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人憋稿时都在听什么?一张张歌单里的diss与信仰

2017-08-12 腾讯传媒 全媒派


你的憋稿搭档是什么?有人是泡面香肠,有人茶叶咖啡,当然还有人是香烟啤酒。按照“you are what you eat”的理论,我们基本可以推导出“你就是你的歌单”。

 

 

无论咱的本命是《我的滑板鞋》,还是肖邦、瓦格纳,都代表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对每天都在“表达态度”的媒体人而言。本期全媒派(quanmeipai)邀请四位就职于不同类型媒体的“老师”,透过这一张张歌单的面具,来看看媒体人内心的diss与信仰。

 

媒体人憋稿时都听什么?

 

憋稿时听什么歌,因人而异。实用主义者让音乐为我所用,浪漫主义者写稿也要背景音。

 

节奏欢快,工作效率才高

 

言四是腾讯新闻的编辑,喜欢乡村音乐和摇滚,“因为前者让人心平气和,后者让人有态度”。写稿是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她一般会选择比较轻快的音乐,“节奏感强一些,效率也会相对高一些”。


言四的歌单基本体现了从小到大的趣味,比如枪花、老鹰、皇后、平克·弗洛伊德、鲍勃·迪伦、强尼·卡什、约翰·列侬、罗比·威廉姆斯等等,“这些都是整张保存”。而对另外一些偶尔碰到的很喜欢的单曲,她也会添加红心、随手收藏,“比如Neil Diamond、Don Williams的几首歌”。

 

“上后台也有歌单”

 

作为某新闻资讯类公众号运营者之一的洛特,除了产出内容,手头也常会有些零碎的活儿,所以她的歌曲选择颇有些“看菜下饭”的味道。


写偏人文向的稿子时,她会去听叙事性的后摇,将旋律具象化、感知情节画面的汩汩推进——如长时间静谧氛围营造后的吉他声起,就让她感觉看到了“黑暗里透出了一点点光”。而写行业向的硬货时,她会选嗨一点的欧美top金曲,为因难找资料、写不下文而犯困的自己打打鸡血。至于处理后台留言、调整推送排版时,洛特还会根据心情另择歌单。

 

图为洛特的部分后摇歌单

 

只要不吵,听什么都好

 

29岁的夏南是某央媒的记者,对于他来说,小一点声音会帮助缓解疲劳,但过于喧闹的音乐则会打断思路,因此他一般不听摇滚。流行、R&B、古典、民族音乐等都在他的歌单范围内,而歌手恩雅、Sissel等空灵、宏大风格的作品更受他的青睐。

 

 

夏南常常按照自己手机或电脑里比较熟悉的列表来播放音乐,避免分神。他用咖啡厅做了个类比:“在咖啡厅没有歌会很奇怪,但是和朋友聊天结束后,也并不会回忆起到底放了哪些歌。”工作场景同理。在夏南看来,音乐需要有,“但最好的形式就是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无词才不干扰我的文字体系”

 

桔子是某新商业媒体教育、金融口的作者,采访、写稿各占工作的一半。在他的写稿必备曲目中,电音占多数,其余基本为爵士说唱中无词的曲部,尤以日本制作人Nujabes的曲为多。

 


曾组过乐队、兼职过DJ、做过电台主播的桔子,在音乐介质上也更多了些讲究。当他在家里办公时,会支起实体唱片听完某一个系列。而在办公室写稿时,不同于其他人线上听歌的习惯,桔子制作了自己专属的“线下歌单”——在硬盘里面分类保存下载下来的歌,按需取用。他不专注于网易云音乐、虾米、豆瓣等某一个app或网页,也不专注于特定的平台,而是会根据喜好和不同的需要寻找国内外的资源,在必要时也会付费下载。

歌单里记录的,

是每一个被摩擦的瞬间


一首歌从汪洋大海中被你捞出来,标了红心,真的只是因为喜欢吗?其实有点像《小王子》里面的“驯养”理论。这首被你选中的歌本也没什么不同,只是因为你为它加了一道滤镜,于是它成了特别的。媒体人的歌单中哪些“特别的歌曲”又是什么呢?


 

被误读?“GET OVER IT!”

 

言四说,Eagles的《Get over it》对她来说比较特别。“那时候刚入行,对文字还是比较有热情,会像雕琢篇文学作品一样雕琢新闻作品”。但随即,她也产生了困惑:“大概是每个写作者的宿命吧——被误读。你会和自己较劲,也会和别人较劲,怀疑自己和读者的审美力,我这里多好的一个隐喻,那里多巧妙的一个草灰蛇线,你们居然看不到,老带着旧文人的劲儿,强求自己也强求读者。”

 

 

“这首歌里有句歌词,But the big bad world doesn't owe you a thing(但是这个大恶世界什么都不欠你的)写作者可以自恋,但是绝对不能傲慢,不能向外归因”,“你用心了这个世界就该给你掌声吗?不是的。没有回应才是正常,如果它给你回应,那么你该感谢。人该有点豁得出自己的精神,丢掉玻璃心其实是一种自重,因为这样做本身大大降低了你的报废率。”言四脸上有几分过来人的神色。

 

歌里有写稿也需要的天马行空

 

