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新电影掌声与争议同在?我们需要好好聊透“沉浸体验”这个概念 | 全媒观
“我已经不再年轻了,我不愿再等。”
他从来都不是一个技术狂人。他的儿子说,父亲近两年才学会用email,但是,他却热衷在电影领域孜孜以求不断“探险”。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他第一次用上3D数据拍摄技术;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他却已经在电影技术上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版图——Immersive Digital。
距离这部“极客”电影上映还有一周多的时间,今天,全媒派(qq_qmp)来讲讲“技术推手”李安,以及他所代表的技术浪潮如何改造影视行业的故事。
Immersive Digital究竟是什么?目前业界似乎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据美国《综艺》杂志报道,《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所使用的这种数码摄制格式在索尼被命名为Immersive Digital(沉浸式数码技术),它并不是单一的发明,更像是复合技术碰撞的成果。
#视频:《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预告,时长02:59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36ojbzsc&width=500&height=375&auto=0
电影技术再次飞跃的一步
如果我们简单回顾电影技术历史,就会发现每一次市场爆发都是源于观看体验的彻底革新。3D技术使得无数观众开始带上眼镜,迈入立体电影的时代;4K分辨率让银幕画面呈现出4倍于传统数字影院的分辨率,使观众能看清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写。
如果说4K+3D是稀有的,那么,Immersive Digital(3D+4K+120fps)就更是超越了极限。这样的组合,被詹姆斯·卡梅隆盛赞为“新白金标准”(the new platinum standard)。
在接受电影媒体《综艺》杂志专访时,李安说:“24fps标准的3D电影还差得太远。”24fps是在有声电影发展之初被定下的标准帧率。在24帧每秒下,电影影像在摄影机移动或有物体快速经过摄影机时会出现震动或闪频,而3D则加剧了这种闪频。“(24fps的3D)根本没法看。”
在见识过《阿凡达》 导演卡梅隆每秒60帧的技术,并拜访了高帧率(High Frame Rate,HFR)先驱道格拉斯川伯尔后,李安决心向更好的电影效果进发。“我已经看到了更清晰的电影。而我一旦看过它,就再不能假装从来没看过。”
为什么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120帧让画面没有抖动,4K让画面更清晰,再加上3D,你会觉得离角色很近,未来电影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一场技术试验。
实际上,这部影片的剧情并不复杂,它通过19岁美国士兵比利·林恩的视角展现了一段奇妙的“英雄之旅”。比利在伊拉克战争中因勇敢救援战友被誉为美国英雄,并与战友一起被召回国内进行巡回宣传。在参加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人生中“最荣耀又最糟糕的一天”。
“军人在前线的状态跟那些在家乡的普通人不一样,他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对四周环境的体会不同,他会害怕、紧张、恐惧。所以打完仗的军人回到家乡,可能看到我们所谓的正常人都会变得不正常,也就是‘战后症候群’。但他能把平常不会被注意的东西看清楚了,就好像用高清晰度的电影新技术来观看,所以我觉得这个题材非常适合这样拍。”解释到为何要用全新的技术去拍摄一部剧情片时,李安这样说道。
“技术可以将故事带进现实,人们总谈论技术,把它看作奇观,但技术应该服务剧情和戏剧性,我想透过技术好好表达这个有关人性的故事......透过技术,我可以打通观众和角色之间的隔阂,也打破了电影中旁观者和战士的隔阂,显得足够真实。”
可以说这部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它改编自本·芳汀(Ben Fountain)的同名小说,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也被BBC评为“21世纪十大图书”之一。而编剧西蒙·比弗尤(Simon Beaufoy),曾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当然,更不用提导演李安的经历是多么的传奇。这样一部强强联手的《比利·林漫长的中场战事》,一直被业界看作是“潜在的奥斯卡夺奖热门电影”。
