找到了舒适的港湾,从而放弃了对消费深层逻辑的探寻,甚至处于消费的虚假性中而不自知。




在消费社会中,由于物的丰盛性,人们对物的符号价值的追求超过了其使用价值。特别是当神曲以成体系的形式出现时,这个体系的符号意义往往意指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可以说,人们对神曲的消费并不在于神曲本身(使用价值),而是把它当作一种能突出自己的符号。符号依据自身的差异逻辑存在,而物、人和需求都在符号化中被消解。


事实上,神曲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选择:从口诛笔伐,到以玩笑戏谑的态度竞相模仿,也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谁又能保证神曲在未来不会对传统的文化范式和伦理观念产生更大的影响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