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媒盈利再出奇招:把报道搬上舞台,你会为“新闻演出”买单吗

2017-05-24 腾讯传媒 全媒派


《波士顿环球报》上周五首次推出了“舞台故事会”(onstage storytelling),这份将近150岁的老报在探索未来新闻道路上又迈出了全新一步。

 

其实,新闻媒体的收益多元化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美国《大西洋月刊》、《德克萨斯论坛报》、《纽约时报》几年前就开始通过办会、做旅游节目和名人专访来增收。


不过,《波士顿环球报》于上周五上演的舞台故事却不同于以上所说的模式。这个故事会是表演的形式,一半是新闻,而另一半是表演。虽仍根植于新闻编辑室,但却和报道界常用的“倒三角”式叙事撇清了关系,并不刻意强调新闻最重要的信息。

 

《波士顿环球报》称其为Global Live,来看看这场“舞台故事会”都有些什么料:

《推销员的内心》回顾了环球报副总编辑Matt Viser和特朗普上任前的一通电话;

《印刷——人、机器和波士顿环球报在多尔切斯特总部最后的日子》是一部记录短片,由制片人Taylor DeLench和多媒体编辑Scott LaPierre联手制作;

《垮掉的名人的真实自白》由专栏作家Meredith Goldstein 和Mark Shanahan诠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506mw9xuu&width=500&height=375&auto=0
ScottHelman作为整场表演的编辑和导演,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媒体通才。他解释到:“这场表演绝不是报纸新闻的加工版。我们希望在发挥自己讲故事、号召人的特长的基础上,换个方式呈现新闻。”

 

宣传稿里,这场表演被描述为“《波士顿环球报》的获奖记者、编辑和摄影师,通过语言、音视频和多样化的媒体形式,现场讲述原创的、从未发表过的新闻”。

 

这场表演在波士顿市中心的Paramount Theater上演,581个座位,门票却在演出前一周就已售罄。大部分票价为45美元,对环球报的订阅者则优惠到35美元一张。

 

不过波士顿环球媒体合作公司(环球报的所属公司)的首席增长官Tim Marken回避了场地成本和其他财务问题,只说“这并不是一笔能赚大钱的生意”。

 

他类比了传统报业用高额广告补贴发行的模式:“要是这场直播反响不错,我们会考虑为接下来的表演引入赞助商。如果真走到那一步,那对我们来说就意味着更大的机会。”

 

人们会有好几个小时坐在那儿认真观看,这意味着广告形式不会只是数字横幅和印刷海报。在一场娱乐性的直播中,观众可以触摸到、甚至参与到赞助商想要传达的信息中去,他说。

 

《亚利桑那共和报》类似的讲故事项目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根据共和报的Megan Finnerty,该项目在2015年曾拉动了10万美元一单的大赞助。

 

美国新闻研究学校ThePoynter Institute for Media Studies的Kristen Hare提到,《亚利桑那共和报》2015年的故事讲述者项目为新闻机构开启了另一扇生存的大门——吸引到比纸媒的读者年龄层次更低的读者。


《亚利桑那共和报》的故事讲述者项目


演出筹备阶段,Helman甚至请来了专业的剧院导演,给大家指导表演节奏、朗诵和舞台技巧,而这些都更偏重模式中表演的那一半基因。

 

Helman表示表演部分的风格有从严肃也有轻松。一方面,在《我不是这个箱子》里,记者 Mark Arsenault报道了一个无期徒刑的罪犯对人生存所需的最小空间的探索;另一方面,“最失败的采访”几个大字被投射在大屏幕上,用以自嘲的口吻讲述名人访谈。

 

这已经不是Helman第一次尝试全新的媒体平台了,他既出版过传统媒体报道和编辑题材的书,也担纲了不少多媒体项目。

 

而这次,在《波士顿环球报》的旧总部地下礼堂,Helman和他的表演者又一次感受到“写”出来的报道与“说”出来的报道间存在的巨大不同。“我们对导语、议事和字数的看法一直在改变”,他说。

 

其实让记者上舞台故事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想法。早在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就有过记载,不过living newspaper的真正实现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时期。

 

《亚利桑那共和报》的故事讲述者项目从2011年就开始筹备,与此同时USA Today和其他Gannett 等媒体也在发力。

 


Pop-Up Magazine于2009年在旧金山第一次推出了现场故事会的模式;随后,来自法国的Live Magazine采取了类似的模式,从3年前在巴黎上线到现在已经演出了19场。


Dawn Landes在Pop-Up Magazine表演了一首她新音乐剧里的歌

 

Live Magazine的创始人Florence Martin-Kessler曾是一位纪录片导演,同时也是2011年哈佛尼曼新闻实验室的研究员。她总结自己的追求为“故事,真实的故事,没有刻意的揭露和多余的废话。”

 

在周末和Martin-Kessler的电话交谈中,她提到,“那些最引人注目的新闻总是要么令人悲伤,要么特别有趣。”Pop-Up Magazine和Live Magazine都强调了他们仅此一次的属性,所有的表演都没有录像。

 

“这样的模式就是为了让人们在现场亲身感受,让人们冲着这个表演去”,Martin-Kessler说,这样的特质在新闻中并不常见,新闻总是可以检索的。“然而这也不代表这些表演就不正式、没有制约,一切只是为了让人们觉得更亲密,让他们说出一些在别的场合可能不会说的真心话。”


Live Magazine的创始人Florence Martin-Kessler

 

环球报的首席增长官Marken说,公司在创新方面的努力依旧根植于新闻本身。“我们最重要的增长动力仍是新闻。新闻事件带来参与度和贴近性,是我们和读者之间关系的基石。”

 

Helman的一句话似乎很有煽动力:“我们有一屋子会讲好故事的人和一群懂我们的粉丝,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新闻演出的新模式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