洛特的工作歌单里,郭顶的《飞行器的执行周期》是唯一一张华语专辑。因为对于她来说,外文歌和纯音乐才不会干扰工作,唯独郭顶的歌例外。

浅唱水星记,在云端,想着你。

落地之前,每个眼神都只身荒野。

有什么奇怪?在这凄美地。

把你的外套留在深巷,保留些许牵挂,下一次再进站。


 

上面这首四行小诗,就是用专辑里的十首歌名串接起来的,有迷人的用词和看似荒诞的逻辑。用洛特的话来说,郭顶是一位遗珠一样的歌手,这张讲太空那些缥缈事物的专辑,让她在写稿间隙放空自己、放飞思绪,随着天马行空的歌词跳出一些写作久后易陷入的条条框框。而如何从外围再去审视写作内容,以更全局、多角度的方式去思考,正是每个内容创作者的痛点。

 

音乐、电影爱好与工作的完美融合

 

喜欢看电影的夏南会特意去找影视剧的OST(原声),除了在中国电影里经典配乐以外,从比较早期的好莱坞经典电影到最近的美剧《权力的游戏7》的原声,都在他的关注范围内。而对于印度电影如English Vinglish、New York等,其中的歌和配乐亦合他的喜好,因为它们“很好地结合了民族音乐和流行乐”、“特别有节奏感,也特别欢快”。对于夏南来说,将爱好的喜悦感带入工作,“可以鼓足写稿的干劲”

 

“因为抖腿被‘赶出去’了”

 

在进入媒体行业前,桔子曾在研究部门做工作,用着整块的时间写报告、做调研,也一直挂着耳机听他喜欢的电音舞曲。“当时我有个坏毛病”,他说道,“就是听歌喜欢抖腿。”因为与领导的办公桌相连,当他可带感之时,就被嫌弃了。

 

 

“领导说,跟我在一个办公室就像在缝纫机厂上班一样,后来就把我赶走了哈哈。”从此,桔子的办公桌就和其他同事的办公桌隔离开。讲至此,他带着小歉意和小无奈笑了:“有个独立的空间,听听歌,抖抖腿,确实也是一个让工作更有效的办法嘛。”

歌单里的diss与信仰

 

有人说:“音乐是世界语言,但其实也是存在巴别塔的。大家都不愿意承认,但歌单里的鄙视链却是赤裸裸的存在着,它无关是非,只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人。

 

一份歌单,就是一份自画像

 

每个人都在音乐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探寻、描摹着自己。


常在夜深人静时听多种效应乐队《Wonderful World》的洛特,在孤独的状态中,“一分一毫/裸露着伤口/让这颗心下沉”,如爱丽丝漫游仙境后,refresh自己的灵魂,重新进入世界


而曾将音乐当做本命的桔子,会在下班路上听60年代经典的老摇滚,完成一轮仪式感的心情沉淀。而兴致来时,弹弹吉他、用合成器制作些曲调,用旋律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他而言,这样有接收、有输出的体验是无比美好的。

 

 

音乐折射的媒体人群像

 

在言四的周围,有几位爱古典音乐的,但还是以喜欢较文艺调性的媒体人居多,其中以民谣、摇滚、爵士、流行这四类为最


她说:“我周围的媒体人好像没有特别diss的音乐,因为大家其实都比较后现代,一般特别low的,特别土的大家也是信手拈来,以娱嘉宾。”而“大家不大喜欢的一类音乐是比较矫情的,大概是做媒体和文字距离比较近,所以讨厌似是而非、含混不清、故作高深的表达方式。”洛特的看法也一致。


夏南周围的同事们,在朋友圈分享的多是民谣和流行音乐。他还表示:“同龄的媒体人很多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怀旧也是很大的一块听音乐的主题”、“周杰伦、陈奕迅、S.H.E都会占据很大的一块比例”。


桔子的同事们比较偏爱古典乐,常听巴赫、柴可夫斯基、舒曼,尤以巴赫为多,因为其赋格、平均律的严谨性会让大家保持在一个不被打扰、比较高效的工作状态中。另外,听live的同事亦渐渐有增。

 

桔子还以数学作比,解释了他对于音乐结构的个人看法——就像不会满足于小学数学、一步一步完成向高等数学的进阶一样,“hiphop相对而言,会显得同质化和单一”、“基本开始都是从古典和民谣起家,半道儿会被摇滚吸引,最后大部分会回归到电子和爵士,因为觉得后两者在音乐的结构和表达上更为高级、变化性也更多。”

 

 

当被问到工作和生活状态时,桔子用了The Stanglers的一首歌来形容:“All day and all the night(整日整夜,没日没夜)”,但随后他又补上了The Kinks的《Sunny Afternoon》,提醒自己不忘好心情


而最近忙碌却心安的洛特,用了陈奕迅的《苦瓜》来表达步入正轨的苦尽甘来之感。

  

有人说,除了乐观我们别无选择。总是很难与自己和解,做媒体工作似乎更是如此。歌单其实有点像新闻事实,随着时间推移,信息越来越完整,一个人真实的样子渐渐清晰地出落。


我们看似没在选择,其实每一步都在更加接近自己。言四说,她喜欢约翰·列侬那首歌里唱的:“Well they give me all kinds of advice designed to enlighten me,When I tell them that I’m doing fine watching shadows on the wall(他们要给我许多指明方向的建议,可我说,我满足于惯看墙上的斑驳日影)。”


那种倔强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自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