今年四月,《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在全美广播从业者协会举办的美国广播电视展(NAB Show)上试映。11分钟的片段,即刻便获得了业界齐刷刷的点赞。
然而,当10月14日纽约国际电影节举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首映,电影的全貌被观者一览无余时,这部被捧上天的电影却意外遭遇了口碑滑铁卢。
首先来看数据:
IMDB评分6.4(满分10分);
烂番茄新鲜度47%;
Metacritic评分55(满分100分);
观影者的声音中鲜有叫好。来自评论网站Uproxx的MIKE RYAN说道:“电影看起来越真实,观众越觉得一切都是假的。我很高兴李安勇于尝试新技术,但我希望他将来会反对用这种格式。”超清的技术带来的是太过真实、让观众无法产生共鸣甚至出戏等后果。电影批评家Bilge Ebiri在看完整部片子后甚至扬言,“高帧率对于电影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为了配合这些高规格的设备拍摄,大部分主要演员都素颜上阵。然而,正如《好莱坞记者报》的评论,“高清让演员脸上的细节一览无遗,这对年纪大的演员是一种挑战。”
影片中史蒂夫·马丁由于素颜出镜,显得格外苍老
其实,早在首映之前,李安就反复强调,“如果你们不喜欢这部电影,你们可以骂我,但是,你们不应该去骂3D或是120帧,技术是无辜的。”但撇开技术,人们对于故事本身的吐槽也并不少。“在小说与电影间有很大的鸿沟”,来自英国《卫报》的Benjamin Lee表示,“本·芳汀原作中后现代讽刺精神在电影中几乎看不到。”
不过,在这些批评的声音中,间或也能听到一些掌声。比如《电影日报》(《Screen Daily》)就曾评论:“李安所使用的帧率非常适用于特写镜头,它捕捉到了了比利的脆弱一面和呈现在乔·阿尔文面孔上的内在力量。”
早在四月份观看点映的时候,来自《综艺》的David S. Cohen就表示,这部电影观感非常独特,是一个“能把观众带回电影院的东西”。而“把观众带回电影院”,也是李安一直追求的目标。“你不应该看在你的iPhone上看电影。所以我们需要做些改变,让去电影院变成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技术为电影的回归创造了可能。
李安正与范·迪塞尔说戏
虽然对电影本身褒贬不一,但媒体和观众大都对于李安的大胆尝试表示了尊敬。《好莱坞报道者》评价道:“李安拓宽了电影的边界”。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在一直寻求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融合,走上神坛不是目的,追寻电影的“预言性”和“实验性”才是唯一的出发点。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画面
电影产业升级,本质上也是场技术游戏
从1895年电影诞生起至今,电影在技术和形式上已经出现过了四次重大变革:
从无声到有声;
从黑白到彩色;
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
从2D到3D;
而现在,当电影的3D化大潮还方兴未艾时,以电影帧数变化为契机的第五次电影革命已经近在眼前了。
《综艺》杂志评价,“《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有潜力成为一部颠覆性的电影。它开创了电影拍摄的新方式,展现了电影的新样貌,体验电影的新模式。也许现在这么说为时尚早,但请记住这个时刻:颠覆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李安的好奇心促使他展开新科技的探索,但是真正困难是复杂的漫长的后期操作,“整个行业,从工作室供货商到发行商到展演。整个产业都必须改变,这真的很难。”通览全球影院,也只有五家能支持3D4K/120帧的放映。考量营收,影院不可能为了一部电影,花费无端成本升级所有影厅的放映设备。在成本压力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最终还是将会于11月以3D/4K/120帧,60帧、24帧/3D等多种规格在全球上映。
不过,不管电影产业是否准备好,李安已经加速往前。
“电影是我生命中的最爱,而现在我们可以透过120帧看得更清楚透彻。这一代的电影人对这样的技术,该有什么样的响应?我已经知道了,也无法假装我不知道。改变习惯与既定文化一向很困难,但我真的太好奇大家将如何看待这部电影和它的新技术。我已经不再年轻,无法继续等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