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运直播新想象!腾讯新闻《回家的礼物》谱写暖冬第一曲

2017-01-23 腾讯传媒 全媒派

2017年春运路上最暖的故事,来自一场直播。


女电焊工刘发翠从未想到,在经历了艰难讨薪、车票售罄的波折后,能如愿在第二天携礼还乡。而这一切,只因与腾讯新闻《回家的礼物》的邂逅。这档非典型直播节目,一反常规春运报道打法,五天之内斩获800多万浏览量,单日互动量达百万级。


#视频:电焊大姐因讨薪误火车,《回家的礼物》送机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022g7stqw&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诞生记一场史无前例的春运报道


春运,老生常谈却又因题材重要而无计回避。如何让周期性主题报道摆脱重复建设,不再只专注横向内容上的扩展,而是更多探索纵向节目模式上的创新?《回家的礼物》做了一次大胆的实验。



硬仗:人力、物力、智力


节目组创新性地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上海虹桥火车站、沈阳火车站、成都火车站和西安火车站设立了直播间,五地同时对旅客进行随机采访直播,跟踪挖掘有价值的故事,结合网友实时互动,以送礼物的方式制造惊喜,实现内容的环环推进。



从时间上看,从1月17日开始,为保证内容持续性供给,直播间每天持续工作10小时以上;从技术上看,5路信号并1路随时切换,对调度能力和稳定性提出很高要求;从策划上来看,需要实时判断一个故事是否具有可挖掘性,并且层层推进,也考验着团队的机动性、反应能力和执行力。


#视频:《回家的礼物》1月18日精彩全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022934nfb&width=500&height=375&auto=0

此外,直播的正在进行时,对环环相套的流程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不能出错。一个环节的断裂意味着前期工作的浪费和后续工作的重新调整。而所有这一切,比以往任何一场资讯直播都来得更为严苛和刺激。


探索式故事挖掘&开放式剧情延展


常规的直播节目在故事挖掘上多半是“收获式”的,呈现的主题与预期效果,往往在直播开始前就埋好了“种子”,节目内容按照策划者的预想不断推进,最终实现效果上的收割。而《回家的礼物》则开辟了一种“探索式”的故事挖掘方法,真正实现了直播表达,因为没有人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


#视频:打工大叔收到送女儿的高科技机器人,当场泪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0227vo3yo&width=500&height=375&auto=0

而也正是因为剧情的不可预知性,内容无法被设计,只能实时判断。每一刻都在决策,每一刻都在协调变化。“比如,打工大叔希望送女儿一个电动机器人,工作人员立即搜索机场及附近是否有商店,随机确认下一步内容——现场挑选购买。”节目负责人介绍到。在对随机性的捕捉上,《回家的礼物》实现了开放式的内容延展。


全方位参与式互动


《回家的礼物》在互动量上也创造了新的记录,单日百万的互动量来自于节目组在功能和节目内容上的支持。除了弹幕和实时评论之外,在挑选送礼物的收房对象时,也同样会参考网友们的意向。



除了功能上的鼓励,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回家的礼物》在内容设计上给予了网友更多的参与机会。一方面,网友通过对线索的跟踪,可以猜测谁是下一个接受礼物的人,另一方面,每一个足够典型的人物和故事,也让观众找到了归属感;最后,通过聚焦普通个体的方式也与深受打动的观众之间形成了情感共鸣,这让网友愿意自发地参与到直播中来。



操刀记春运路的奔跑&大本营的凌晨


面对这样一档高难度、高强度的直播节目,即便是一支专业高效的直播团队也并无捷径可走。五个前方拍摄地的争分夺秒;后方大本营的协调规划,指令下达;剪辑同事的凌晨加班,共同成就了节目的温度。



寻找有故事的人


回家的路上,每一个人都满腹心事,每一张车票都承载故事。那么如何判断一个采访对象是否具有继续挖掘的可能性呢?“我们的工作人员首先会根据一些观察来作预选,选取那些更具典型性的人进行简单的交谈,确定意向后再引入我们的直播间进行正式访谈。”节目负责人介绍到。



在类型上,节目组兼顾了多样性,邀请了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学生、外国朋友等;年龄上也尽量差异化,小朋友、青年人、中年人、老人全面覆盖。也因此,每一个故事都独一无二,每一位观众也能在特定的类型中找到共鸣。


捕捉惊喜感


惊喜感的捕捉,是整个节目的灵魂。它散落在节目中,让一则碎片化的故事变得有节奏,有高潮,有期待。看似随机,其实需要精密的设计,因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惊喜,稍有不慎就会大大折扣。而《回家的礼物》采取了非常聪明的办法:分层次地,有针对性地制造惊喜。



