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完传媒大学这些个性化创新专业,我怀疑自己上的是假大学...

2017-01-24 腾讯传媒 全媒派

“电子竞技列入本科专业,打游戏也能科班出身?”

“传媒大学首开电竞方向专业,妈妈你看我打游戏也能上大学!”

 

近日,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被这些文章刷屏?坊间有消息称,在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招生简章中,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娱乐方向)专业,而这一专业将“培养电竞人才”。该消息一经放出,犹如一枚“社交炸弹”,引发各方讨论。

 

但是,这一消息的准确性有待考证。较真的全媒派(qq_qmp)为此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办主任侯隽,侯隽表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娱乐方向)并不是坊间传闻的“电竞专业”,两者在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上差异明显。



另外,全媒派还发现,除了这个备受关注的专业,传媒大学近年来在专业设置上屡有创新,可谓是和文娱媒体业界的新风口紧密相连。那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娱乐方向)”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广院的专业设计如何不断制造惊喜?以下是全媒派带来的独家专访和权威解读。


数字娱乐方向首次招生:周密考虑后的谨慎实验


侯隽首先向全媒派(qq_qmp)准确解读了新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娱乐方向)的培养目标。她指出,该专业核心是为了“培养游戏策划与电子竞技管理人才,熟悉游戏产品开发流程,对包括电子竞技在内的游戏设计与行业发展有敏锐嗅觉与执行能力,能在相关企业从事游戏策划与运营等方面工作。”也就是说,这一专业要培养的人才并非“电竞选手”,而是在电竞产业中能够进行开发、策划和运营的专业人士,包括游戏与赛事策划、运营、导播等等相关的工作。

 

侯隽再次强调,“媒体对这个专业关注度高,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娱乐方向)并不是游戏打得好就能上”;但学生需要要对游戏有一定兴趣。

 

数字娱乐方向的首次招生,计划招生20人,学制4年。侯隽介绍,在招生时,将“重点考察学生在影视、新媒体、活动组织等方面的专长,以及创造力、审美、逻辑思维等方面能力。”

 

1)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逻辑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2)对游戏行业有一定了解并对游戏创作与运营管理感兴趣。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更重要的是,设立这个“赶时髦”的专业并非一时拍脑门儿,而是历经了近一年的调研和论证,其课程设计及配套的教学方案都已形成一定体系。据悉,这一专业在培养时将采取“互动教学+实践教学”的方式。

 

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与互联网、游戏策划、管理等相结合,还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

 

而对于外界普遍关心的师资问题,传媒大学表示,“我们一直有开设游戏设计专业方向,因此在游戏策划和设计方面的师资本身就有。在运营管理上,学校本身就有经管学部,可以利用媒体运营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资源。”此外,“学校可能会外聘电竞专业玩家作为实践教学的导师,但不会成为主力。”


人才稀缺的电竞产业如何一步步走向高校?


乘着“体育+互联网+娱乐”的东风,依托庞大的年轻消费人群,电子竞技产业从曾经的边缘产业摇身一变,成长为如今各路资本争相追逐的热点。



在产业链爆发式增长的今天,人才的稀缺便成为日益显著的矛盾。尤其是游戏策划和赛事管理方面的人才,在业内最是供不应求。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一方面,企业激烈地抢夺着人才高地;另一方面,传统教育也逐渐在电竞和游戏产业人才的培养上不断加码。


在国外,倒是有一些高校开始发展电竞教育:美国密苏里州的文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肯塔基州的派克维尔大学向学生颁发电子竞技学位;伊利诺斯州的罗伯特莫里斯大学向校内首批《英雄联盟》的优秀学生玩家发放50万美元余的体育奖学金...但这些学校的方向主要在于培养电竞选手,中国传媒大学放眼于电竞和游戏产业,去培养产业链更为上游的人才,思路可见一斑。



可以说,随着产业的成熟,将对能够助力行业生态健康良性发展的专业人才抱有巨大需求。而传媒大学提早卡位布局,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产业的人才缺口。


传媒大学创新专业盘点


除了数字娱乐方向这一新增专业,中国传媒大学这个国内传媒界的最高学府,近年来还不断捕捉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新媒体相关专业的建设上保持领先姿势。

 

以今年艺术类招生为例,就有两个令人惊喜的变化。首先是新增了表演(音乐剧表演校际交流项目双学位班)。这一班级将与韩国东西大学合作开展表演专业(音乐剧表演)本科1+2+1双学位校际交流项目,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音乐剧表演创作人才。



学生进入这一班级后,第一年会在国内打好专业和语言基础,第二、三学年则到韩国学习,第四学年则回到国内,熟悉教学与就业环境。

 

还有一大亮点,是将游戏设计艺术方向划入动画专业。这一专业将培养“能在游戏公司、门户网站、电视台、手机内容提供企业、动画公司等单位从事游戏美术设计、策划、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一专业的强悍指出在于强大的师资阵容,不仅有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英国阿伯泰大学等知名院校的专职教师为核心,还将联合暴雪、完美、Crytec、腾讯、搜狐、网易等业界一线专家组成教学团队。

 

往年,传媒大学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上也屡有创新。如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的“融合新闻工作坊”,采用跨学科、联合培养的模式,开设融合计算机和理工科知识的新闻课程,以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程序化和智媒化的内容制作风向。



表演、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专业学生,则可以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进入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名师工作室”,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则设立“互动设计、交互技术、新媒体产品”三大模块课程,侧重帮助学生学习和谙熟互联网、移动媒体、数字出版、新媒体广告、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行业领域的产品设计、开发与制作流程。而这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国内外影视制作和新媒体行业从事影视剧、网络视听节目、新媒体视频(如3D、VR)等的策划、创作与制作。而这些方向,目前均是专业人才急缺的领域。


新风口频现,传媒高校的变与守

 

但是,当我们为传媒大学的个性化创新专业感到兴奋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更加深层次的问题:风口一直在高速变化,传媒教育的创新能否紧跟趋势?这几年的风口是否会在未来就成为夕阳产业?传媒教育应当如何从专业设置出发,既适应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又回归本源,坚持初衷?

 

对此,侯隽表示,传媒行业技术变革风起云涌,能在技术层面上占据优势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新闻素养、媒介素养、人文素养,这是传媒人的根基、传媒人的灵魂所在。在学习新技术、新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人文、社科等方面课程学习,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加大公选课力度,丰富学生的视野,避免传媒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报道浅尝辄止,空洞肤浅,难以适应较为专业知识领域内的编采实践,这是传媒教育领域必须坚守的。

 

为此,侯隽指出,学校艺术类本科各专业一要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二要加大公选课建设力度、构建实践类共享课程体系。

 

以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方向)为例,这个专业就从教学体系上进行了非常丰富多维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和业界保持亲密接触,一方面也掌握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架构,能够灵活适应未来变化。



所谓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方向),旨在培养设计人才,帮助学生建立对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统认识。为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形成了“专业基础课+跨专业课程+专业主干课”等三大板块。以下,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专业同学们的课表,或许会更好地理解该专业的创新要素。

 

专业基础课程:造型基础、中外美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构成设计、视听语言、摄影基础、设计思维与训练等。

 

跨专业课程:广告策划、品牌战略、市场营销与调研、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消费者行为研究等。

 

专业主干课程

1)平面设计类:字体设计、传统图形、招贴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CI设计、信息与指示设计、广告摄影、印刷与型录设计等。

2)综合媒体设计类:媒体设计、互动媒体广告、用户体验与网页设计、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影视广告、网络视频策划与制作、设计专题研究等。

3)展览策划与设计类:会展设计、设计管理、商业空间设计、艺术品投资与鉴赏、艺术市场、设计策略与规范、艺术评论与文案写作、博物馆与展览策划专题等。

 

也就是在4年的时间里,这个专业的学生将接受大量交叉课程,培养跨学科的视野和交叉学习能力。而他们的实力也在就业时被用人单位所认可。“2016年该专业有45名毕业生:3人保送本校,1人保送清华大学美术系洋酒生,2人考入清华美术学院(总分第一与第二),6人去了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艺术大学等),1人去了每股(Art Center),7人继续备考(目标是德国、美国和英国)。此外,1人已创建自己的工作室,另有1人正在创建。还有十几人已经就业,分别为出版社、报社、设计公司、公关公司、影视公司、文化公司、画廊等,以及几位自由职业者。”


 

回过头来看,这两年传媒行业的新风口不断出现——VR、电竞、直播、短视频...面对这些新的技术趋势和岗位需求,我们看到,以传媒大学为代表的传媒教育正从专业设置和招生开始,进行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并适应业界对人才的最新需求。

 

但是,当我们盛赞这场“实验”的勇气时,风口却一直在变。传媒教育在变化的同时,更要坚守。全面的人文素养+过硬的适配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或许才能帮助学生走得更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