无论是收到电子琴的小女孩,还是收到自动机器人的打工大叔,再或者是收到点读机送女儿的四川大哥......每一个人都用眼神回应了节目组送出的惊喜。除了受访者,节目组还为四位主持人准备了惊喜,送给小鱼的网友评论,送给启明的葱油饼,送给天娇、大白的团队视频...每一位主持人也同样收获了感动。而这,来源于节目组对每一位参与者需求的剖析,“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收到“金杆子奖”的主持人小萌说:“给主持人涉及礼物,不仅是一种节目效果,也依然体现了把每个人都当做人而不是角色或工具,这是你们最狠的地方。”



如果说礼物本身是受访者的惊喜,那么下一个得到礼物的人是谁就是观众的惊喜,而对于节目组而言,惊喜就是不期而遇的精彩的故事。


营造代入感


为了将受访者、观众、主持人都代入到特定的故事情节中,《回家的礼物》在软硬件上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例如为了保证受访者可以更自如地与主持人交谈,直播间中装了4个360度遥控摄像头,这之外只搭配一个摄像,以减少受访者的紧张感。



而对于主持人,节目组并部预设台本,主持人可根据自身的判断和感受选择如何继续。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面对一位对同父异母弟弟疼爱的善良女孩,主持人小萌表现出的欣赏。也看到大白和刘大姐令人动容的拥抱......节目组将代入感建立在每一寸理解之上,而这也让《回家的礼物》的观众在“我”视角中找到了归属。



前线后方即时联动


《回家的礼物》同样是一次团队协作的练兵,前线、后方、拍客即时联动、相互配合,保证了流程的顺畅和时间、节奏的紧凑。



前方拍摄团队以直播间为据点,寻找目标,安排采访直播,同时将采集故事同步给后方大本营,大本营综合主持人、前方导演意见,以及网友的互动反馈,精细剖析采访对象需求及其故事的可挖掘度,确定送礼物后,拍客和快递员迅速赶往所在地进行送礼物拍摄。



整个流程中诸多细节需要确定,大到故事的延展方式,小到车次、时间,所有的信息都会在当天晚上的大本营会议上解决,并立即反馈。而对于已经出来的视频,除了自动转点播的内容外,当天剪辑同事会根据亮点分割剪辑,就像一个专业化的流水线,每一步都有条不紊。



编后记《回家的礼物》何以动人


海子在诗里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扑打面颊”,《回家的礼物》中的每一个心愿都浸透着人间烟火,那些看起来似乎触手可及却又因现实原因而遥遥无期的小期待,因庸常而真实,因真实而动人。


锁定人之常情


《回家的礼物》在一开始就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是礼物,通过礼物串联起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一条暗线是情感,它不带有任何英雄主义的色彩,或是父母子女之情,或是兄弟姐妹之情,朴实无华,而它之所以打动人,正是因为它是人之常情。



“大四学生王兰兰带了一箱子礼物,上至父母双亲下到弟弟妹妹,甚至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小孩,因为送得礼物挺多,爸妈口头上还会埋怨两句说她乱花钱。王兰兰只能哄父母说礼物都很便宜,弟妹的鞋子50块两双。”当《回家的礼物》锁定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小心思,却让人产生了一种难得的亲近感。



大主题与小人物


在春运这个宏大的主题之下,《回家的礼物》将目光落在每一个小人物身上,观察他们那些或许微不足道的时代表情。他们不同于以往春运报道中的标杆式人物,他们有小小的私心,小小的欲望;有无奈,有遗憾;也有不屈和反抗。而在春运这个大氛围的催化之下,每一种情绪,似乎都比平时更为浓烈。



“来自贵州在苏州打工的一位父亲说很亏欠留守在家的小孩。每次打电话小孩总是问,爸爸能不能不要走?他说,爸爸不走不行,我们不去挣钱谁来养家呢?”这样的内容在春运这个时间点,尤其让人动容。


疲惫生活中的庸常梦想


“在舟山打工的小伙说,已经一年没见到孩子,特想他,等回家要带他好好逛一逛玩一玩。因为外面的礼物贵打工赚钱难,他没给孩子买什么。主持人希望能帮他给孩子带点东西,他却连声推辞。”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这是现实,可也并不妨碍疲惫的生活中依然生出的那些细碎、庸常的小小梦想。它们更像是安慰剂,用来对抗世界天然的无意。



而《回家的礼物》身体力行地去实现着这些梦想,让每一小无奈变成小惊喜,也许它最终依然会堕入生活,再次被现实吞没,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本质上,我们尊重,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善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